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鸿门宴》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史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 项羽兵四十万, 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货, 好美姬。今入关, 财物无所�。九匏�,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 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 沛公今事有急, 亡去不义, 不可不语。”良乃入,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 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 项伯杀人, 臣活之;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张良出, 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曰:“吾入关, 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 封府库,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 至军中,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至鸿门,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 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 出, 召项庄, 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坐, 杀之。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 曰:“君王与沛公饮, 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
        C. 鲰生说我曰        鲰:浅陋
        D. 籍吏民, 封府库    籍:户籍
        5.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击破沛公军                耳得之而为声
        B.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C. 不如因善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D.以身翼蔽沛公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货
        B. 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C.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7. 下列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 说刘邦有野心, 有“天子气”, 劝项羽急击勿失, 这是“火上浇油”, 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 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 劝他逃走, 而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 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 并嘱咐刘邦第二天向项羽道歉。由此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C. 鸿门宴上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 刘邦卑词“谢罪”, 项羽说出告密人, 可见其对刘邦欲王关中还是很不满, 他设宴招待刘邦也是想做进一步打算。后范增命项庄舞剑, 气氛则更为紧张。
        D. 选段在矛盾斗争中, 通过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表现, 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 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其中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
        8.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4. D    5. B    6. C    7. C   
        8. (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2)不这么做,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D项, “籍吏民, 封府库”, “籍”如解释为“户籍”, 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先从句式上来看, “籍吏民”与“封府库”相对, 两句结构一致, 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是一致的, 故“籍”也应是动词, 且“籍”本是名词, “吏民”也是名词, 名词加名词, 第一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故此处的“籍”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登记”。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 因此可因文来定义, 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 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 理解实词含义, 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 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B项, 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 “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是介词, 替、给;“耳得之而为声”的“为”是动词, 形成。C项, “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是介词, 趁着, 趁机;“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是动词, 依靠。D项, “常以身翼蔽沛公”的“以”是介词, 用;“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的“以”是连词, 相当于“而”, 表并列。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明确这一点, 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 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只要多积累, 多总结, 熟练掌握并不难, 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 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 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 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 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 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 结合具体语境, 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 比如“以”, 第一个“以”后面的“身”是名词, 故“以”为介词, 第二个“以”放在两个形容词之间, 是连词, 表并列关系。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C项,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古今意思一致, 都指合力。A项, “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货”,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 今义是行政区划, 即山东省。B项, “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婚姻”, 亲家, 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是指男女二人结为夫妻。D项,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河北”古义指黄河以北, “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南, 今义都是指省份。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 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 “鸿门宴上气氛一开始就很紧张……项羽说出告密人, 可见其对刘邦欲王关中还是很不满, 他设宴招待刘邦也是想做进一步打算”错误, 从文中来看, 鸿门宴气氛一开始很平和, 刘邦卑词“谢罪”, 项羽说出告密人, 可见怒气全消, 有和解意, 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 始而示意项羽, 继而命项庄舞剑, 气氛越来越紧张。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 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 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 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 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 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 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 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 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所以”, 古今异义, ……的原因;“……者, ……也”, 判断句;“出入”, 偏义复词, 偏在“入”上, 即“进入”;“非�!�, 古今异义, 意外的变故。第二句中, “不”同“否”;“若属”, 你们这些人;“为所”表被动句, 翻译为“被”;“且”, 将要。
        参考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 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让子婴(ying)做丞相, 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 说:“明天犒(kao)劳士兵, 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 项羽的军队40万, 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 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 对钱财货物贪恋, 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 不掠取财物, 不迷恋女色, 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 都是龙虎的形状, 呈现五彩的颜色, 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 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 是项羽的叔父, 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私下会见张良, 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 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 逃走是不守信义的, 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 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 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 不要放诸侯进来, 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 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 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 他和我交往, 项伯杀了人, 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 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俊闭帕妓�:“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 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 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说:“我进入关中, 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 登记了官吏、百姓, 封闭了仓库, 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 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项伯答应了, 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 回到军营里, 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 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 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 却要攻打他, 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 到了鸿门, 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 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 灭掉秦朝, 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 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如果不是这样, 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 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 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 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 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 出去召来项庄, 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 敬酒完毕, 请求舞剑, 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 说:“君王和沛公饮酒, 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请让我舞�!!毕钔跛�:“好。”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也拔剑起舞, 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项庄无法刺杀。



        相关文言文练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陈涉世家》(一)《高祖本纪》
        《司马穰苴列传》《鸿门宴》
        《高祖本纪》(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管晏列传》
        《陈丞相世家》(一)《陈丞相世家》(二)
        《淳于髡》原文和翻译《魏公子列传》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史记·苏秦列传》
        《甘罗列传》《史记·管晏列传》(二)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史记·刺客列传·聂政》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韩长孺列传》《史记·滑稽列传·优孟》
        《赵韩王普为相》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聊斋志异·种梨》
        《楚人学舟》吴敏树《书谢御史》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苏轼《三槐堂铭并序》
        《宋史·杨业传》唐甄《室语》
        《明史·刘基传》《核工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明史·鲁穆传》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旧唐书·杜甫传》
        蒋坦《秋灯琐忆》《李贺作诗》
        《螳螂捕蛇》《明史·赵彦传》
        《明史·后妃列传》《方苞禁酒之议》
        《苏轼徙知徐州》《放鹤亭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