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张普惠, 字洪赈, 常山九门人也。身长八尺, 容貌魁伟, 精于《三礼》, 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任城王澄重其学业, 为其声价。澄功衰在身, 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于澄, 澄意纳其言, 托辞自罢。历佐二藩, 甚有声誉。时太后父胡国珍薨, 赠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 诣阙上疏, 陈其不可。左右畏惧, 莫敢为通。太后览表, 亲至国珍宅, 召集五品以上博议其事。普惠以理正之, 无所屈。初, 普惠被召, 传诏驰骅骝马来, 甚迅速, 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泗。普惠谓曰:“人生有死, 死得其所, 夫复何恨。”及议罢, 旨劳还宅, 亲故贺其幸甚。普惠以天下人调, 幅度长广, 尚书计奏, 复征绵麻, 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乞朝直之日, 时听奉见。自此之后, 月一陛见。及任城王澄薨, 普惠荷其恩待, 朔望奔赴, 至于禫除, 虽寒暑风雨, 无不必至。初, 澄嘉赏普惠, 临薨启为尚书右丞。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 不应便居管辖, 相与为约, 并欲不放上�。诅《嗳漳讼�。魏子建为益州刺史, 有赃罪, 普惠被使验之, 事遂得释, 故子建父子甚德之。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 犹因梁前弊, 别郡异县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注], 省减郡县, 上表陈状, 诏许之。宰守因此, 绾摄有方, 奸盗不起, 人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 好有进举, 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 早终。其子长瑜, 普惠每于四时请禄, 无不减赡, 给其衣食。在州卒, 谥曰宣恭。 (摘编自《北史·张普惠传》) [注]括比:查户口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B.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C.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D. 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 古代儒家典籍, 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 功衰, 古代丧服名称, 指的是斩衰、齐衰之丧在练祭之后所穿的一种丧服。 C. 调, 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的一种, 即每户每年要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 D. 朔望, 在传统历法中, “朔”指朔日, 即每月初一, “望”指望日, 即每月十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普惠坚持礼仪, 据理力争。太后的父亲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 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 于是上疏反对, 即使面对太后也照样按理纠正, 无所屈服。 B. 张普惠受到恩遇, 心有感念。任城王澄非常敬重张普惠, 所以任城王澄去世后, 张普惠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 一直到除去丧服, 不管是寒冬盛暑, 刮风下雨, 张普惠必定赶到。 C. 张普惠出身低微, 被人轻视。任城王澄临终前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 但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低微, 就联合起来抵制, 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 D. 张普惠做事有序, 执政有方。张普惠任东豫州刺史时, 管辖地区因南梁遗留积弊, 不同郡县的人杂居在一起, 于是张普惠一一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 上奏陈述具体情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 普惠被召, 传诏驰骅骝马来, 甚迅速, 伫立催去。 (2)其子长瑜, 普惠每于四时请禄, 无不减赡, 给其衣食。
答案: 10. B 11. A 12. C 13. (1)之前, 张普惠被太后召见, 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 速度非�?�, 并站着催促张普惠离开家里。 (2)他的儿子叫侯长瑜, 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 没有不节省自己的开支给他衣服和食物的。
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 先了解文章大意, 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 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 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 谓语如果是形容词, 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 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句子翻译:当时, 南梁西丰侯萧正德诈称投降, 朝廷准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 再移交给南梁萧氏, 朝廷不同意。不久, 萧正德果然又叛魏回到南梁。后来, 朝廷任张普惠为光禄大夫。本题中, 可以通过分析“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这个内容的正确断点来判断选项的正误。从前文的“诈称降款”分析, 后续的动作应是“朝廷颇事当迎”而普惠反对, 由此判断A、C两项错误。从主语“普惠”以及地点“扬州”和人名“萧氏”分析, 普惠请求把这个人送到扬州去, 归还给萧氏, 即断点应该在“扬州”后;同时动词“移还”的宾语是“萧氏”, 所以“萧氏”后要停顿, 由此判断D项错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 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 需要分门别类, 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应该是“编年体”。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 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 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 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 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 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 做好理解分析, 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 “张普惠出身低微, 被人轻视。任城王澄临终前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 但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低微, 就联合起来抵制, 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说法错误。“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错, 原文有“纷纭多日乃息”, 意思是“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后文有“后除光禄大夫, 右丞如故”, 即张普惠当时担任了尚书右丞。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驰”, 车马等奔跑;“伫立”, 站立;“去”, 离开; 第二句得分点:“四时”, 四季;“请禄”, 得到俸禄;“减赡”, 节省开支。
译文: 张普惠, 字洪赈, 常山九门人。身高八尺, 相貌魁伟, 对《三礼》十分精通, 还擅长《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任城王澄敬重他的学问, 帮助他提高名声和社会地位。王澄有丧服在身, 却想在七月七日召集文武大臣到北园骑马射箭。张普惠奏劝王澄, 王澄从心里接受了他的建议, 找借口停止了这件事。张普惠辅佐过两任藩王, 非常有声誉。当时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去世, 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 于是到朝廷上疏, 陈述这样做不可行, 侍从都十分畏惧害怕, 不敢为他通报。太后阅览了他的表章后, 亲自来到胡国珍的宅院, 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广泛地讨论这件事。张普惠仍按理纠正, 无所屈服。之前, 张普惠被太后召见, 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 速度非�?�, 并站着催促张普惠离开家里。张普惠的几个儿子都吓得流眼泪。张普惠对他们说:“人总有一死, 但要死得其所, 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等到群臣们议论完毕, 朝廷下旨慰劳他, 并命他回家, 亲友故交都庆贺他的幸运。张普惠认为向天下百姓征收的布帛丝绢, 幅度太宽数量又大, 尚书计议后上奏皇帝, 再向全国征收绵和麻, 张普惠担心百姓将不堪重负。于是上疏朝廷。又上表请求在朝廷当值时, 允许随时进见皇帝。从此以后, 每月一次朝见。等到任城王澄去世, 张普惠因受他的恩遇, 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 一直到除去丧服, 不管是寒冬盛暑, 刮风下雨, 张普惠必定赶到。当初, 王澄嘉奖并欣赏张普惠, 临终前又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寒微, 不应立即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他们互相联络, 想一起阻止他上任, 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魏子建任益州刺史, 犯有贪污受贿罪, 张普惠作为使者前往调查此事, 事情最终得以解决, 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当时, 南梁西丰侯萧正德诈称投降, 朝廷准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 再移交给南梁萧氏, 朝廷不同意。不久, 萧正德果然又叛魏回到南梁。后来, 朝廷任张普惠为光禄大夫, 右丞的职务仍然不变。出任东豫州刺史。淮南有九个边防区域、十三个郡, 因南梁过去遗留下的积弊, 同郡县的人错杂混居。于是张普惠一一查验登记户籍, 撤销一些郡县, 上表奏报, 朝廷下诏批准。地方官根据他的意见, 治理有方, 盗贼消失, 百姓都安居乐业。张普惠不喜欢经营家产, 好举荐人才, 故交旧友忠诚淳厚。冀州人侯坚固少年时与他一同求学, 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叫侯长瑜, 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 没有不节省自己的开支给他衣服和食物的。张普惠在豫州去世, 谥号宣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