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旧五代史·赵莹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五代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赵莹, 字元辉, 华阴人也。父居晦, 为农。莹风仪美秀, 性复纯谨。梁龙德中, 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后唐同光中, 延孝镇陕州, 会庄宗伐蜀, 命延孝为骑将。将行, 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 忽梦神召于前亭, 待以优礼, 谓莹曰:“公富有前程, 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 觉而骇异。明宗即位, 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 莹时在郡, 以前官谒之, 一见如旧相识, 即奏署管记。高祖建号, 授莹翰林学士承旨、金紫光禄大夫等, 寻迁门下侍郎、监修国史。车驾入洛, 使持聘谢契丹, 及还, 加光禄大夫兼史部尚书, 判户部。
            初, 莹为从事, 丁母忧, 高祖不许归华阴, 以粗缞随幕, 人或短之。及入相, 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 以唐代故事残缺, 署能者居职, 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 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 拜守中书令, 已而, 出为晋昌军节度使。是时, 天下大蝗, 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 给粟一斗, 使饥者获济, 远近嘉之。开运末, 冯玉、李彦韬用事, 以桑维翰才望素重, 而莹柔而可制, 因共称之, 乃出维翰, 复莹相位, 加宏文馆大学士。及李崧、冯玉议出兵应接赵延寿, 而以杜威为招讨都部署, 莹私谓冯、李曰:“杜中令国之懿亲, 所求未惬, 心恒怏怏, 安可更与兵权?若有事边陲, 只李守贞将之可也。”
            及契丹陷京城, 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 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周广顺初, 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 遇莹于幽州。莹得见华人, 悲怅不已, 谓田敏曰:“老身漂零于此, 近闻室家丧逝, 弱子无恙, 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 东京旧第本属公家, 亦闻优恩特给善价, 老夫至死无以报效。”于是南望稽首, 涕泗横流。先是, 汉高祖以入蕃将相第宅遍赐随驾大臣, 故以莹第赐周太祖。太祖时为枢密副使, 召莹子前刑部郎中易则告之曰:“所赐第, 除素属版籍外, 如有别契券为己所置者, 可归本直。”即以千余缗遗易则。易则惶恐辞让, 周太祖坚与之方受, 故莹言及之。莹初被疾, 遣人祈告于契丹主, 愿归骨于南朝, 使羁魂幸复乡里, 契丹主阅而许之。及卒, 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使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选自《旧五代史·晋书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B. 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C. 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D. 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 亦作释褐, 指解去做平民时所穿的衣服, 易上官服, 即初仕。“�!倍嘀复植级桃�。
        B. “判户部”中“判”一般指高级官员兼任低级官员职务, 也可指低级官员暂时代理高级职务。
        C. “用事”有行祭祀之事、当权执政、执法行刑、使用武力、当令等意义, 文中是指当权执政。
        D. “卒”指人死, 《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莹出身不高, 历任要职。他出身务农家庭, 凭借才干在朝代更替中不断升迁, 前后担任多个官职, 并多次位居宰相。
        B. 赵莹任贤用能, 灭蝗有方。在监修唐史时, 他用人得当, 居功至伟;面对蝗灾, 他举措得力, 使饥者获救, 受到称赞。
        C. 赵莹柔和谦逊, 复登相位。李崧、冯玉拟任杜威为招讨都部署时, 他能为国谋划, 敢于直言, 受到李、冯二人共同称赞。
        D. 赵莹随主北迁, 思念故国。契丹灭晋, 皇帝被掳北迁, 赵莹随行, 年老遭�。喔嫫醯ぶ�, 请求死后将遗体送回中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 莹为从事, 丁母忧, 高祖不许归华阴, 以粗缞随幕, 人或短之。
        (2)所赐第, 除素属版籍外, 如有别契券为己所置者, 可归本直。
         
         
        答案:
        10.D
        11.B
        12.C
        13.略
         

        译文:
            赵莹, 字玄辉, 华阴人。曾祖父赵溥, 是江陵县县丞。祖父赵孺, 做过秘书正字。父亲赵居晦, 从事农耕。赵莹风度俊美, 性情纯厚恭谨。后梁龙德年间, 开始担任康延孝的从事。后唐同光年间, 康延孝镇守陕州, 时逢唐庄宗讨伐蜀国, 令康延孝担任骑兵将领。将要出发时, 留下赵莹监修金天神祠。祠庙建成之后, 忽然一天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 并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 那神仙对赵莹说:“你前程远大, 应该自己珍惜。”便送给他一把箭一根笏, 赵莹醒来后感到惊异。明宗继承帝位, 任命晋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 赵莹当时就在陕府, 以原官的身份谒见晋高祖, 两人一见如故, 高祖就上奏任命他为管记。高祖镇守各镇他都跟随着。高祖多次派他进宫朝见皇上, 官至御史大夫, 赏赐黄金紫服。高祖再度镇守并州时, 赵莹位至节度判官。高祖建立国号时, 拜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金紫光禄大夫、户部侍郎, 主持太原府事务, 不久又升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高祖进入洛阳后, 派赵莹携带聘礼答谢契丹, 返回后, 加封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 主管户部。

          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 碰上母亲的丧事, 高祖不让回归华州服丧, 赵莹就穿着朝服跟随高祖左右, 有人因此非议他, 等到入阁为相, 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监修国史时, 因唐代历史残缺, 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任其职, 加强修纂补编实录, 撰修正史二百卷在当时刊行, 赵莹出力最多。晋少帝即位, 拜为守中书令。第二年, 任检校太尉本官, 外出担任晋昌军节度使。这时, 天下飞蝗为害甚重, 他下令:在境内捕杀蝗虫一斗者, 供给米粟一斗, 使饥饿的人得以渡过难关。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不久, 移镇华州, 一年多后又入京担任开封尹。

          开运末年, 冯玉、李彦韬执政, 因桑维翰才能名望一向过重, 而赵莹柔顺而能控制, 因此, 一同拥举他, 罢除桑维翰宰相调出京城, 恢复赵莹相位, 加封弘文馆大学士。到李崧、冯玉商议派兵对付赵延寿时, 以杜重威为都督部署, 赵莹私下对冯立、李崧说:“杜重威是皇室至亲, 他所希求的不曾如愿, 心中常常不快, 怎么可以再给予兵权?如果边陲有战事, 只有李守贞可以担任将领。”

          等到契丹攻陷京城后, 契丹国主迁徙少帝到北方塞上, 赵莹与冯玉、李彦韬一起跟从前往, 契丹永康王即位, 任命赵莹为太子太�!:笾芄闼吵跄�, 周太祖派尚书左丞田敏向契丹禀报, 在幽州碰上了赵莹。赵莹见到中原汉人, 悲叹惆怅不已, 并对田敏说:“老朽漂零异乡寄居在这里, 最近听说妻室去世, 孩儿无恙, 幸蒙朝廷皇帝倍加抚恤存爱, 东京旧宅本来属于公家, 也听说皇上优待恩宠特别给予好的价钱收购, 老夫至死无以报答。”于是向南叩头, 涕泪横流。在此之前, 后汉高祖把入蕃将相的宅第全部赏赐给跟随御驾的大臣, 所以把赵莹宅第赏赐给了后周太祖。周太祖当时担任枢密副使, 召唤赵莹的儿子原刑部郎中赵易则说:“所赏赐的宅第, 除去属于国家的部分之外, 如果另有契券证明是你们自己所置办的, 可以归还置办所费的价值。”于是把一千多缗钱送给了赵易则。赵易则惶恐推辞谦让, 周太祖坚持给予他, 才接受下来, 所以赵莹说了上面的话。不久, 赵莹在幽州去世, 时年六十七岁。

          赵莹刚染上疾病时, 便派人祈求禀告契丹国主, 希望让他这把老骨头送回后周, 让羁旅他乡的魂魄有幸复归故土, 契丹国主哀怜并答应了他。等到去世, 就派他的儿子赵易从和家中几位人护丧回归, 还派遣大将护送到京城。周太祖感慨良久, 下诏追赠太傅, 还赏赐他的儿子五百匹丝绢, 以办理丧事, 并让送回安葬在华阴故里。




        相关文言文练习
        《旧五代史·王瑜传》《旧五代史·李琪传》
        《旧五代史·梁书·李珽传》《旧五代史·克宁传》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旧五代史·李愚传》
        《旧五代史·刘词传》《旧五代史·赵光逢传》
        《旧五代史·王晏球传》《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一》
        《旧五代史·王建传》《旧五代史·龙敏传》
        《旧五代史·李琪传》(二)《旧五代史·庄宗传》
        《旧五代史·钱镠传》《旧五代史·高汉筠传》
        《后汉书·孔僖传》《宋史·刘温叟传》
        《华阳国志·陈寿传》《宋史·陈禾传》
        《宋史·宋汝为传》《宋史·杨察传》
        《三国志·贾诩传》(二)苏洵《木假山记》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宋书·傅弘之传》
        《汉书·车千秋传》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
        《资治通鉴·肥水之战》《新唐书·秦琼传》
        《宋书·萧惠开传》《周书·辛昂传》
        《北齐书·斛律光传》曾国藩《谕纪泽纪鸿》
        《汉书·盖宽饶传》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明史·杨廷麟传》《清史稿·黄宗羲传》
        苏洵《仲兄字文甫说》《明史·廖永忠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