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魏书·杨昱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书
        子昱, 字元晷。起家广平王怀左常侍。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后除太学博士。初, 尚书令王肃除扬州刺史, 出顿于洛阳东亭, 朝贵毕集, 诏令诸王送别, 昱伯父播同在饯席。酒酣之后, 广阳王嘉、北海王详等与播论议竞理, 播不为之屈。北海顾谓昱曰:“尊伯性刚, 不伏理, 大不如尊使君也。”昱前对曰:“昱父道隆则从其�。罌丛虼悠錄�;伯父刚则不吐, 柔亦不茹。”一坐叹其能言。延昌三年, 以本官带詹事丞。于时, 肃宗在怀抱之中, 至于出入, 左右乳母而已, 不令宫僚闻知。昱谏曰:“陛下不以臣等凡浅, 备位宫臣, 太子动止, 宜令翼从。然自此以来, 轻尔出入, 非所谓示民轨仪, 著君臣之义。陛下若召太子, 必降手敕, 令臣下咸知, 为后世法。”诏从其言。久之, 转太尉掾, 兼中书舍人。灵太后尝从容谓昱曰:“今帝年幼, 朕亲万机, 然自薄德化, 不能感亲姻, 在外不称人心, 卿有所闻, 慎勿讳隐。”昱于是奏扬州刺史李崇五车载货, 恒州刺史杨钧造银食器十具, 并饷领军元乂。灵太后召乂夫妻, 泣而责之。乂深恨之。后贼围豳州, 诏昱兼侍中, 持节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颢。豳州围解。雍州贼姜神达知州内空虚, 谋欲攻掩, 刺史元修义惧而请援, 一日一夜, 书移九通。都督李叔仁迟疑不赴。昱曰:“长安, 关中基本。今大军顿在泾豳, 与贼相对, 若使长安不守, 大军自然瓦散, 此军虽往, 有何益也!”遂与叔仁等俱进, 于陈斩神达及诸贼四百许人, 余悉奔散。太山太守羊侃据郡南叛。侃兄深, 时为徐州行台, 府州咸欲禁深。昱曰:“昔叔向不以鲋也见废, 《春秋》贵之。奈何以侃罪深也?宜听朝旨。”不许群议。
        (选自《魏书·杨昱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显以忠谏得免/
        B. 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
        C. 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
        D. 怀好武事/数出游猎/昱每规谏/正始中/以广平王国臣多有纵恣/公行属请于是/诏御史中尉崔亮穷治之/唯昱以忠谏得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家:指从家中征召出来, 授以官职。如《晋书·杜预传》载:杜预“起家拜尚书郎”。
        B. 太学:我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云:“今诸生学于太学。
        C. 持节: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云:“持节云中。”
        D. 关中:指嘉峪关以西, 今陕西一带。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昱善于言辞, 受到称赞。在尚书令王肃的饯行宴席上, 北海王元详称其伯父不如其父, 他十分得体地评价了两人的不同性格, 在座之人都为之叹服。
        B. 杨昱忠于职守, 勇于进谏。延昌三年, 肃宗尚幼, 出入时身边只有乳母, 东宫僚属并不知闻, 他建议皇帝召见太子必须下手令, 并将此作为后代法则。
        C. 杨昱直言不讳, 遭到忌恨。灵太后担心亲戚行为不端, 希望他有所隐瞒, 他却揭发元乂收受李崇和杨钩的贿赂, 元乂受到太后责备, 因此十分怨恨他。
        D. 杨昱虑事深远, 当机立断。雍州贼姜神达图谋袭击长安, 刺史元修义连发九通文书求援, 都督李叔仁迟疑不决;杨昱分析形势, 力主出兵, 打败敌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以臣等凡浅, 备位宫臣, 太子动止, 宜令翼从。
        (2)昔叔向不以弟鲋见废, 《春秋》贵之奈何以侃罪深也?

        答案:
        10. C    11. D    12. C
        13. (1)陛下不因我等平凡浅陋, (让我等)充任东宫臣属, 太子的行动举止, 应当让(我等)�;に娲�。
        (2)昔日叔向不因弟弟叔鲋而被罢黜, 《春秋》称赞这件事。(我们)为什么因为羊侃而怪罪羊深呢?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 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标志, 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 句首发语词, 句末语气词, 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 排除错项, 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元怀喜好军事, 多次外出游猎, 杨昱经常劝谏。正始年间, 因广平王的臣僚有多人骄横放肆, 公然进行请托, 于是诏令御史中尉崔亮彻底查办这件事, 只有杨昱因忠心进谏得以免罪。句中, “多有纵恣”指“有多人骄横放肆”,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于是”与上句“公行属请”没有联系, 是用来连接下句的。“于是”之前应断开。排除D项。分析可知, C项断句正确。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 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 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 “嘉关以西”解说不正确, 应为函谷关以西。见《鸿门宴》课下注释。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C项, “希望他有所隐瞒”不正确。原文为“卿有所闻, 慎勿讳隐”, 太后是让他听到什么就说出来, 千万不要隐瞒。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 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 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凡浅”平凡浅陋;“动止”行动举止;“翼从”让(我等像羽翼一样)�;に娲�。(2)“见”被;“贵”称赞;“罪”怪罪。“昔叔向不以弟鲋见废”是被动句。“奈何以侃罪深也?”是省句。

        参考译文:
        杨昱, 字元晷。初任广平王元怀左常侍。元怀喜好军事, 多次外出游猎, 杨昱经常劝谏。正始年间, 因广平王的臣僚有多人骄横放肆, 公然进行请托, 于是诏令御史中尉崔亮彻底查办这件事, 只有杨昱因忠心进谏得以免罪。后授予太学博士。当初,尚书令王肃授任扬州刺史,出京暂停在洛阳东亭,朝廷贵官都聚集在此,诏令诸王送别,杨昱伯父杨播一同在饯行宴席中。酒酣之后, 广阳王元嘉、北海王元详等与杨播辩论道理, 杨播不向他们屈服。北海王回头对杨昱说:“尊伯父性格刚直, 不服道理, 大不如令尊啊。”杨昱上前回答说:“我的父亲遇高尚者就跟从高尚, 遇德低者就随之低;伯父刚强而不露锋芒, 柔和而不忍气吞声。”满座的人都叹服他会说话。延昌三年, 以原官兼詹事丞。当时, 肃宗幼�。劣诔鋈�, 身边只有乳母, 不使东宫僚属得知。杨昱进谏说:“陛下不因我等平凡浅陋, (让我等)充任东宫臣属, 太子的行动举止, 应当让(我等)�;に娲�。然而一直以来, 太子随意出入, 没有所说的向百姓显示规则礼仪, 明确君臣大义。陛下若召见太子, 一定要下手令, 让臣下都知道, 作为后代的法则。”皇帝下诏听从他的意见。许久, 改任太尉椽, 兼中书舍人。灵太后曾神色和悦地对杨昱说:“现在皇帝年幼, 我亲理万机, 但自认道德教化浅�。荒芨谢灼�, 他们在外面的行为不能令人满意, 你有什么听到的, 千万不要隐瞒。”杨昱于是奏告扬州刺史李崇载货物五车, 恒州刺史杨钧打造银食器十套, 都送给领军元乂。灵太后召见元乂夫妻, 哭泣着责备他们。元乂非�:匏�。后来贼寇包围豳州, 诏令杨昱兼侍中, 持节杖催促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元颢出兵。豳州解围。雍州贼姜神达知道州内空虚, 谋划要袭击长安, 刺史元修义恐惧而请求援助, 一日一夜, 发文书九次。都督李叔仁迟疑不敢发兵。杨昱说:“长安, 是关中的根本。现在大军驻屯在泾、豳二州, 与贼寇对峙, 假使长安失守, 大军自然瓦解, 这支军队即使前往, 有何用处呢!”就与李叔仁等一起进兵长安, 在阵中斩杀姜神达及贼寇约四百人, 余贼都奔逃溃散。太山太守羊侃占据本郡向南反叛。羊侃的哥哥羊深, 时任徐州行台, 府州官员都要拘禁羊深。杨昱说:“昔日叔向不因弟弟叔鲋而被罢黜, 《春秋》称赞这件事。(我们)为什么因为羊侃而怪罪羊深呢?应该听从朝廷旨意。”不同意众人的意见。 


        相关文言文练习
        《魏书·崔逞传》《魏书·甄琛传》
        《魏书·王慧龙传》《魏书·冯熙传》
        《魏书·刘芳传》《魏书·魏收传》
        《魏书·高闾传》《魏书·李安世传》(二)
        《魏书·李先传》《魏书·李顺传》
        《魏书·拓跋仪传》(二)《魏书·王冯弘传》
        《魏书·游肇传》《魏书·穆崇列传》
        《魏书·世祖拓跋焘传》《魏书·拓跋仪传》
        《魏书·李安世传》《魏书·安同传》(二)
        《魏书·曹世表传》《魏书·高祐传》
        《魏书·许谦传》《魏书·韩茂传》
        《魏书·刘藻传》《魏书·封轨传》
        《魏书·李业兴传》《魏书·裴宣传》
        《魏书·张彝传》《魏书·寇赞传》
        《魏书·邢峦传》《魏书·辛雄传》
        《魏书·裴佗传》《魏书·源怀传》
        《魏书·安丰王元猛传》《魏书·崔玄伯传》
        《魏书·安同传》《魏书·张蒲传》
        《魏书·阳固传》《魏书·张济传》
        《魏书·王肃传》《三国志·魏书·曹休传》
        《魏书·司马楚之传》《魏书·杨大眼传》
        《魏书·淳于诞传》《魏书·卢渊传》
        《魏书·贾思伯传》《魏书·元彧传》
        《魏书·胡叟传》《魏书·长孙肥传》
        《魏书·崔挺传》《魏书·于烈传》(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