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汉书·食货志》《管子·治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书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的小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 自古及今, 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生之有时, 而用之亡度, 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 至嬂至悉也, 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 几四十年矣, 公私之积, 犹可哀痛!失时不雨, 民且狼顾;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 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 数千百万之众, 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 天下大屈,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 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 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 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允卦蚬�;一战则胜。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 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技游食之民, 转而缘南亩, 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 而直为此廪廪也, 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嵩山之东, 河汝之间, 蚤生而晚杀, 五谷之所蕃孰也, 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 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廩虛而民无积, 农夫以鬻子者, 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 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 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 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 此王之道也。粟者, 民之所归也;粟者, 财之所归也;粟者, 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 二徙成都, 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 而民归之矣, 去者必害, 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 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 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 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 入粟多则国富, 国富则安乡重家, 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 至于杀之, 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枯竭
        B.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通“�!�, 疲乏
        C.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        安抚
        D.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拜访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失时不雨, 民且狼顾         四体康且直
        B.国胡以相恤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粟者, 地之所归也           《齐谐》者, 志怪者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10.《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汉之为汉, 几四十年矣
        ③失时不雨, 民且狼顾;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   ④以攻则�。允卦蚬�, 以战则胜
        ⑤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⑥兵旱相乘, 天下大屈,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食货志》中, 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 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 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 谈国家不积贮的�:�, 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 “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 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 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 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 岂将有及乎?
        (2)至于杀之, 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13.甲乙两文“粟多”的作用有何共同点?
         
         
         
        答案:
        7.D
        8.B
        9.B
        10.D
        11.C
        12.(1)边远地方有能力同皇上对抗的人, 就一同举兵起来争相造反了。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 难道还来得及吗?(2)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 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13.招来远人(人民归附)、国富、民安。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过:拜访”错误。“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的意思是“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所以“过”的意思是“超过”。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且:副词, 尚且;连词, 并且。
        B.以:都是介词, 用。
        C.为:介词, 替;介词, 被 。
        D.者:判断句标志;助词, ……的(书)。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食者”是名词, 作下一句的主语,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AC;“残贼”作“公行”主语,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
        故选B。
        句子的翻译是: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 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 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 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 没有人去挽救。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②是客观陈述汉代建国时间, 没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也不是做法;③是客观表现年景不好百姓生活的艰辛, 没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也不是做法。排除②③。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错误。原文分析的是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 没有分析汉代政策。

        B.“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错误。《汉书·食货志》一文的观点是“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错误。两篇文章都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没有驳论。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拟:对抗。起:造反。乃:才。图:谋划。岂:难道。
        (2)至于:到了。恶:憎恶。务粟:致力于粮食生产。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苟粟多而财有余, 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允卦蚬�, 以战则胜。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 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技游食之民, 转而缘南亩, 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可知, 粟多的作用是:财力充裕, 百姓安居乐业。由“农事胜则入粟多, 入粟多则国富, 国富则安乡重家, 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 至于杀之, 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可知, 粟多的作用是:国富民安, 安乡爱家。可见两文的共同点是:人民归附, 国富、民安。
        参考译文:

        (甲)
        管子说:“粮仓充足, 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 从古到今, 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 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 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 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 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 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 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 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 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 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 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 而消费的人很多, 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 快四十年了, 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 百姓就将忧虑不安, 年景不好, 百姓纳不了税, 朝廷就要出卖爵位, 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 世上有灾荒, 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 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 成千上万的军队, 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 国家财富极其缺乏, 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 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 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 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 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 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 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窘杷シ朗鼐湍芄�, 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 使远方的人顺附, 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 让他们归向农业, 都附着于本业, 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 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 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 那么积贮就会充足, 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 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 凋落期迟, 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 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 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 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 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 粮食多则国家富�!C挥屑榍芍氯嗣裼只岚捕�。富裕而安定, 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粮食, 能吸引人民;粮食, 能招引财富;粮食, 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 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 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 第二次迁徒建成“都”, 第三次迁徒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徒�, 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 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 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 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所谓兴利, 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 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 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 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 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 对他们驱使和调遣, 到了杀戮人民的程度, 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节选自《管子•治国》)




        相关文言文练习
        《汉书·张禹传》《汉书·车千秋传》(二)
        《汉书·翟方进传》(二)《汉书·萧何传》(二)
        《汉书·杜邺传》《汉书·霍光传》
        《汉书·刘向传》《汉书·于定国传》(二)
        《汉书·鲍宣传》《汉书·段会宗传》(二)
        《汉书·王褒传》《汉书·樊宏传》
        《汉书·魏相并吉传》(二)《汉书·公孙贺传》(二)
        《汉书·公孙贺传》《汉书·郑崇传》
        《汉书·阅王商传》《汉书·朱买臣传》
        《汉书·王尊传》《汉书·儿宽传》
        《汉书·赵充国传》《汉书·魏相丙吉传》
        《汉书·张释之传》(二)《汉书·张良传》(二)
        《汉书·樊哙传》《汉书·胡建传》
        《宣帝时, 渤海左右郡岁饥, 盗起》《汉书·赵广汉传》(二)
        《汉书·张释之传》《汉书·傅介子传》
        《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孙宝传》
        《汉书·田蚡传》《汉书·孔光传》
        《汉书·鲍子都传》《汉书·朱博传》
        《汉书·尹翁归传》(二)《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何武传》《何武字君公》
        《汉书·田叔传》《汉书·李陵传》(二)
        《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兒宽传》
        《汉书·萧望之传》(二)《汉书·翼奉传》
        《汉书·辛庆忌传》《汉书·翟义传》
        《汉书·路温舒传》《汉书·疏广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