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汉五年, 已并天下, 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 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 醉或妄呼, 拔�;髦�, 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捎胧爻�。臣愿征鲁诸生, 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 三王不同礼。礼者, 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 谓不相复也。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 令易知, 度吾所能行为之。” 汉九年, 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 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 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 立奚齐, 晋国乱者数十年, 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 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 自使灭祀, 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 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 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 臣原先伏诛, 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 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 本一摇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 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 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高帝崩, 孝惠即位, 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 群臣莫习。”徙为太常, 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 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 高庙, 汉太祖, 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 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 百姓皆知之, 今坏此, 则示有过举。原陛下原庙渭北, 衣冠月出游之, 益广多宗庙, 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B.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C.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D.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帝, 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 有黄帝、颛顼、帝喾、舜、禹, 被后世追尊为帝。 B. 太子太傅, 古官职名, 即太子的老师;商周始置, 汉沿置, 秩二千石, 职次于太�!� C. 崩, 驾崩, 帝王之死:崩的等级最高, 诸侯王妃子们死叫薨, 再低一点的则叫殁。 D. 有司, 主管某部门官吏, 泛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 各有专司, 故称官吏为有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孙通通守变之道, 及时制定朝廷仪礼。汉朝初建期间, 群臣在朝廷上率性无礼, 高帝担忧, 叔孙通结合古代和秦朝的礼仪, 制定了新礼节。 B. 叔孙通知稳定之理, 力谏高帝不易太子。汉十二年, 高帝打算让如意代替太子, 叔孙通为维护政权稳定, 进谏力阻, 终于使高帝放弃了初衷。 C. 叔孙通识宗法之体, 受命制定宗庙仪法。孝惠帝即位, 大臣们不熟悉先帝俊园和宗庙的仪礼, 叔孙通受孝惠帝之命, 制定了宗庙的仪礼法规。 D. 叔孙通守为臣之本, 阻止孝惠帝自筑复道。为出行方便, 孝惠帝欲建复道因其在宗庙通道之上, 叔孙通竭力阻止, 最终孝惠帝只得作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儒者难与进�。捎胧爻�。臣愿征鲁诸生, 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2)及上置酒, 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 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14. 叔孙通是从哪几个方面劝阻高帝放弃以如意易太子的打算的?请简要归纳。 答案: 10. B 11. A “有黄帝、颛顼、帝喾、舜、禹”错误, “禹”不属于“五帝”。 12. D “孝惠帝欲建复道”错误, 根据原文“乃作复道”, 说明已经建好了。 13. (1)那些儒生难以与之攻取天下, 却可以与之守护天下。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 跟我的子弟们共同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2)等到高帝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 看到张良招来的高士跟随太子进宫拜见, 高帝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14.(1)叙说历史教训, 说明易太子会招致政权不稳;(2)评价太子为人, 说明太子适合做皇帝, 不宜更换;(3)评说太后在夺取政权中的功劳, 说明换太子对不起太后。(4)以死直谏, 若皇上执意换太子, 自己甘洒热血。 参考译文: 汉高帝五年, 天下已经统一, 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 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 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 醉了有的狂呼乱叫, 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 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越来越讨厌这类事情, 就劝说皇帝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墒悄芄话锬J爻晒�。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 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时候的礼仪制度不同, 三王时候的礼仪制度也各不相同。礼, 是根据着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孔子所说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礼仪各有什么增损, 我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礼仪不一样。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 但要让它容易通晓, 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汉高帝九年, 高帝调叔孙通任太子太傅。汉高帝十二年, 高帝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 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道:“从前, 晋献公因为骊姬的原因废掉太子, 立奚齐为太子, 使晋国大乱几十年, 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没有早点确定扶苏当太子, 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胡亥为帝, 结果使自己国家灭亡, 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如今我们的太子忠厚孝顺, 天下人全都知道;吕后又是和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奋斗过来的, 您怎么能背弃她呢!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 我宁愿先受一死, 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高帝说:“您算了吧, 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皇帝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叔孙通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 根本一旦动�。煜戮突嵴鸲�;怎么能用天下来开玩笑呢!” 高帝说:“好了, 我听你的。” 等到高帝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 看到张良招来的高士跟随太子进宫拜见, 高帝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高帝去世, 惠帝即位。孝惠帝对叔孙通说:“大臣们对朝拜、祭祀先帝陵墓和宗庙的礼仪还不会。”于是重新又让叔孙通为太常, 让他去制定祭祀宗庙的仪法。此后又逐渐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 这些都是叔孙通任太常时论定著录下来的。 汉孝惠帝要到东边的长乐宫去朝拜吕太后, 有空就前往拜见, 每次出行都要开路清道, 禁止通行, 很是烦扰别人, 于是就修了一座天桥, 正好建在未央宫武库的南面。叔孙通向孝惠帝报告请示工作, 趁机请求悄悄地谈话说:“陛下怎么能擅自把天桥修建在每月从高寝送衣冠出游到高庙的通道上面呢?高庙是汉朝始祖的所在, 怎么能让后代子孙登到宗庙通道的上面行走呢?”孝惠帝听了大为惊恐, 说:“赶快毁掉它。”叔孙通说:“做君主的不能有错误的举动。现在已经建成了, 百姓全知道这件事, 如果又要毁掉这座天桥, 那就是显露出您有错误的举动。希望陛下在渭水北面另立一座原样的的祠庙, 把高帝衣冠在每月出游时送到那里, 更要增多、增广宗庙, 这是大孝的根本措施。”皇帝就下诏令让有关官吏另立一座祠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