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屈突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 | 旧唐书 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题。(19分) 屈突通, 雍州长安人。(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 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 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 通谏曰:“人命至重, 死不再生, 陛下至仁至圣, 子育群下, 岂容以畜产之故, 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 辄以死请。”帝寤, 曰:“朕之不明, 以至于是。感卿此意, 良用恻然。今从所请, 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由是渐见委信, 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奉公正直, 虽亲戚犯法, 无所纵舍。时通弟盖为长安令, 亦以严整知名。时秦、陇盗贼蜂起, 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有安定人刘迦论举兵反, 有众十余万。通发关中兵击之, 师临安定, 初不与战, 军中以通为怯, 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上郡。迦论不之觉, 遂进兵南寇, 去通七十里而舍, 分兵掠诸城邑。通候其无备, 简精甲夜袭之, 贼众大溃, 斩迦论并首级万余, 于上郡南山筑为京观, 虏男女数万口而还。 炀帝幸江都, 令通镇长安。义兵起, 代王遣通进屯河东。既而义师济河, 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通大惧, 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 将自武关趋蓝田以赴长安。军至潼关, 为刘文静所遏, 不得进, 相持月余。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 显和军溃, 悉虏其众, 或说通归降, 通泣曰:“吾蒙国重恩, 历事两主, 受人厚禄, 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 乃留显和镇潼关, 率兵东下, 将趋洛阳。通适进路, 而显和降于刘文静。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 遂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 力屈而至, 为本朝之辱, 以愧相王。”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释之, 授兵部尚书, 封蒋国公, 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举, 时珍物山积, 诸将皆争取之, 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 著自终始, 名下定不虚也。”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 复从太宗讨王世充。世充平, 通功为第一, 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 镇于洛阳。数岁, 征拜刑部尚书, 通自以不习文法, 固辞之, 转工部尚书。贞观元年, 授洛州都督, 赐实封六百户, 加左光禄大夫。明年, 卒, 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屈突通传》) 1.下列语句中, 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悉达等竟以减死论 竟:竟然 B.遂进兵南寇 进:进犯 C.既而义师济河 济:渡过 D.每自摩其颈 摩:抚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竟”, 副词, 此处意思为“最终”。巧合的是2011年的一模A项考查的也是“竟”(帝竟从安议 竟:竟然)。有点难度的字是“摩”, 古汉语中有“抚摸”的意思。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一直采用的是查字典的方式, 即给出词义解释, 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判断其解释的对错。所以, 解答该题第一原则就是语境原则, 即把该字或词放到上下文中进行分析比较, 本题放回原文, 很容易判断的。 2.下列语句中, 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朕之不明, 以至于是 命释之, 授兵部尚书 B.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 C.显和军溃, 悉虏其众 每自摩其颈曰 D.岂容以畜产之故, 而戮千有余人 通自以不习文法, 固辞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C项均为代词, 相当于“他的”。A项前为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后为代词, 作宾语, 相当于“他”。B项前为动词“做”, 后为介词“替”。D项前为介词, 相当于“因为”, 后为动词“认为”。 3.下列对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帝派屈突通检查陇西放牧的情况, 结果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 文帝大怒, 要将太仆卿和一千五百多管事的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 文帝免除了他们的罪责。 B.刘迦论造反后, 屈突通发兵征讨, 最初表现出怯意, 后来才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 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C.屈突通听说洛阳被义兵占领, 于是率军去救, 被降将桑显和及刘文静副将窦琮、段志玄等追擒, 送至长安, 太祖以其忠贞, 仍授其兵权。 D.突通不爱财货, 为高祖称赞, 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 被授陕东大行台右仆射一职, 镇守洛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 只是免于死罪, 并非全免罪责。B项“初不与战, 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 并非真怯。D项“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 只是因为“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 不包括前面“突通不爱财货, 为高祖称赞”的原因。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 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 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 仔细地进行对照, 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注意该题是选择正确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奉公正直, 虽亲戚犯法, 无所纵舍。 (2)时珍物山积, 诸将皆争取之, 通独无所犯。 。 【答案】 (1)(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 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 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奉公”“虽”“亲戚”“纵舍”各1分, 整体1分) (2)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 诸将都争相抢夺, 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山积”“争取”“独”“无所”各1分, 整体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的容易理解错误的词是“虽”, 可能由考生误译为“虽然”, 注意从句意出发。“亲戚”应该译为“内外亲属”;“犯法”可以不译;“……无所……”, 凝固结构, “……没有什么……”。第(2)句容易理解错误的字词是“山”、“争取”。“山”, 名词作状语, 译为“象山一样”;“争取”为同形词语, 即山两个字, “争”是“争相”的意思, “取”是“拿取”、“抢取”等意思。“犯”, “侵犯”, 引申为“获取”、“掠取”。 文言文翻译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回到原文中, 把译句放回到原文, 结合上下文的含义粗通文义。第二是要有敏感度, 也就是抓住得分点, 就是马上意识到为什么选择这两句话来翻译, 充分审查句中字词和句式特点, 诸如活用、文言句式等, 小心应对。第三是要进行对译, 就是逐字对应翻译,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 要与上下文对应, 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最后组合成句, 注意前后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屈突通, 雍州长安人, 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 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 将要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 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 如儿子般对待群臣, 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 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 说:“朕不明事理, 才到了这一地步。感谢你的这种心意, 良苦用心。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 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悉达等人最终被免除死刑来处�!4哟酥鸾ケ恍湃�。被提拨为右武侯车骑将军。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 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 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当时秦、陇两地叛乱纷起, 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 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 驻扎在安定, 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 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 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迦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 率兵向南进犯, 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 便挑选精兵连夜突袭他们。贼兵大败, 俘虏了数万人回来。 炀帝临幸江都, 命令通镇守长安,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 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 不久唐兵渡过了黄河, 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屈突通很害怕, 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 打算从武关到蓝田赶赴长安, 但大军到潼关时被刘文静阻止, 不能前进, 两军相持有一个多月, 通又命令显和夜里袭击刘文静, 显和兵败, (文静)俘虏了他的兵部兵众。有人劝他投降, 他哭着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 曾侍奉两个君主, 接受别人的丰厚的俸禄, 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 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 自率主力向东, 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 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和显和一同追赶屈突通于是擒屈突通押送长安。高祖李渊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 力量用尽到了这一地步, 成为本朝的羞辱呵。愧能相王”皇帝说:“你是个隋朝的忠臣呵。”命令释放了他, 并授他兵部尚书, 封蒋国公, 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屈突通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举, 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 诸将都争相抢夺, 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 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 从头至尾都是如此, 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 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王世充被平定后, 通的功劳为第一, 不久被授予陕东磊行台右仆射, 在洛阳镇守, 几年后, 征拜为刑部尚书, 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 所以坚持拒绝, 转为工部尚书, 贞观元年, 授予洛州都督, 加左光禄大无, 第二年死去, 年七十二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