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后汉书·申屠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后汉书
        申屠刚字巨卿, 扶风茂陵人也。刚质性方直, 常慕史䲡、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平帝时, 王莽专政, 朝多猜忌, 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 不得交宦, 刚常疾之。及举贤良方正, 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 典爵主刑, 不敢以天官私其宗, 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遂圣明之德, 昭然觉悟, 内和亲戚, 外绝邪谋。”书奏, 莽令元后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 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篡位, 刚遂避地河西, 转入巴、蜀, 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 欲背汉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 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躬圣德, 举义兵, 龚行天罚, 所当必摧, 诚天之所福, 非人力也。将军宜上应天心, 下酬人望, 为国立功, 可以永年。嫌疑之事, 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 远在千里, 动作举措, 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 委国归信, 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 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 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 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 上负忠孝, 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 固常为虚, 及其已至, 又无所及, 是以忠言至谏, 希得为用。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 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 诏书征刚。刚将归, 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 逆人者亡, 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 素以忠孝显闻, 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 慕德乐义。今苟欲决意徼幸, 此何如哉?”嚣不纳。刚到, 拜侍御史, 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 刚以陇蜀未平, 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 遂以头轫乘舆轮, 帝遂为止。时内外群官, 多帝自选举, 加以法理严察, 职事过苦, 尚书近臣, 乃至捶扑牵曳于前, 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 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 简任贤保, 以成其德, 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 数年, 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 以病去官, 卒于家。

        (摘编自《后汉书•卷二十九第十九申屠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B.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C.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D.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

        B. 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 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卫两族人。

        C. 贤良方正:贤良, 才能德行好;方正, 正直。和孝廉一样, 它也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D. 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 宰相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申屠刚性格刚直, 直言敢谏。王莽专政之时, 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 而申屠刚不顾个人安危, 向朝廷上书, 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 要遵守五常之教, 接纳至亲。最终被王莽罢官归田。

        B. 申屠刚执著韧性, 不屈不挠。在王莽篡位后, 申屠刚为了免遭其祸害, 就躲避到河西、巴蜀之地, 长达二十多年。终于到建武七年, 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 后升为尚书令。

        C. 申屠刚深谋远虑, 锲而不舍。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 对他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 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 顺应民心, 归顺汉帝, 不要一意孤行。

        D. 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 宁死不屈。他多次提出让皇太子进入东宫, 但光武帝都不同意, 最终因为他的直谏而被外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布衣相与, 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 况于万乘者哉!(5分)

        (2) 谏不见听, 遂以头轫乘舆轮, 帝遂为止。(5分)

        [答案]

        10.C

        11.B (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皇族的外戚, 一般指皇帝外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家族。文中的冯指冯昭仪, 平帝祖母;卫指卫姬, 平帝母亲。)

        12.C (第二次没有当面, 只是写信。)

        13.(1)老百姓彼此交往, 尚且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 何况是大国的君主呢!

        ( “相与”“ 没”“万乘者”各1分;基本句意2分。)

        (2)意见未被接受, (申屠刚)就以头(当做止轮木)顶住车轮, 光武帝于是停止了游览。

        (“见”“轫”“遂”各1分;基本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申屠刚字巨卿, 扶风郡茂陵人。申屠刚本性端方正直, 常羡慕史䲡、汲黯的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平帝时, 王莽专政, 朝廷多有猜忌, 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 族人都不得到京交游做官, 申屠刚心中一直疾恨这件事。等到后来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 便上书对策说:臣听说王者如果顺从天地, 掌管官爵主持刑法, 绝不敢将高官私授给自己的宗亲, 也绝不敢拿天罚来赦免自己的亲人。陛下应顺从圣君的圣明之德, 幡然觉悟过来, 对内能与亲人和睦共处, 对外杜绝所有奸邪阴谋。上书呈奏上去后, 王莽便让元后下诏书说:“申屠刚所言都是离经妄说, 违背大义, 应罢官回家。”

        后来王莽篡位, 申屠刚就躲避到河西, 转到巴蜀, 往来二十多年。等到隗嚣占据了陇右, 他想背弃汉朝而归附公孙述。申屠刚游说隗嚣说:“我听说百姓所归顺的人老天就会成全他, 百姓所叛离的人老天就会放弃他。我想本朝光武帝躬行圣德, 兴举义兵, 恭奉天意惩戒恶人, 所到之处无坚不摧, 这真是上天所赐之福, 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应当向上顺应天意, 向下报答人民的期望, 为国立功, 可以永远。遭人嫌疑的事, 圣人是绝不会做的。以将军的威望, 即使远在千里, 您的一举一动, 能不慎重小心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 委以国是昭示信用, 想与将军共同承担吉凶祸�!@习傩毡舜私煌�, 尚且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 何况是大国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又想要什么, 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有意外之变, 对上您辜负忠孝之士, 对下您愧对当世贤众。预言没有到达时, 当然是虚语, 但一旦到达, 又来不及了, 所以我用忠言极力劝谏您, 希望得到接纳。愿您反复思考我的谏言。”隗嚣不接受, 最后叛汉附从公孙述。

        建武七年, 有诏书征召申屠刚。申屠刚将归, 又写信给隗嚣说:“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很孤立, 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 孤立阻塞的政治, 是亡国的先兆。圣人不会把自己的专己独见当做高明, 而以普世万物的众心当成自己的本心。顺应百姓者就会昌盛, 违逆百姓者就会灭亡, 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将军是在布衣平民之时被乡人所推选出来的, 一直以来都是以忠孝闻名, 因此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 就是因为仰慕欣赏您的高德大义。现在如果想决意侥幸行事, 哪里还有什么德义呢?”隗嚣不接受。申屠刚到洛阳, 拜为侍御吏, 又迁为尚书令。

        光武帝曾想出外游览, 申屠刚以陇蜀尚未平定为由, 认为皇上不应该宴逸享乐。意见未被接受, (申屠刚)就以头(当做止轮木)顶住车轮, 光武帝于是停止了游览。当时内外许多官吏, 多半是皇帝自己选举出来的, 又加上法令严密监察他们, 群臣的公职事务都过于劳苦, 那些尚书近臣们, 甚至也被当众鞭捶仆地牵拽, 可是群臣中没有敢上前直言的。而申屠刚每次都极力劝谏, 又多次进言皇太子应当进入东宫, 选任贤保, 以成就太子大德, 光武帝都不接纳。因他多次直谏有违旨意, 几年后, 被外放为平阴令。后来又征召回朝拜为太中大夫, 因病辞去官职, 在家去世。 


        相关文言文练习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后汉书·逸民列传》
        《后汉书·陈蕃传》《后汉书·桓谭传》
        《后汉书·樊英传》《后汉书·盖勋传》
        《渤海鲍宣妻者》《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后汉书·何敞传》《后汉书·梁统列传》
        《后汉书·孔奋传》《后汉书·王丹传》
        《后汉书·徐稚传》《后汉书·孔僖传》
        《后汉书·左雄传》《后汉书·李通列传》
        《后汉书·李云传》《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冯鲂传》《后汉书·阴兴传》
        《后汉书·刘般传》《后汉书·张鲁传》
        《后汉书·孙程传》《后汉书·朱祐传》
        《元史·博尔术》《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放翁家训》《吾庐记》
        高启《南宫生传》《旧唐书·任瑰传》
        《吴汝纶传》洪迈《稼轩记》
        《宋史·富弼传》《醉吟先生传》
        苏洵《心术》侯方域《贾生传》
        《隆中对》(二)《出师表》
        《河中石兽》(三)《新唐书·徐旷传》
        《季梁谏魏王》《新唐书·裴谞传》
        《尚节亭记》《报刘一丈书》
        《六国论》《游五台山日记》
        《明史·马森传》《后汉书·梁统列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