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真宗, 讳恒。太宗第三子也。幼英睿, 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 好作战阵之状, 自称元帅。比就学受经, 一览成诵。太祖爱之, 育于宫中。故事, 殿庐幄次在宰相上, 宫僚称臣, 皆推让弗受。见宾客李至、李沆, 必先拜, 迎送降阶及门。开封政务填委, 帝留心狱论, 裁决轻重, 靡不称恨。故京狱屡空, 太宗屡诏嘉美。其初践位, 相臣李沆虑其聪明, 必多作为, 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 盖有所见也。吕端等言彗出之应当在齐、鲁分, 帝曰:“联以天下为忧, 岂直一方耶?”诏群臣迎养父母, 蠲天下逋负, 释系囚。作《文武七条》, 戒百官比周奔竞, 有弗率者, 御史台纠之。诏近臣举常参官才堪转运使者, 诸路官吏蠹政害民, 转运使、提点刑狱官不举察者坐之。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入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麟府言社庆族依唐龙镇为援, 数扰别部, 请出兵袭之。帝曰:“均吾民也。”不许。以赵保吉归顺, 遣使谕陕西, 纵绥、银流民还乡, 家给来一斛, 赵保吉遣弟继瑗入谢。车驾北巡, 司天言:日抱耳, 黄气充塞, 宜不战而却。驻跸韦城县, 寒甚, 左右进貂帽毳裘, 却之曰:“臣下皆苦寒, 朕安用此?”王继忠敏驰奏请和, 帝谓宰相曰:“继忠言契开请和, 虽许之, 然河冰已合, 且其情多诈, 不可不为之备。”郓州得契丹谍者, 斩之。契丹兵至澶州北, 直犯前军西阵, 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 俄中伏弩死。契丹使丁派以誓书来, 录契丹誓书颁河北、河东诸州, 以契丹讲和, 大赦天下。交州、西凉府、西、高、丰、甘、沙州、占城、大食、蒲端、龟兹国来贡。帝不豫增剧, 祷于山川神祗。大渐, 透诏皇太子于枢前即皇帝位, 尊皇后为皇太后, 权处分军国事。帝是日崩于延庆殿, 年五十五, 在位二十六年。 (节选自《宋史·真宗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江准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日/荀便于民/何顾岁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B.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日/荀便于民/何顾为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C.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街便于民/何顾岁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D.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入/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庐指殿旁庐幕, 为朝臣候朝及值宿之所, 大臣在此等候皇帝上朝。 B.司天在文中指负贵观察天象等自然现象来占卜并判断古凶的官员。 C.驻跸指皇帝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由行时, 开路清道, 禁止通行。 D.背书即誓券, 指皇帝特别给某个人或某个家族的承诺, 如丹书铁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真宗自幼英武, 深受宠爱。他聪慧异常, 姿态、仪容出众;与人游戏时, 喜欢安排战斗排阵的场面;学习经书时, 看一遍就能够记下来;太祖很喜爱他, 在宫内抚育他。 B.宋真宗以礼待人, 精通刑律。登基后, 看到宾客李至、李沆, 他一定先行礼, 走下台阶到门前迎送;开封府案件堆积, 他留心各种诉论案, 判决有轻有重, 没有不恰当的。 C.宋真宗恪尽职责, 心怀天下。上到官员的任命与督察, 下到百姓赋税、债务的征收与免除, 迎接尊亲, 孝养父母, 包括异族、归顺的人甚至在押的囚犯, 都是他所忧虑的。 D.宋真宗同甘共苦, 思虑深远。他北巡时和臣下同甘共苦;面对契丹的议和请求, 他虽然表面上答应, 但仍告诫臣下要积极防备, 在前方杀敌, 在后方抓间谍, 多措并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作(文武七条》, 戒百官比周奔竞, 有弗率者, 御史台纠之。 (2)大渐, 遗诏皇太子于枢前即皇帝位, 尊皇后为皇太后, 权处分军国事。
答案: 10. A解析:解答本题, 考生先要将选项熟读, 凭语感感知语句结构。 抓住“曰”、“何……也”的固定结构, 以及“有司”“帝”等关键人物。加上标点符号为:定江淮盐酒价, 有司虑失岁课, 帝曰:“ 苟便于民, 何顾岁入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11. D解析: D.誓书在此处指国与国之间的约定;誓券, 指皇帝特别给某个人或某个家族的承诺。 12. B解析: B.“登基后”错, 从后面的“其初践位”可以看出, 事情发生在真宗登基前。 13. (1)真宗制订《文武七条》, 警戒百官结党营私, 追名逐利, 如果有不遵循的人, 御史台就检举他。 (译出大意给2分;“戒” “比周”“纠”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病危时, 立下遗诏命皇太子在灵柩前登基为皇帝, 尊奉皇后为皇太后, 暂且处理安排军国大事。 (译出大意给2分:“大渐““权”“处分”三处, 每译对- -处给 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