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史记·淮阴候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4 题。
        淮阴侯韩信者, 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 贫无行。及项梁渡淮, 信杖剑从之, 无所知名。项梁败, 又属项羽, 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 羽不用。汉王之入蜀, 信亡楚走归汉。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 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 车不得方轨, 骑不得成列, 行数百里,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 知其不用, 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 止舍。夜半传发, 选轻骑二千人, 人持一赤帜,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诫曰:“赵见我走, 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赵壁, 拔赵帜, 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 出, 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 信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走水上军。赵果空壁争汉鼓旗, 逐韩信、张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 大破虏赵军, 斩成安君泜水上, 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 信乃解其缚, 东乡坐, 西乡对, 师事之。诸将毕贺, 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 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 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候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B.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C.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D.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 水南山北为阴, 淮阴, 指淮河的南岸区域。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不才、足下等。
        C.戏下谓在主帅的旌麾之下, 引申为部下;戏, 同“麾”, 这里是代指军营。
        D.古人把夜半后的三个阶段分别称为鸡鸣、昧旦、平旦, 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信贫而无行, 参军后未被重用。平民时, 他生活贫困, 没有操行;参军后, 他在项梁项羽手下皆默默无闻, 未被重用, 最后投奔刘邦。
        B.韩信料事如神, 设计谋偷袭赵军。井陉口一战, 他笃定赵军会中计, 便趁其倾巢出兵时, 派出事先埋伏的两千奇兵, 一举占领赵军营地。
        C.韩信胆略过人, 诸将领都很信服。他巧妙运用兵法, 背水布阵, 激发士气, 使士兵们奋起反击, 大获全胜, 大家都心服口服, 自愧不如。
        D.韩信爱惜人才, 特意赦免广武君。他认为广武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传令军中将士活捉广武君, 后来, 又亲自为其解开绑绳并拜为军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韩信使人间视, 知其不用, 乃敢引兵遂下。
        (2)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
        14.在面对韩信陈余大军压境之际, 广武君向成安君提出了怎样的建议?(3 分)
         
         
         
        答案:
        (一)
        10.D
        11.B(“足下”为敬称。)
        12.D(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事奉, 并不是拜他为师。)
        13.(1)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 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 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
        评分细则:句意 2 分;“间视”“用”各 1 分。
        (2)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 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 这是什么战术呢?
        评分细则:句意 2 分;“陈”“竟”各 1 分。
        14. 希望成安君借他精兵, 从小道拦截汉军物资;建议成安君坚守阵地, 不要与赵军交战。
        评分细则:每点 1 分, 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 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的时候, 家里贫穷而又没有操行。当项梁渡过淮河时, 韩信带着剑跟随项梁, 没有什么名气;项梁战败后, 他又归属项羽, 项羽任他为郎中,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 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 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军队, 要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就在井陉口聚集军队。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说:“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饷, 士兵就会挨饿。现在井陉的道路, 车不能并行, 马不能成队, 这样行军几百里, 势必粮饷就落在队伍的后面。希望你暂时借给我精兵三万, 从小道拦截他们的武器粮饷;您坚守阵地不和他们交战。不到十天, 两将的首级就能献到您的帐前。”成安君经常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不听广武君的计策。韩信派人暗中去侦察, 得知广武君的计策未被采用, 这才敢率兵进入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 停下来宿息。半夜传令军中出发, 选出轻装骑兵二千人, 每人拿一面红旗, 从小道到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 并告诫士兵们说:“赵军看见我们逃跑, 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 你们就赶紧冲进赵军营地, 拔掉赵军的旗帜, 立起汉军的红旗。”韩信于是派一万人先出发, 出井陉口, 背靠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到以后便大笑。天刚亮, 韩信击鼓开出井陉口, 赵军开营出击汉军。这时韩信、张耳假装丢弃了旗鼓, 逃回了河边的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抢夺汉军的旗鼓, 追赶韩信、张耳。韩信派出的二千奇兵, 在等到赵军倾巢出来争夺战利品时, 就冲入了赵军的军营, 拔光了赵军的旗帜, 插起了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发现军营里已全部是汉军的红旗, 于是队伍大乱, 士兵们纷纷逃跑。这时汉军两面夹击, 大破赵军并俘虏了很多人, 在泜水上杀死了成安君, 擒获赵王歇。韩信于是传令军中不要杀死广武君。于是有人捆广武君送到了韩信的账中, 韩信解开了捆绑的绳子, 请他面东而坐, 自己面对西对坐, 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诸将领上前结束�:睾�, 乘机问韩信说:“兵法上说设军阵要右后靠山陵, 左前对水泽, 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 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 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在兵法上有, 只是你们没有细看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各位将领都佩服地说:“太对了。这不是我们所想得到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史记·鲁仲连传》《史记·张廷尉释之者》(二)
        《史记·三王世家》《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史记·朝鲜列传》《史记·燕召公世家》
        《史记·孔子世家》(四)《史记·管晏列传》(三)
        《史记·孔子世家》(三)《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记·叔孙通传》《史记·乐毅传》(二)
        《史记·司马穰苴传》《史记·张良传》
        《史记·卫青传》《史记·穰侯列传》(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史记·苏秦列传》(二)
        《史记·曹相国世家》(二)《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二)《史记·灌将军夫者》
        《史记·老子传》《史记·彭越传》
        《史记·货殖列传序》(二)《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春申君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二)《魏公子列传》(三)
        《史记·孝景本纪》《大史公自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史记·汲黯传》(二)《魏文侯卜相》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史记·张汤传》
        《史记·田叔列传》(二)《史记·吴太伯世家》(二)
        《报任安书》(二)《史记·孔子世家》(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史记·陈丞相世家》(三)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二)《史记·陆贾传》
        《史记·晋世家》《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史记·曹相国世家》《史记·甘茂列传》(二)
        《史记·甘茂列传》《史记·郑当时传》(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