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韩非子·内储说上·重轻罪》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非子·内储说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5-9题。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 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 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 无离其所难, 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 大罪不至, 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 轻者不至, 重者不来, 是谓以刑去刑也。”
        荆南之地, 丽水之中生金, 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 壅离其水也, 而人窃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于市, 犹不止者, 不必得也。故今有于此曰“予汝天下而杀汝身。”庸人不为也。夫有天下, 大利也, 犹不为者, 知必死。故不必得也, 则虽辜磔, 窃金不;知必死, 则有天下不为也。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 火南倚, 恐烧国。哀公惧, 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 尽逐兽而火不救, 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 救火者苦而无赏, 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 比降北之罪;逐兽者, 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 行善也。行之而亡, 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 而惠者好予也。不忍则不诛有过, 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 无功受赏, 虽亡, 不亦可乎?
        齐国好厚葬, 布帛尽于衣衾, 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 以告管仲, 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 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而人厚葬之不休, 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 非名之, 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 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 罪当丧者无利, 人何故为之也?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①公孙鞅:即商鞅。 ②辜:在闹市执行死刑, 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磔(zhé):分裂肢体的酷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 有误的一项是
        A.无离其所难 离:离开
        B.得而辄辜磔于市 得:捉住
        C.比降北之罪 比:比照
        D.罪夫当丧者 当:主持
        【答案与解析】A(离:通“罹”, 遭受)
        6.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重罪者, 人之所难犯也 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
        B.壅离其水也, 而人窃金不止 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
        C.然则功且安至? 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D.桓公患之, 以告管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与解析】B(A前“者”作助词, “……者……也”表判断, 后“者”作助词,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B都作连词, 表转折;C前“且”作副词, “将、将要”, 后“且”作连词, “尚且”;D前“以”作介词, “用、把”, 后“以”作连词, “由于、因为”)
        7.下列句子分别从正面或反面说明“以刑去刑”的做法, 其中角度不同的一项是
        A.知必死, 则有天下不为也。
        B.不救火者, 比降北之罪;逐兽者, 比入禁之罪。
        C.臣闻王之慈惠也。王之功至于亡。
        D.棺椁过度者戮其尸, 罪夫当丧者。
        【答案与解析】C(从反面说明)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
        A.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B.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
        C.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
        D.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
        【答案与解析】B。
        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罪莫重辜磔于市, 犹不止者, 不必得也。(3分)
        (2)有过不罪, 无功受赏, 虽亡, 不亦可乎?(3分)
        (3)布帛尽则无以为蔽, 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而人厚葬之不休, 禁之奈何?(4分)
        【参考答案】(1)对大罪的惩罚没有比在闹市上分尸示众更重的了, 但偷采金子还不停止, 是因为不一定被抓到。(3分。“莫重(于)辜磔于市”1分, “……者……也”1分, “得”1分)
        (2)有过错不被治罪, 没功劳却得到奖赏, 即使灭亡, 不也应当吗?(3分。“有过不罪”被动句1分, “虽”1分, “不亦可乎”1分)
        (3)麻布丝绸用光了就没有材料用来做遮体的衣服, 成材的木头用尽了就没有材料用来构筑防守的工事, 但是人们无休止地施行厚葬, 要禁止它该怎么办?(4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公孙鞅的法律是对轻罪给以重�!V刈�, 是人们很难犯的, 而小过失是人们容易去掉的。让人们去掉那容易犯的小过失, 不触犯难犯的重罪, 这是治好国家的原则。小过失不发生, 大罪恶不出现, 这样就人们无罪而祸乱不生了。
        公孙鞅说:“运用刑罚对轻罪给以重罚, 轻罪就不生, 重罪也不犯, 这叫做用刑罚去掉刑�!!�
        楚国南部的地方, 丽水里面出产金子, 人们大多偷采金子。对偷采金在下了禁令:抓住偷采金子的就在闹市上施行车裂之刑并暴尸街头。受刑的人很多, 尸体堵塞阻断了那道丽水, 但是人们偷采金子不停止。对大罪的惩罚没有比在闹市上分尸示众更重的了, 但偷采金子还不停止, 是因为不一定被抓到。所以假如现在有人在这里说:“给你天下而杀掉你。”平庸的人也不干。据有天下, 是很大的好处, 还不干的原因, 是知道一定会死。所以如果不一定会被抓到, 那么即使分尸示众, 偷采金子仍不会停止;知道一定会死, 那么据有天下也不干。
        鲁国人焚烧沼泽, 天刮北风, 火向南延伸, 怕要烧到国都。哀公恐惧了, 亲自率领众人督促救火。身边没有人了, 都追赶野兽而不去救火, 就召来孔仲尼询问。仲尼说:“追赶野兽的人快乐而没有得到处罚, 救火的人辛苦而没有得到奖赏, 这就是没人去救火的原因。”哀公说:“好。”仲尼说:“事情紧急, 来不及论功行赏。救火的人都给以奖赏, 那么国家财力不够用来赏给人的, 请只用刑�!�”哀公说:“好。”于是仲尼就下令说:“不救火的人, 按照投降逃跑的罪惩罚, 追赶野兽的人, 按照擅入禁地的罪惩�!!泵钕麓锘刮创�, 而火已经扑灭了。
        魏惠王对卜皮说:“你听说我的名声怎么样�。俊被卮鹚�:“我听说大王慈祥仁爱。”魏惠王很高兴地说:“既然这样, 那么效果将会到什么地步?”回答说:“大王的功效会到亡国的地步。”魏惠王说:“慈祥仁爱, 是做好事, 做好事而灭亡, 为什么呢?”卜皮回答说:“慈祥的人不狠心, 仁爱的好施舍。不狠心就不惩罚有过的人, 好施舍就不等有功而奖赏。有过错不被治罪, 没功劳却得到奖赏, 即使灭亡, 不也应当吗?
        齐国喜好奢侈地举行葬礼, 麻布丝绸全做了寿衣和寿被, 成材的木头都做了内棺和外椁。桓公忧虑这种做法, 把它告诉了管仲, 说:“麻布丝绸用光了就没有用来做遮体衣服的材料, 成材的木头用尽了就没有用来构筑防守工事的材料, 但是人们无休止地施行厚葬, 要禁止它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凡是人有作为, 不是为名, 就是为利。”于是就下令说:“内棺外椁超过规定的就斩断他的尸体, 给那个主持丧礼的人治罪。”斩断尸体, 他就没有好名声;给主持丧礼的人治罪, 他就没有好处。人们怎么还会做这种事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二鹊招鹳》《太宗纳谏》
        《后汉书·逸民列传》《国信使郝文忠公》
        《旧唐书·高适传》《左传·宣公二年》
        《李白传》《昔有长者子》
        《汉董永》《汉董永》(二)
        《三峡》阅读及答案(一)《淳于髡献鹄》
        《曹刿论战》(一)《后汉书·陈蕃传》
        《吴与弼, 字子传》《王及善》
        《陈太丘与友期》(一)《赛跑定案》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书林纪事之《文征明习字》
        鹤林玉露之《张无垢勤学》《程门立雪》
        《明史·张溥传》《学弈》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