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谏官论 王安石 以贤治不肖, 以贵治贱, 古之道也。所谓贵者, 何也?公御、大夫是也。所谓贱者, 何也?士、庶人是也。同是人也, 或为公卿, 或为士, 何也?为其不能公卿也, 故使之为士;为其贤于士也, 故使之为公卿。此所谓以贤治不肖, 以贵治贱也。 今之谏官者, 天子之所谓士也, 其贵, 则天子之三公也。惟三公于安危治乱存亡之故, 无所不任其责, 至于一官之废, 一事之不得, 无所不当言。故其位在卿大夫之上, 所以贵之也。其道德必称其位, 所谓以贤也。至士则不然, 修一官而百官之废不可以预也, 守一事而百官之失可以毋言也。称其德, 副其材, 而命之以位也。循其名, 愫其分, 以事其上而不敢过也。此君臣之分也, 上下之道也。今命之以士, 而责之以三公, 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 非古之道也。孔子日:“必也正名乎!”正名也者, 所以正分也。然且为之, 非所谓正名也。身不能正名, 而可以正天下名者, 未之有也。 蚳蛙为士师, 孟子日:“似也, 为其可以言也。”蛙谏于王而不用, 致为臣而去。孟子日:“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然则有官守者莫不有言责, 有言责者莫不有官守, 士师之谏于王是也。其谏也, 盖以其官而已实, 是古之道也。古者官师相规, 工执艺事以谏, 其或不能谏, 谓之不恭, 则有常刑。盖自公卿至于百工, 各以其职谏, 则君孰与为不善? 自公聊至于百工, 皆失其职, 以阿上之所好, 则谏官者, 乃天子之所谓士耳, 吾未见其能为也。待之以轻而要之以重, 非所以使臣之道也。不得已, 若唐之太宗, 庶乎其或可也。虽然, 有道而知命者, 果以为可乎?未之能处也。唐太宗之时, 所谓谏官者, 与臣弼俱进于前, 故一言之谬, 一事之失, 可救之于将然, 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 然后从而争之也。君不失其所以为君, 臣不失其所以为臣, 其亦庶乎其近古也。今也上之所欲为丞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从而争之上听之而改则是士制命而君听也;不听而遂行, 则是臣不得其言而君耻过也。臣不得其言, 士制命而君听, 二者, 上下所以相悖而否乱之势也。然且为之, 其亦不知其道矣。及其谆谆而不用, 然后知道之不行, 其亦辩之晚矣。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贵之也 贵:使……高贵。 B.愫其分 愫:遵守 C.古者官师相规 规:进谏 D.则是臣不得其言而君耻过也 过:过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所谓以贤治不肖 越国以鄙远 B.士师之谏于王是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则君孰与为不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D.及其谆谆而不用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讨论“谏官”制度的政论文, 作者先从正名的角度出发, 根据地位与才德的不同, 辨正谏官的身份问题。 B.士在古代的职责有别于三公, 但王安石时代的谏官是土的地位, 却被要求以三公之责, 待之以轻, 却取以重任, 这是名不符实的。 C.作者赞同唐太宗时期的做法, 谏官与大臣一起面圣, 君臣错误的言论和政令可以当场得到纠正, 防止颁行于天下之后再进谏。 D.作者在文中谈古论今, 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指出当时谏官制度的弊�。哂泻艽蟮幕庖�。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也 上 之 所 欲 为 丞 弼 所 以 言 于 上 皆 不 得 而 知 也 及 其 命 之 已 出 然 后 从 而争 之 上 听 之 而 改 则 是 士 制 命 而 君 听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命之以士, 而责之以三公, 土之位而受三公之责, 非古之道也。 (2)故一言之谬, 一事之失, 可救之于将然, 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 然后从而争之也。 答案: 14.D 15.B 16.D 17.今也上之所欲为/丞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从而争之/上听改/则是士制命而君听也 18.(1)如今用士来任命他, 却用三公的职责来要求他, 处于士的位分却受到三公求, 这不是古人的方法。 (2)因此皇上哪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 都可以在施行之前补救。不让他的错误命令向全天下颁布以后再和皇上去讨论。 【解析】 【分析】 14.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D项, “过:过错”解释错, 应改为:名词作动词, 改正过错。译文:就是大臣不能领会而皇上耻于改正过错。 故选D。 15. 本题是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 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 A项, “以”, 第一个, 介词, 用;第二个, 连词, 来, 表目的。用法不同, 意义不同。 B项, “之”, 第一个和第二个, 均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法意义均相同。 C项, “为”, 第一个, 动词, 做;第二个, 动词, 是, 表判断。用法、意义不同。 D项, “而”, 第一个, 连词, 表转折;第二个, 连词, 表修饰。用法、意义不同。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然后根据选项, 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 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 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 即能发现问题。 D项, 无中生有, “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错, 无“比喻论证”。 故选D。 17.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 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 注意结构的对称, 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 也要断开。 依据语法结构, “上”和“丞弼”是不同的名称, 均做主语, 所以“丞弼”前断开;“皆”字具体指前边两种情况, 引出下句, 所以“皆”字前断开;“也”字为句末语气词, 所以“也”字后边断开;“及”字译为“等到”, 通常用在句首, 所以“及”字前边断开;“然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连词, 译成“这样以后”, 所以“然后”前断开;“上”是“皇上”的意思, 做下一个句子的主语, 所以“上”字前断开;“则”是连词“那么”, 引出下文, 所以“则”字前断开。 译文:现在皇上想要做什么事情, 大臣对皇上进言, 都是事先不知道的。等到命令已经发出, 然后争论不休, 皇上听了之后改变, 就是大臣拟订命令而皇上听从。 故正确的断法为:今也上之所欲为/丞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从而争之/上听改/则是士制命而君听也 18.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以, 介词, 用;第一个责, 动词, 要求;非古之道, 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道, 方法。 (2)故, 因此;谬, 错误;已布于天下, 介词结构后置, 正确的语序是“已于天下布”;然后, 这样以后。 【点睛】 对于高中课本文言文的学习, 除了掌握一些文言知识以外, 还要对课本内容方面进行了解。答这类题型, 要注意选项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人物, 事件, 时间, 地点的错位, 重点词语的错议, 篡改原文, 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等。 译文: 用贤能的人治理不贤能的人, 用高贵的人治理卑贱的人, 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所谓高贵的人是哪些人呢?是公卿、大夫这些人。所谓卑贱的人是哪些人呢?是士人、百姓这些人。同样是人, 有的成为公卿,有的成为士人,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能成为公卿, 所以让他们成为士人, 因为他们比士人贤能, 所以让他们成为公卿。这就是所谓的用贤能的人治理不贤能的人, 用高贵的人治理卑贱的人。 现在的谏官, 是天子认为的士人, 如果高贵的话就是天子的三公了。只有三公在国家安危存亡太平动乱的事情上, 没有不履行他们职责的, 至于官员的废黜, 事情的不当, 没有不讲出他们真话的。所以他们的职位在卿大夫之上, 这是他们高贵的原因啊。他们的道德一定适合他们的职位, 所以贤能。而士却不这样, 能够纠正一个官员的错误却不能预见其它官员的失职, 能够做好一件事却不能指出其它官员做的不正确的事。符合士的品行, 不能尽其才, 却给他很高的职位。遵循自己的名声和名分, 来侍奉君主却不敢指出国君的错误, 这就是君主和臣子的区别, 地位高和地位低的道理啊。现在用士来命名, 却用三公的职责来要求他, 他们是士的职位却接受三公的要求, 这不是古人的方法。孔子说:“一定要确定名分。” 确定名, 是用来确定分的方法。但是现在将这样做不是孔子所说的确定名分。不能确定自身的名分, 而能够去摆正天下的名分, 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蚳蛙作为士的老师, 孟子说:“道理非常相似�。蛭梢越�。” 蛙向国君进言而不被采纳, 就应该辞去不干。孟子说:“有官位职守但无法尽其职责的就应该辞去不干, 有官位职守人不能尽其职责就应该离开。”这样那么有官位职守的没有谁不负起进谏责任, 有进谏责任的没有谁不恪尽职守, 这样的进谏, 是因为他们的职位, 这才是古代之道�。」糯僭毕嗷ト懊�, 百工凭着各种技艺进谏, 其中有人不能进谏, 就是不恭, 就会受到刑�!4庸涞礁髦止そ�, 各按其职位进谏, 那么君主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从公卿到各种工匠, 都失去自己的职位, 来奉承君主的爱好, 那么谏官, 就是天子所说的士了。我看不到他能做什么。用低职位对待他却以高标准要求他。这不是使用大臣的方法。对待自己都轻视而担当重任这不是侍奉君主的方法。不能这样做, 就像唐太宗一样, 大概还可以挽救, 即使这样, 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了解发展的方向, 果然认为是可以的吗?结果是不一定能处理啊。唐太宗的时候, 那些谏官, 与大臣们一起上前, 所以一句话的错误, 一件事的失误, 可以在没有发生的时候挽救过来, 不让命令已经发布天下, 然后再争论不休。君主不失为君主, 大臣不失为大臣, 这差不多接近古代了。现在皇上想要做什么事情, 大臣对皇上进言都是事先不知道的。等到命令已经发出, 然后争论不休, 皇上听了之后改变, 就是大臣拟订命令而皇上听从, 皇上不听就推行, 就是大臣不能领会而皇上耻于承认过错, 这两者就是君臣上下相互背离而出现危险混乱的形势的原因�。〉钦庋挂プ�, 就是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啊。等到那些诚恳的建议却没有被采纳, 然后知道后却不能实行, 大概明白后就已经为时已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