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汉昭)帝崩于未央宫, 无嗣。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 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立, 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 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 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 唯在所宜, 虽废长立少可也。”言合光意。即日承皇后诏, 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迎昌邑王贺。贺, 昌邑哀王之子也, 在国素狂纵, 动作无节。昌邑王既立, 淫戏无度。太仆丞河东张敞上书谏曰:“孝昭皇帝蚤崩无嗣, 大臣忧惧, 选贤圣承宗庙。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王不听。光曰:“昌邑王行昏乱, 恐危社稷, 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 莫敢发言。田延年前, 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 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 社稷将倾, 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 以长有天下, 令宗庙血食也。如汉家绝祀, 将军虽死, 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 不得旋踵, 群臣后应者, 臣请剑斩之!”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 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车驾幸未央承明殿, 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 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张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 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 卒有物故自裁, 令我负天下, 有杀主名。”光令王起, 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无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 安得称天子!”乃即持其手, 解脱其玺组, 奉上太后。扶王下殿, 出金马门, 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 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 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 臣宁负王, 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 臣长不复左右。”光涕泣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B.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C.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D.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倾耳/拭目观化听风/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鸿胪, 朝廷掌管礼宾事务之官, 掌管事务有如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等。
        B.国, 是王或侯的封地、食邑。范仲淹“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即此义。
        C.血食, 古代用牲畜的血来祭祀, 故名。此处指不能让汉朝的宗庙祭祀断绝。
        D.纪事本末, 以历史事件为主体, 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贺德行昏乱将危及国家, 霍光向群臣寻求对策, 群臣都大惊失色不敢发言, 因为皇帝刚即位, 且废立皇帝事关国体。
        B.田延年在废刘贺帝位问题上, 旗帜鲜明, 以国家社稷为重, 认为如果任由大家议论纷纷, 人声鼎沸, 不利国家安定。
        C.皇太后在废刘贺帝位时做了充分的准备, 下诏令不许昌邑王的群臣入承明殿。霍光派人将昌邑王的群臣都赶到金马门外面。
        D.霍光对于刘贺被废一事态度立场鲜明, 宁可对不起刘贺, 也不敢对不起国家, 因为刘贺的行为与皇帝身份不相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帝属将军以幼孤, 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2)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 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
        14.霍光为什么赞成“废长(广陵王)立少(昌邑王)”的主张?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3分)
         
         
        答案:
        10.C
        11.B 去国, 是离开京城的意思
        12.B“群下鼎沸”指一群奸佞小人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 根据前后文可知这群小人即昌邑王从自己的封地带来的人。
        13.(1)先帝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大将军, 是因为将军忠诚贤能, 一定能安定刘氏的天下。
        (给分点:属, 托付, 嘱托, 1分;以幼孤, 状语后置, 1分;后一个“以”, 因为, 1分;大意1分。)
        (2)霍光立即与群臣一起去晋见(觐见)禀告太后, 向太后详细讲述昌邑王刘贺不可以继承皇位的情况。
        (给分点, 白, 禀告, 1分;具, 详细, 1分;承宗庙, 继承皇位, 1分;大意1分)
        14.①广陵王自身行为不合礼法。②历史上有先例可循。③刘贺是汉武帝的孙辈, 于礼法有据。
        (答对一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汉昭帝在未央宫驾崩, 他没有儿子继承帝位。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在, 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商议立谁做新皇帝, 大家都主张立广陵王刘胥。可是刘胥的行为失去礼法, 不被汉武帝所器重;霍光内心感到不安。有一位郎官上书朝廷说:“周太王废弃长子太伯而立太伯的弟弟王季为继承人, 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伯邑考的弟弟周武王为继承人, 古人注重是否适合继承王位, 即使是废长子(长辈)而立少子(晚辈)也是可以的。”上书正合霍光的心意。当天由上官皇后颁布诏书, 派遣代理大鸿胪职务的少府乐成前去迎接昌邑王刘贺。刘贺, 是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 他在封国内一向狂妄放纵, 所作所为毫无节制。昌邑王刘贺即帝位之后, 荒淫游乐没有节制。太仆丞河东人张敞上书规劝说:“孝昭皇帝早逝, 没有儿子, 大臣们担忧恐惧, 选择有才能圣贤的人继承帝位。现在天子正当壮年承继帝位, 天下人没有不侧着耳朵擦亮眼睛, 观望陛下的教化善政。然而辅国的大臣没有得到褒奖, 而昌邑国的小吏却先获得升迁, 这是最大的过失。”刘贺依然不听。霍光说:“昌邑王德行昏乱, 担心他会�:�, 怎么办呢?”群臣们听后全都大惊失色, 不敢发言。田延年离开席位, 走上前去, 手按着剑柄说:“先帝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大将军, 并把天下的安危也委托于大将军, 是因将军忠诚贤能, 一定能安定刘氏的天下。如今一群奸佞小人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 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 况且汉朝的皇帝都用‘孝’字为谥号, 为的是长久治理天下, 使宗庙祭祀不断。如今如果汉家的祭祀断绝了, 将军即使死去, 有何脸面见九泉下的先帝呢!今天大家所议论的, 必须立即作出决断, 群臣中哪个最后响应, 我就当场用剑将他斩首!”霍光立即与群臣一起去晋见(觐见)禀告太后, 向太后详细讲述昌邑王刘贺不可以继承皇位的情况。皇太后便乘车前往未央宫的承明殿, 下诏命令各宫门的守卫, 不许昌邑王的群臣入内。霍光派人将昌邑王的群臣都赶到金马门的外面。车骑将军张安世率领羽林骑兵逮捕被赶出来的昌邑王群臣二百多人, 全部押送廷尉的监狱。命令曾在昭帝时担任过侍中的宦官看守刘贺, 霍光还叮嘱身边的人:“一定谨慎小心地守护, 如果他突然间出了意外或是自杀了, 让我对不起天下人, 并背上杀害君主的罪名。”霍光命刘贺起身, 拜受皇太后的诏书。刘贺说:“听说‘天子只要有耿直敢言的臣子七人在左右, 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天下’。”霍光说:“皇太后已经下诏将您废黜了, 您怎还敢自称天子!”于是上前抓住刘贺的手, 解下他身上佩戴的御玺绶带, 奉给皇太后。然后扶刘贺走下大殿, 出金马门, 群臣随后送行。刘贺面向西叩拜说:“我愚笨刚直, 不能胜任汉家的大事。”然后起身登上皇上的副车, 大将军霍光护送到昌邑王的官邸。霍光告辞说:“大王的行为自绝于天下, 臣宁可对不起您, 也不敢对不起国家。希望大王自爱, 臣不能长久侍奉在您的左右了。”霍光挥着泪离去。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南夷》《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通鉴纪事本末·公孙瓒传》《通鉴纪事本末·突厥朝隋》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四)《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二)
        《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二)《贞观十三年, 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二)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通鉴纪事本末·魏伐匈奴》
        《通鉴纪事本末·临菑人主父偃上书》《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东》
        《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三)《通鉴纪事本末·刘渊据平阳》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三)《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
        《通鉴纪事本末·明帝奢靡》《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通鉴纪事本末·梁孝王骄纵》《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二)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七)《通鉴纪事本末·梁魏争淮堰》
        《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二)《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三)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六)《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二)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二)《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二)
        《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二)
        《通鉴纪事本末·魏灭蜀》《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
        《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通鉴纪事本末·两税制弊》
        《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二)
        《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