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荆轲刺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战国策
        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 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 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 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既祖, 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既至秦, 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 谨斩樊於期头,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函封, 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 大喜。乃朝服, 设九宾, 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以次进。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 未尝见天子, 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 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 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 自引而起, 绝袖。拔剑, 剑长, 操其室。时恐急, 剑坚, 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 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 不及召下兵, 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中, 中柱。秦王复击轲, 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 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秦王方还柱走 还: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 比:并, 列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 被八创 被:遭受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疑其有改悔, 乃复请之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以次进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C.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D.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12.从这段文字内容看, 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耿直刚烈, 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 荆轲虽屈于权势, 但仍然毅然悲壮

        辞别。

        B.虑事周密, 用重金贿赂蒙嘉, 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 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 引起秦国君臣疑心, 所幸荆轲机

        智化解。

        D.忠义赤诚, 荆轲希望生擒秦王, 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 来酬谢太子丹。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 图穷而匕首见。(5分)

        (2)荆轲逐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 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5分)

        【答案】

        10.C 假借:宽容, 原谅。

        11.D A项, 连词, 于是, 就/副词, 竟然;B项, 介词, 按照/连词, 用来;C项, 连词, 于是/介词, 凭借;D项, 均为连词, 表修饰。

        12.A “屈于权势”分析不当。

        13.

        (1)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 打开地图, 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2)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 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 事情突然发生, 根本没想到, 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译文]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 太子嫌荆轲走晚了, 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 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 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 我之所以停留下来, 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 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都穿着白衣, 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 祭过路神, 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 荆轲和着节拍唱歌, 发出变徵的声音, 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 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 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 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 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 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 不敢出兵来抗拒, 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 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 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 不敢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 用盒子封好, 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 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 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 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 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 按次序进宫, 到达殿前的台阶下, 秦武阳脸色都变了, 十分害怕, 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 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 没有拜见过天子, 所以害怕, 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 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 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 打开地图, 地图全部打开, 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 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 秦王非常惊骇, 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 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 剑太长, 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 剑插得很紧, 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 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 事情突然发生, 意料不到, 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 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 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 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 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 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 所以荆轲追逐秦王, 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 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 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 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 仓猝间惊惶失措, 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 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 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 没有击中, 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 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 靠着柱子笑着, 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 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 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 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 斩杀荆轲。事后, 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相关文言文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唐雎不辱使命》《范雎说秦王》
        《季梁谏魏王》《马价十倍》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战国策·秦策二》《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齐二、楚四》《齐宣王见颜斶》
        《战国策·燕策三》《战国策·昌国君乐毅》
        《文侯与虞人期猎》《齐人说靖郭君》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战国策·赵策》
        《人有卖骏马者》《螳螂捕蛇》
        《明史·赵彦传》《明史·后妃列传》
        《方苞禁酒之议》《苏轼徙知徐州》
        《放鹤亭记》《孝丐》(一)
        《孝丐》(二)《孝丐》(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鹊招鹳》
        《太宗纳谏》《后汉书·逸民列传》
        《国信使郝文忠公》《旧唐书·高适传》
        《左传·宣公二年》《李白传》
        《昔有长者子》《汉董永》
        《汉董永》(二)《三峡》阅读及答案(一)
        《淳于髡献鹄》《曹刿论战》(一)
        《后汉书·陈蕃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