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杜如晦, 字克明, 京兆杜陵人。少英爽, 喜书, 以风流自命, 内负大节, 临机辄断。隋大业中, 预吏部�。汤筛咝⒒熘�, 曰:“君当为栋梁用, 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 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 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 寻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 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 不足吝, 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 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 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 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 从征伐, 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 裁处无留, 僚属共才之, 莫见所涯。王为皇太子, 授左庶子, 迁兵部尚书, 进封蔡国公, 食三千户, 别食益州千三百户。俄检校侍中, 摄吏部尚书, 总监东宫兵, 进位尚书右仆射。 与玄龄共管朝政, 引士贤者, 下不肖, 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 谓一人不可总数职, 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 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 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 以疾辞职, 诏给常俸就第, 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 诏皇太子就问, 帝亲至其家, 抚之梗塞。薨, 年四十六, 帝哭为恸, 赠开府仪同三司。及葬, 加司空, 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 使言君臣痛悼意。 方为相时, 天下新定, 台阁制度, 宪物容典, 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 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 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 而玄龄善谋, 两人深相知, 故能同心济谋, 以佐佑帝, 当世语良相, 必曰房、杜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如晦传》, 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者虽多, 不足吝 吝:可惜. B.僚属共才之 才:认为有才能 C.医候之使道相属 属:嘱咐 D.及葬, 加司空, 谥曰成 谥:据一生品德行为而评定称号 5.下列句子中, 全都能表现杜如晦深受太宗器重的一项是(3分) ①君当为栋梁用, 愿保令德 ②因表留幕府 ③总监东宫兵, 进位尚书右仆射 ④裁处无留, 僚属共才之 ⑤诏给常俸就第, 医候之使道相属 ⑥台阁制度, 宪物容典, 率二人讨裁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模佗堍�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如晦年轻时有大志 , 能决断。在参加吏部预选时得到高孝基的称赞, 认为他有栋梁之才。 B.由于得到房玄龄的举荐, 杜如晦深受唐太宗重用。后来担任宰相, 出谋划策, 制定宪章制度, 成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C.许多同僚对杜如晦的才能十分称赞。但也有人对他深受皇帝的器重有异议, 上书说一个人不可兼任几个职位, 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 受到唐太宗的斥责。 D.杜如晦英年早逝, 皇帝非常痛惜。在他死后加官爵, 赐谥号, 并且亲自撰文表示哀悼。 7.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大王若终守籓, 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 舍如晦无共功者。 (2)与玄龄共管朝政, 引士贤者, 下不肖, 咸得职。 答案: 4.C(属:连接)
5.C(①是高孝基对杜如晦的评价, ④是表现杜如晦的才能和僚属对他的称赞)
6.D(唐太宗要求虞世南勒文时要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 并没有说亲自撰写文章, 是错误理解和无中生有)
7.(10分, 每小题5分)(1)大王如果终生守住自己的封地, 杜如晦没有什么用处;但想要管理整个国家, 放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跟你一起建功立业的人。(得分点:守藩, 无所事, 经营, 共功者, 句意)
(2)杜如晦与玄龄一起掌管朝政, 推举贤能的士子, 降没才能的官员的职位, 让他们都得到恰当的职位。(得分点:引, 士贤者的定语后置, 下不肖, 得职, 句意)
【参考译文】
杜如晦, 字克明, 京兆杜陵人。年轻时英气勃发, 性格豪爽, 喜欢读书, 自己风流倜傥, 胸中怀大志, 面对事情能果断。隋朝大业年间, 参加吏部的选拔, 吏部侍郎高孝基认为他有大才, 对他说:“你应当是栋梁之才, 有大用, 希望保持美好的德行。”于是补授他担任滏阳县尉, 杜如晦弃官离开。
唐高祖平定京城, 秦王推举杜如晦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 不久外调陕州人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属官大多外调, 秦王担忧。房玄龄说:“离开的人虽然多, 但不值得可惜, 但杜如晦是能够辅佐大王您的大才。大王如果终生守住自己的封地, 杜如晦没有什么用处;但想要管理整个国家, 放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跟你一起建功立业的人。”秦王大惊说:“如果您不说。我差点失去了他!”于是上表把杜如晦留在了幕府。
杜如晦跟随秦王征战讨伐, 经常参与谋划机密大事。当时正值事务多, 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没有保留, 同僚属官一起认为他有大才, (他的才华)看不见边际。秦王封为皇太子, 被授予授左庶子, 升任兵部尚书, 进封为蔡国公, 食邑三千户, 同时食邑益州千三百户。不久任检校侍中, 加任吏部尚书, 总监东宫兵, 进位尚书右仆射。
杜如晦与玄龄一起掌管朝政, 推举贤能的士子, 没才能的官员降职, 让他们都得到恰当的职位。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 认为一人不可以执掌几个职位, 暗中指责劝谏如晦等人。唐太宗说:“玄龄、如晦不是凭借着以前的功勋提拔的, 只是他们的才能可以跟我一起治理天下, 师合想要用这来离间吾我们君臣的关系吗?“
很久以后, 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 唐太宗下诏像原来一样供给他俸禄并送到他的府�。谂沙龅囊缴涂赐氖拐咴诼吠局幸桓鼋右桓�。恰逢他的病加重, 太宗下诏书让皇太子亲自问候, 太宗亲自来到他家中看望他, 声音哽咽的抚慰他。死了, 享年四十六, 皇帝为他哭的非常悲伤, 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到他落葬, 追加为司空, 谥曰成。亲自下诏书虞世南在墓碑上刻上碑文, 让他表达自己对杜如晦沉痛悼念的意思。
在杜如晦担任宰相时, 国家刚刚安定, 官府体系, 规章制度, 全都是他和房玄龄两人讨论决定的。每当在皇帝处讨论事务, 房玄龄一定会说:“不是杜如晦就没有人可以谋划这件事。”等到杜如晦来到, 最终还是用房玄龄的计策。因为杜如晦长于决断而房玄龄擅长谋划, 两人非常了解, 所以能同心协力, 来辅佐皇上, 当世之人说起良相, 一定是称赞房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