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1题。(9分)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谌的戏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肴核既�。汤羌�。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缪: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江边 D.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友好 10.下列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 一般说来, 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 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 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 但从全文来看,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的景象, 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 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 凄切婉转, 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 致使作者韵感情骤然变化, 由欢乐转入悲凉, 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 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 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 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 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 以宽解对方, 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3)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分) 答案: 9.D(友, 意动用法, 以……为友。)
10. D(“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错, 这些描写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11.C(“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错, 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12.⑴虽然时代不同, 事情各异, 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
⑵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⑶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 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