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徐达, 字天德, 濠人, 世业农。达少有大志, 长身高颧, 刚毅武勇。 时张士诚已据常州, 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达败之于龙潭, 遂请益兵以围常州。士诚遣将来援。达以敌狡而锐, 未易力�。死氤巧瓒源�, 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 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 大败之, 进围常州。明年克之。还镇池州, 与常遇春设伏, 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 斩首万人, 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 不杀为后患。”达不可, 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 太祖不怿, 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明年, 友谅寇南昌, 太祖召达会师, 遇于鄱阳湖。友谅军甚盛, 达身先诸将力战, 败其前锋, 杀千五百人, 获一巨舟。太祖知敌可破, 而虑士诚内犯, 即夜遣达还守应天, 自帅诸将鏖战, 竟毙友谅。 师还, 太祖议征吴。右相国李善长请缓之。达曰:“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太祖大悦, 拜达大将军, 帅舟师二十万人薄湖州。敌三道出战, 达亦分三军应之, 别遣兵扼其归路。敌战败返走, 不得入城。还战, 大破之, 擒将吏二百人, 湖州降。遂下吴江州, 从太湖进围平江。架木塔与城中浮屠等。别筑台三成, 瞰城中, 置弓弩火筒。台上又置巨炮, 所击辄糜碎。城中大震。达遣使请事, 太祖敕劳之曰:“将军谋勇绝伦, 故能遏乱略, 削群雄。今事必禀命, 此将军之忠, 吾甚嘉之。然将在外, 君不御。军中缓急, 将军其便宜行之, 吾不中制。”既而平江破, 执士诚, 传送应天, 得胜兵二十五万人。城之将破也, 达与遇春约曰:“师入, 我营其左, 公营其右。”又令将士曰:“掠民财者死, 毁民居者死, 离营二十里者死。”既入, 吴人安堵如故。师还, 封信国公。 洪武元年, 太祖即帝位, 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 以达兼太子少傅。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B.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C.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D.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国, 官名, 春秋时齐置, 战国时各国设相, 称相国、相邦, 秦称丞相, 为百官之长。 B.浮屠, 即“佛陀”, 也作“浮图”, 有佛、佛教、和尚、佛塔等意;本文中是指和尚。 C.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洪武”作为年号, 实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 D.少傅, 官名, 与少师、少�:铣迫�, 一般为大官加衔, 无实职;亦称辅导太子的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达多谋善断, 用兵如神。在攻打常州和湖州的战役中, 他能根据敌情变化巧妙排兵布阵, 大败敌军, 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 尽显其用兵之智慧。 B.徐达治军有道, 军纪严明。他不主张坑杀俘虏, 能够严格约束部队, 不准军队掠民财富, 毁民居所, 在攻克平江之后, 百姓一如往常, 安居乐业。 C.徐达身先士卒, 作战勇猛。陈友谅进犯南昌时, 兵锋所指, 气势汹汹, 徐达毫不畏惧, 冲在诸将之前, 挫败了敌军前锋, 并率领众将击杀了陈友谅。 D.徐达忠心耿耿, 深得信任。朱元璋采纳了徐达尽快征讨吴地的建议, 并授予他大将军之职;朱元璋对徐达信任有加, 令其见机行事而不多加干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 太祖不怿, 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5分) ⑵将军谋勇绝伦, 故能遏乱略, 削群雄。今事必禀命, 此将军之忠, 吾甚嘉之。(5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10.(3分)D 11.(3分)B(文中是指佛塔。) 12.(3分)C(击杀陈友谅是太祖与其他将领一起鏖战的结果。) 13.(10分)⑴(5分)可是常遇春抢先在夜里把那些俘虏活埋了一半多, 太祖不高兴, 把其余的人全都释放遣散了。从此才命令徐达全力监督众将。(关注“坑”“怿”“纵遣”“于是”“护”的翻译。) ⑵(5分)将军智谋勇气超群, 所以能够制止暴乱, 消除群雄。现在有事一定请命(或:请示), 这是将军忠心的体现, 我非常赞赏。(关注“绝伦”“遏”“削”“禀命”“嘉”的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