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李宝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5~8 题。
        李宝, 河北人。尝陷金, 拔身从海道来归。金主亮渝.盟, 淮、浙奸民倪询、梁简等教金造舟, 且为乡导。金使苏�:庠熘塾诼汉�。明年, 以�:馕尘�, 将繇海道袭浙江。谍闻, 高宗谓宰臣曰:“李宝顷因召对, 询以北事, 历历如数。且以一介脱身还朝, 陛对无一毫沮慑, 是必能事者。”乃授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 驻劄平江, 与守臣督海舟捍御。高宗问:“舟几何?”曰:“坚全可涉风涛者, 百二十艘。”“兵几何?”曰:“仅三千, 皆闽、浙弓弩手, 非正兵也。旗帜甲仗亦粗备。事急矣, 臣愿亟发。”
        八月, 次江阴, 先遣其子公佐, 谓曰:“汝为潜伺敌动静虚实, 毋误。”公佐受命, 即与将官边士宁偕往。宝将启行, 军士争言西北风力尚劲, 迎之非利。宝下令, 敢沮大计者斩。遂发苏州。
        士宁自密州回, 得敌耗.甚悉, 且言公佐已挟魏胜得海州。宝喜曰:“吾儿不负乃翁矣。”士气百倍, 趣众乘机进。敌已云合, 围海州, 旌麾数十里。宝麾兵登岸, 以�;�, 令曰:   “此非复吾境, 力战与否在汝等。”因握槊前行, 遇敌奋击, 将士贾勇, 无不一当十。敌出不意, 亟引去。胜出城迎, 宝奖其忠义, 勉以共立功名, 胜感泣。乃维舟犒士, 遣辩者四出招纳降附, 声振山东。豪杰如王世修辈各署旗, 集义勇, 争应援, 多者数万人。宝列名上诸朝, 檄所部会密之胶西, 命公佐以郡事畀胜, 与俱发。
        至胶西石臼岛, 敌舟已出�?�, 泊唐岛, 相距仅一山。时北风盛, 众咸奋, 引舟握刃待战。敌操舟者皆中原遗民, 遥见宝船, 绐敌兵入舟中, 使不知王师猝至。风驶舟疾, 过山�。�, 鼓声震叠, 海波腾跃。敌大惊, 掣矴举帆, 帆皆油缬, 弥亘数里, 风浪卷聚一隅,    窘束无复行次。
        宝亟命火箭环射, 箭所中, 烟焰旋起, 延烧数百艘。火所不及者犹欲前拒, 宝叱壮士跃登其舟, 短兵击刺, 殪.之舟中。俘大汉军三千余人, 斩其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 禽倪询等上于朝。还军驻东海, 上喜曰:“朕独用李宝, 果立功, 为天下倡矣。”
              (选自《宋史•李宝传》, 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主亮渝.盟    渝:违背 B.得敌耗.甚悉    耗:损失
        C.过山�。�        �。浩冉� D.殪之舟中   殪:杀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兵从海路袭击浙江, 危急时刻, 皇帝听从宰相建议任用了曾身陷金军的李宝。
        B.李公佐受父亲派遣先行刺探敌情, 他不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还控制了海州城。
        C.金兵围海州, 李宝用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激励将士, 将士们奋勇力战, 敌兵退去。
        D.李宝派遣能说会道之人到各处招纳降附, 又得到各路义军支援, 队伍不断壮大。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且以一介脱身还朝, 陛对无一毫沮慑, 是必能事者。(5 分)
        (2) 宝列名上诸朝, 檄所部会密之胶西, 命公佐以郡事畀胜, 与俱发。(5 分)
        8. 简要概括李宝取得“唐岛海战”胜利的原因。(4 分)
         
        答案:
         
        5.B(耗:消息:音信。今多指坏的消息。)
        6.A (原文是宋高宗自己赏识李宝, 向宰相表明后任用李宝的)
        7. (1)况且他一个人从金营逃脱, 回到朝廷, 殿上答话一点也不害怕, 这样看来, 他一只是个能成就大事的人。
        (一介:一个人;陛对:在殿堂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沮慑: 熟惧、害怕;是:这样;事:成就大事, 这里用作动词。每点1分)
        (2)李宝列出他们的姓名并上报给朝廷, 发檄文告知各部在密州的胶西会和, 命令李公佐把州郡的事务交给魏胜办理, 让李公佐和他一起出发。(上:上报;檄:发檄文告知, 动词;会:会和;畀:给予、交给。每点1分, 状语后置1分)
        8. (1)士气旺盛②遗民相助③借助天时④战法得当。
        (每点1分, 任意4点给4分)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许将传》(二)《宋史·朱熹传》(二)
        《宋史·徐鹿卿传》(二)《宋史·蒋重珍传》(二)
        《宋史·高防传》《宋史·陆九渊传》《白鹿洞书院讲义》
        《宋史·柴禹锡传》《宋史·范应铃传》
        《宋史·仇悆传》《宋史·庞安时传》
        《宋史·章楶传》《宋史·钱乙传》(二)
        《宋史·董敦逸传》《宋史·傅察传》
        《宋史·高怀德传》(二)《刘敞奉使契丹》
        《宋史·吕希纯传》《宋史·王继升传》
        《宋史·马光祖传》《宋史·司马光传》(三)
        《宋史·范仲淹传》(二)《宋史·鱼崇谅传》
        《宋史·陈仲微传》《宋史·石守信传》
        《宋史·张藏英传》《宋史·吴择仁传》
        《宋史·赵葵传》(二)《宋史·真宗本纪》
        《宋史·晁迥传》《宋史·赵立传》
        《宋史·王曾传》(二)《宋史·包恢传》
        《宋史·王曾传》《宋史·狄青传》
        《宋史·梅尧臣传》《宋史·邵亢传》
        《宋史·朱熹传》《宋史·赵尚宽传》(二)
        《宋史·李谷传》《宋史·黄度传》
        《宋史·吕公绰传》(二)《宋史·王阮传》
        《宋史·沈作宾传》《宋史·吴挺传》
        《宋史·李蘩传》《宋史·刘正夫传》
        《宋史·王大宝传》《宋史·窦仪传》
        《宋史·汪立信传》《宋史·陈宗礼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