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詹同, 字同文, 初名书, 婺源人。幼颖异, 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 举茂才异等, 除郴州学正。遇乱, 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 召为国子博士, 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 诸博士治一经, 不尽通贯, 同学识淹博, 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 才思泉涌, 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 直起居注。会议袷禘礼, 同议当, 遂用之。洪武元年, 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 访求贤才。还, 进翰林直学士, 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 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 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 垂�:罄ヒ远�。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 进吏部尚书。六年, 兼学士承旨, 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 征讨平定之迹, 礼乐治道之详, 虽有纪载, 尚未成书, 请编《日历》。帝从之, 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 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 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 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 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 分辑圣政, 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 凡五卷, 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 史官日记录之, 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 语极褒美。未行, 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 起承旨, 卒。同以文章结主知, 应制占对, 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 通道术, 达时务, 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 而操行尤耿介, 故至老眷注不衰。 �。ń谘∽浴睹魇贰ふ餐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B.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C.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D. 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 /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才, 原作秀才, 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明清两代, 秀才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B. 国子博士, 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有的朝代又称“太学”“国子学”等。 C. 起居注, 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 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 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还可指撰写起居注的官员, 在文中“起居注魏观”一句中则指官职名。 D. 致仕, 交还官职,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 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 有疾患则提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 A. 詹同聪颖异常, 深为他人赏识。他先被虞集称道;后仕陈友谅处;太祖攻下武昌后召他为国子博士, 他自己改名为“同”。 B. 詹同学识渊博, 讲授《易》《春秋》讲得最好。他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 才思如泉涌, 一时间天下无人能比。 C. 詹同履职勤勉, 深得皇帝赞许。他主持编修《日历》《皇明宝训》, 记录皇帝事迹, 用以宣示天下, 退休时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D. 詹同长于作诗写文, 反应敏捷, 富有才华, 他凭借文章结交知己朋友, 受到朋友称赞。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ㄋ滓锥�, 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 13. 将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 诸博士治一经, 不尽贯通。 (2)因举成汤不迩声色, 垂�:罄ヒ远�。其因事纳忠如此。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 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 没有完全贯通(经书内容)。 (2)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 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 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 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 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 根据名词“帝”“御史中丞刘基”“公卿”“盘水”“剑”, 标志性词“曰”, 虚词“所以”“也”“遂”, 再结合本句意思:皇帝驾驭臣下严厉, 御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有罪, 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 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 用来鼓励廉洁知晓耻辱, 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 于是取《戴记》及贾谊疏来进谏, 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句子可以断开为: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故选C。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 领会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 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 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 抓住了它们, 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而“分承”或“分说”部分, 又多用对称句式, 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 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 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 均有益于断句。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 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 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 “古人还用致事、致政、致士、休致等称官员辞职归家, 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说法错误, 古代一般致仕年龄为70岁;“致士”指招引贤士。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 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 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 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 “他自己改名为‘同’”错, 原文是“赐名同”;C项, “用以宣示天下”错, 原文为“《日历》秘天府, 人不得见”;D项, “皇帝却批评他的文章不应浮夸浅�。ㄋ滓锥�, 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说法错误。参见原文最后两句“同所为多称旨, 而操行尤耿介, 故至老眷注不衰”意思是:詹同所作文章多能符合皇帝的旨意, 而且他的操行尤其耿直刚介, 所以一直到老皇帝的垂爱关注都不曾衰减。故选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 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达到词达句顺, 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 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教习内府”译为“在内府受教学习”, “治”译为“研究”, “不尽”译为“没有完全”。(2)句中:“因”译为“趁机”, “迩”译为“靠近”, “垂”译为“留下”, “�!币胛耙导ɑ蛎�”, “对”译为“回答”, “纳忠”译为“进献忠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詹同, 字同文, 初名书, 婺源人。幼时聪颖异常, 学士虞集见到他后说:“这是才子啊。”把自己弟弟虞槃的女儿许给他为妻。至正年间, 考中茂才异等, 被任命为郴州学正。遇到战乱, 家居黄州。出任陈友谅的官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攻下武昌后, 召他为国子博士, 赐名同。当时功臣子弟在内府受教学习, 诸博士研究一种经书, 没有完全贯通。詹同学识渊博, 讲《易》、《春秋》讲得最好。詹同应诸王之命和诗作文, 才思如泉涌, 一时间天下无人与他匹敌。升迁为考功郎中, 当值(撰写)起居注。恰逢议定袷褅礼, 詹同所议恰当, 于是采用他的建议。洪武元年, 詹同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巡行天下, 访求贤才。返回后, 升任为翰林直学士, 迁升侍读学士。皇帝驾驭臣下严厉, 御史中丞刘基说:“古时公卿有罪, 用盘盛水把剑加在上面, 到请罪之室自杀谢罪, 用来鼓励廉洁知晓耻辱, 保全国家的体统。”詹同当时正好在皇帝身边侍立, 于是取《戴记》及贾谊疏来进谏, 又切实地议论这件事的利害关系。皇帝曾与侍臣谈论:沉迷音乐和女色的害处大于鸠毒, 创业的君王, 是子孙继承效法的榜样, 尤其不可不谨慎。詹同趁机举成汤不近声色, 为后代留下业绩或名声的事来回答。詹同因事进献忠言就像这样。洪武四年, 詹同晋升为吏部尚书。洪武六年兼任学士承旨, 与学士乐韶凤制定在学校祭奠先师的乐章。又因渡过长江以来, 征讨平定的事迹, 礼乐治道的详情, 虽然有记载, 但尚未成书, 詹同请旨编修《日历》。皇帝依允了他的请求, 命詹同与宋濂为总裁官, 吴伯宗等为纂修官。洪武七年五月书编修完成, 自起兵临濠到洪武六年, 共一百卷。詹同等又进言:《日历》秘藏于朝廷库府, 外人不得一见。请求依照唐朝的《贞观政要》, 分辑记录圣上政绩, 宣布告示天下。皇帝依允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分出四十类, 共五卷, 命名为《皇明宝训》。以后凡是有政迹, 史官每天记录它, 随类增入此书中。这年皇帝颁赐敕命允许詹同退休, 言语极为褒赞美饰。詹同尚未动身, 皇帝又命他与宋濂商议大祀分献礼。过了一段时间, 起用他为承旨, 死于任上。詹同凭借文章结欢主上受知遇, 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对答皇帝询问, 没有不敏捷而富有才华的。皇帝曾说文章应该明白浅显易懂, 通彻道术, 通达当世大事, 不要取法浮夸浅薄文风。詹同所作文章多能符合皇帝的旨意, 而且他的操行尤其耿直刚介, 所以一直到老皇帝的垂爱关注都不曾衰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