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五、阅读下文, 完成第17—21题。(18分) 姚平仲小传 (南宋)陆游 ①姚平仲, 字希晏, 世为西陲大将。幼孤, 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 与夏人战臧底河, 斩获甚众, 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 抑其赏, 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号“小太尉”。睦州盗起, 徽宗遣贯讨贼, 贯虽恶平仲, 心服其沉勇, 复取以行。及贼平, 平仲功冠军, 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 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 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 知其名, 及即位, 金人入寇, 都城受围, 平仲适在京师, 得召对福宁殿, 厚赐金帛, 许以殊赏, 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 连破两寨, 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 遂乘青骡亡命, 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 抵邓州, 始得食。 ③入武关, 至长安, 欲隐华山, 顾以为浅, 奔蜀, 至青城山上清宫, 人莫识也。留一日, 复入大面山, 行二百七十余里, 度采药者莫能至, 乃解纵所乘骡, 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 始出, 至丈人观道院, 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 紫髯郁然, 长数尺, 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 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 颇奇伟, 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 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 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 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 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 得召对福宁殿, 厚赐金帛, 许以殊赏, 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20.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21.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 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7、(4分)(1)推崇(2)只是, 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18、(3分)B(前者是连词, 后者是介词) 19、(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 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 (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 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20、(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 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 阻挠其“不愿得赏, 愿一见上耳”, 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21、(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 通过肖像描写, 如“紫髯郁然, 长数尺, 面奕奕有光”, 以及动作描写, 如“行不择崖堑、荆棘, 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 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 可谓形神兼备, 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姚平仲小传》参考译文: 姚平仲, 字希晏, 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 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 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 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 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 和(他)谈话, 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 扣减了对他的赏赐, 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 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 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 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 (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 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 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 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 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 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 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 等到一即位, 金国人侵犯宋朝, 京都被包围, 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 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 (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 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 (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 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 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 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 到达邓州, 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 到了长安, 想要在华山隐居, 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 又跑到蜀地, 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 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 又到了大面山, 走了二百七十余里, 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 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 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 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 (他)才出山, 到了丈人观道院, 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 紫红色的胡子很密, 长好几尺, 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 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 (字迹)非常奇特雄伟, 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