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臣事略 (四)阅读下文, 完成第15—20题。(19分) 万户严武惠公 ①公名实, 字武叔, 泰安长清人。 ②癸酉秋, 国兵破中夏, 已而北归, 东平行台调民为兵, 以公为众所伏, 署百夫长。明年春, 泰安张汝楫据灵岩, 遣别将攻长清, 公破走之。庚辰三月, 河南军攻彰德, 守将单仲力不支, 数求公救, 公请于主将, 主将逗留不行, 公独以兵赴之。庚寅四月, 朝于牛心之帐殿, 天子赐之坐, 宴享终日, 赐公虎符, 宠以不名, 又数数目公, 顾谓侍臣言:“若严公者, 真福人矣。” ③初, 彰德既下, 郡王怒其反复, 驱老幼数万欲屠之。公曰:“此国家旧民, 吾兵力不能及, 为所胁从, 果何罪耶?”王从公言, 释不诛。继破濮州, 复欲之, 公言:“百姓未尝敌我, 岂可与兵人并戮之?不若留农种以给刍秣。”濮人免者又数万。 ④大兵由武休出襄、邓, 公时在徐、邳间, 以为河南破, 屠戮必多, 乃载金缯往赎之, 且约束诸将, 毋敢妄杀, 有所虏获, 必使之骨肉完�!A楸谝幌�, 当废者五万人, 公悉救之。兵人既素服公言, 重为资币所诱, 故皆全济。是冬大饥, 俘虏北渡者多饿死, 又藏亡法严, 犯者一村皆坐, 逃亡累累, 无所于托, 僵尸蔽野。公命作糜粥, 盛置道旁, 人得恣食之, 所活者不知几何人矣。 ⑤东州既为乐土, 四外之人托公以为命者相踵也。公为之合散亡, 业单贫, 举丧葬, 助婚嫁, 多求而不靳, 屡至而不厌, 肉骨之赐, 盖有不胜书者。故闻公之讣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能罢。 (节选自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顾谓侍臣言 (2)业单贫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署百夫长( ) A.签署 B.委任 C.安排 D.代理 (2)多求而不靳( ) A.嘲笑 B.答应 C.痛 D.吝惜 17.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8.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限断三处) 故闻公之讣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能罢。 19.第③段中严武惠公两次劝说的话侧重点有所不同, 请分析其原因。(3分) 20.第②段是如何塑造严武惠公形象的?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5.(1)回头 (2)使……就业 16.(1)B 16.(2)D 17.这一年冬天发生严重饥荒,去往北方的俘虏中大多饿死了,另外窝藏流民(逃亡者)的法律又很严酷,犯了罪(有窝藏者)整个村子的人都要连坐,逃亡的人很多,没有安身的地方,冻僵的尸体遮蔽了原野。 评分说明:“俘虏北渡者”、“藏亡法严”、“一村皆坐”、“逃亡累累”、“无所于托”、“僵尸蔽野”为6个点, 一点有错扣1分, 扣到0分为止。 18.故闻公之讣/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能罢。 评分说明:断句错1点扣1分, 扣到0分为止。 19.第一次从人情角度, 强调由于军队实力弱没能保住彰德, 百姓投降敌人是迫不得已, 以劝郡王消气;第二次则从功利角度强调留存他们可用来耕种补充马料。两次情况不同, 但都入情入理, 体现了他仁爱百姓和对劝说对象心理把握的智慧。 评分说明:1点1分, 给满3分为止。 20. 以侧面描写为主。通过士兵对其信服而被任用, 以突出其威信;彰德之战中, 主将的犹豫不决侧面烘托出他的果断勇猛;天子的称赞侧面烘托出其为国立功, 战功赫赫。 评分说明:1点1分, 给满4分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