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共计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太初元年, 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 在贰师城, 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 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 妄言, 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 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 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 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 强弩射之, 可尽虏矣。”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 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 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 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 以往伐宛。
        二年, 贰师将军之西也, 既过盐水, 当道小国各城守, 不肯给食, 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 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 士至者不过数千, 皆饥罢。引兵而还。至敦煌, 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 大怒, 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 因留敦煌。天子乃赦囚徒, 发恶少年及边骑, 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 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 马三万匹, 驴囊驼以万数。资粮, 兵弩甚设。
        于是贰师后复行, 兵多, 所至小国莫不迎, 出食给军。自此而西, 平行至宛城, 兵到者三万, 宛兵迎击汉兵, 汉兵射败之, 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乃先至宛, 决其水原, 移之, 则宛固已忧困。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 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 汉兵宜解;即不解, 乃力战而死, 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 共杀王。持王毋寡头遣人使贰师, 约曰:“汉无攻我, 我尽出善马恣所�。壕�。”贰师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B.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C.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D.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初是纪年年号,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皇帝即位改变年号, 叫做改元, 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 千金, 汉代以一斤金为一金, 值万钱。旧时可用于称自己的女儿或他人的女儿。
        C. 郡国, 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郡直属中央, 国分封诸侯王、侯。
        D. 恶少年, 又称“闾巷少年”“屠贩少年”等, 两汉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长期存在于历史舞台。他们不务正业, 但当社会动乱时, 恶少年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激进力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宛国君不肯将其良马给汉使, 然后还命令东面的郁成王去拦截攻杀归汉使者, 抢取汉使的财物。
        B. 李广利率兵讨伐大宛国, 却因故带兵返回;汉武帝闻讯大怒, 派人在玉门关拦截, 溃败部队只好驻扎敦煌。
        C. 鉴于第一次人数少而败归, 汉武帝又立即征调六万大军增援贰师将军, 这还不包括那些自带装备跟随出征的。
        D. 汉军截断大宛城水源, 致大宛国内发生分化, 贵族们杀了国王, 派人献人头给贰师将军, 并以献出宝马等为条件与汉朝议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 以定汉等言为然。
        (2)下者得食, 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 士至者不过数千, 皆饥罢。
        14. 对汉武帝“褒之者赞其雄才大略, 贬之者谓其穷兵黩武。”此评正是因为他两次对大宛国用兵。汉武帝为什么第二次发兵大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10. D
        11. B “旧时可用于称自己的女儿或他人的女儿”错误。旧时用于称他人的女儿, 有尊贵之意。
        12. C “岁余”不是“立即”。
        13. (1)汉武帝曾经派浞野侯率领七百骑兵俘获过楼兰王, 认为姚定汉等说得对。
        (2)攻下的可以得到粮食, 攻不下的几天后也就离去。等(李广利)到达郁成国时, 到达的士兵只剩下不过几千人了, 都很饥饿疲惫。   
        14. ①想得到大宛国的良马。②可以让自己所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立功而封侯。③打败大宛国, 雪兵败之耻。
        参考译文: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 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 藏在贰师城内, 不肯给我们, ”于是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斤黄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 于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汉使恼怒, 便破口大骂, 用椎砸(破)金马, 然后离去。大宛的贵族生气地说:“汉使居然如此轻视我们!”便驱逐汉使离去, 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去拦截攻杀汉使, 抢取汉使的财物。汉武帝因而大怒。曾出使过大宛国的姚定汉等人说:“大宛兵力薄弱, 如果派三千人的汉兵, 以强弩射击, 就能把他们全部俘虏。”汉武帝曾派浞野侯赵破奴率七百名骑兵俘虏了楼兰王, 所以认为姚定汉等人说得有道理, 而且汉武帝正想封宠姬李氏的兄弟为侯, 便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征发属国的六千名骑兵与郡国品行恶劣的青年几万人, 前去讨伐大宛国。
        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西征, 过了盐泽之后, 沿途的小国都各守城堡, 不肯供给汉军粮食, 攻也攻不下。攻下的可以得到粮食, 攻不下的几天也就离去。等(李广利)到达郁成国时, 他的军队只剩下不过数千人了, 都很饥饿疲惫。(于是他)带兵返回。回到敦煌郡, 士兵剩下的不过十分之一二。汉武帝听说后大怒, 派使臣到玉门关拦截, 同时传下命令:“军队有敢退入玉门关者一律斩首!”贰师将军李广利非�?只�, 只能留在敦煌。汉武帝于是下令赦免了正在服刑的囚徒, 征发品行恶劣的青年与边塞的骑兵,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便派出六万人去敦煌增援贰师将军李广利, 一些自带装备跟随出征的还不包括在内。另外, 还征调牛十万头, 马三万匹, 驴和骆驼数以万计。粮食、兵器、弓弩都十分充足。
        这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再次率军出征攻打大宛, 由于兵多, 途经西域小国没有不迎接的, 他们向汉军提供粮食。从此地又向西进发, 一路顺利到达大宛国的都城, 到达的士兵共计三万人。大宛出兵迎击汉军, 汉军以箭射击, 使其大败, 大宛国士兵退入城中防守。贰师将军于是先到大宛城, 掘开水源, 改变流向, 大宛城内的军民早已深受忧苦。大宛城的贵族们便商议说:“以前国王毋寡藏匿宝马, 杀害汉使。今天我们杀了国王献出宝马, 汉兵就会解围离去;如果依然不能解围退兵, 再力战而死, 也不晚。”大宛城的贵族们都同意这样做, 于是一起杀了大宛王。派人拿着大宛王毋寡的头颅去见贰师将军, 与贰师将军相约说:“汉军如果不攻打我们, 我们献出最好的马任你们挑�。⑾蚝壕峁┝甘�。”贰师将军于是答应了大宛的求和条件。大宛献出所有的马, 供汉军挑�。窒蚝壕峁┐笈牧甘�。汉军选出数十匹良马, 中等及以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又立过去对汉使友好的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 和他订立盟约, 然后撤兵而归。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二)《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二)
        《贞观十三年, 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唐宪宗元和七年秋,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
        《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二)《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通鉴纪事本末·魏伐匈奴》《通鉴纪事本末·临菑人主父偃上书》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东》《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
        《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三)
        《通鉴纪事本末·刘渊据平阳》《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三)
        《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通鉴纪事本末·明帝奢靡》
        《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通鉴纪事本末·梁孝王骄纵》
        《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
        《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二)《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七)
        《通鉴纪事本末·梁魏争淮堰》《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二)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六)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二)《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二)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二)《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二)《通鉴纪事本末·魏灭蜀》
        《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制弊》《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
        《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二)《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二)《通鉴纪事本末·庞勋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二)
        《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