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19分) 于定国字曼倩, 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 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 号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 少寡, 亡子, 养姑甚谨, 姑欲嫁之, 终不肯。姑谓邻人日:“孝妇事我勤苦, 哀其亡子守寡。我老, 久累丁壮, 奈何?”其后, 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 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 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 以孝闻, 必不杀也。太守不听, 于公争之, 弗能得, 乃抱其具狱, 哭于府上, 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 卜筮其故, 于公曰:“孝妇不当死, 前太守强断之, 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 因表其墓。天立大雨, 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始, 定国父于公, 其闾门坏, 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 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 未尝有所冤, 子孙必有封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 封侯传世云。 节选自《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平法, 未尝有所冤狱 狱:案件。 B.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 久累丁壮, 奈何 丁壮:年轻男子。 D.其后, 姑自经死 自经:上吊。 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定国为丞相 ②今不速往, 恐为他人所先 B.①其父于公为县狱吏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C.①郡中为之生立祠 ②孝妇不当死, 前太守强断之 D.①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定国的父亲曾做过县里的狱吏, 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 他断案执法公正, 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び懈鲂⒏�, 没有子女, 年轻时就守寡, 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 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 不忍心长久地拖累她, 上吊身亡。后来, 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 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 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 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 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 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妇不当死, 前太守强断之, 咎当在是乎? (2)我治狱, 未尝有所冤, 子孙必有封者。 答案: 二、4.C(丁壮:年轻人, 此处指孝妇。) 5.D(均为介词, “在”。A①句中作动词, “做、担任”;②句中作介词, 表被动关系, “被”。B.①句中作人称代词, “他的”;②句中作语气助词“大概”。C.①句中作代词, “他”, 代于公;②句中作代词, 代孝妇案件。) 6.C(非邻居女孩告状, 而是婆婆的女儿告状) 7. (1)孝妇不应判死罪, 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断绝案件), 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吧? (2)我判决案件, 从未有过冤案, 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