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清史稿·王弘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史稿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一14题。
        王弘祚, 字懋自, 云南水昌人。明崇祯三年举人。自蓟州知州迁户部郎中, 督饷大同。顺治元年, 授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以弘祚筹画军饷, 请仍留大同。中原初定, 图籍散佚。弘祚聪强习掌故, 户部疏请修赋役全书, 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谓:“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不畏吏不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栽定赋役, 一准万历间法例, 晚末苛细巧�。≤铣�, 以为一代程式。十年, 擢户部侍郎。时云、贵尚为明守, 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 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 得民心, 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 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厌远、靖川, 近为可望蹂躏, 宜加意抚绥, 俾令归化。冠服异制, 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 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十二年, 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 皆下部议行。十五年, 赋役全书成, 擢尚书, 加太子少�!T颇掀�, 迭疏上善后诸事, 请开乡试, 慎署员, 设重镇, 稽丁田, 恤士绅, 抚土司, 宽新政。弘祚闻父母丧, 疏乞解官奔赴, 命在任守制。逾月, 命出视事。圣祖即位, 疏请归葬, 许之。旋谕促还朝。康熙三年, 授刑部尚书, 寻复还户部。七年, 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 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 坐夺官。八年, 鳌拜得罪, 起弘祚兵部尚书。九年, 以老乞休, 命驰驿归里, 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 侨居江宁。念木终事父母, 辑永思录, 自号曰思斋。十一年, 疏辞俸, 谕曰:“卿在官著有劳绩, 引年乞休, 赐禄颐养, 毋固辞。“十三年, 卒, 赐祭葬, 谥端简。
        (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五十.王弘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B.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c.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D.民不苦正供而苦杂派法/不立则吏不畏/吏不畏则民不安/闾阎菽帛之输/朝廷悉知之/则可以艰难成节俭版籍/赋税之事/小民悉知之则可以/烛照绝侵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人, 明清时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 取中者称为举人, 第一名称为解元。
        B, 郎中, 隋唐以后, 六部皆设郎中, 是尚书和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视事, “视, 瞻也”, 引申为处理, 视事译为冶事、任职, 旧指官员刚到任, 意同“下车。
        D赐祭葬, 明清时高级官员死后, 皇帝按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 或遣官治丧的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弘祚聪明博识, 肩负重任。户部推荐弘祚主持编纂《赋役全书》, 十多年后修成, 弘祚由户部郎中擢升为户部尚书。
        B.王弘祚洞察事理, 善提建议。针对清初赋税问题, 他直言不讳;云南平定后, 他从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多次进占。
        C.王弘祚为子尽孝, 为臣尽忠。父母去世后, 弘祚上疏请求奔丧, 未准, 在任守制;归葬之期未到, 便以国事为重应谕回朝。
        D.王弘祚履历丰富, 深得荣宠。事两朝皇帝, 历三部尚书;因他为官政绩卓著, 退休时以驿马送归故里, 并且享有原来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裁定赋役, 一准万历间法例, 晚末苛细巧�。≤铣�, 以为一代程式。
        (2)七年, 户部失察书吏假印盗帑, 大学士班布尔善独罪弘祚, 坐夺官。
        14.为收复云、贵, 平叛孙可望, 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10.C(本题基本为对句, “苦杂派”是“以杂派为苦”, “不立则吏不畏”前要有“法”, “版籍”可理解为动i司, 编印记录。排除A、B、D项。)
        11.C(“视事”不是指新官员刚到任, 就是任职、办公之意, 不同于“下车”之意。从文中也可知, 王弘祚是在任守制, 父母丧期过后被要求继续在原职工作。)
        12, A(“山户部郎中”错, 王弘祚在明朝作户部郎中, 他开始主持编纂《赋役全书》时己在清朝任岢岚兵备道。)
        13.(1)朝廷裁定赋税徭役, 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 对明末形成的繁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 全部加以删除, 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
        (2)康熙七年, 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 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有失职罪, 王弘祚被定罪罢官。
        细则:(1)中的关键词句’一”(全, 全部)、“芟除”(删除, 废除)、“程式”(模式, 规定)。
        (2)中的关键词是“帑”(国库中的库银)、“坐”(定罪, 由此获罪), 被动句。
        在句了大意译对的前提下, 5个关键词和被动句式, 每个1分。句意准确流畅各得I分。
        14.①储备粮食, 准备军需;②招抚天波, 以为内应, ③安抚百姓, 收复民心。
        〖参考译文〗
        王弘祚, 字懋自, 云南永昌人。明崇祯三年成为举人。从蓟州知州任上升迁为户部郎中, 奉令在山西大同督催军饷。(清军入关后降清。)顺治元年, 授任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认为王弘祚善于筹调军饷, 请旨让他仍留大同(为清军筹措军饷)。当时, 清军初定中原, 图书典籍等多有散失。王弘祚聪明好学, 熟习掌故, 户部向朝廷建议山王弘祚主持修纂《赋役全书》。他说:“老百姓并不反对正当赋役, 而苦于地方官吏加派的杂赋。法不确立则官吏无违法之’具, 官吏无惧则百姓不得安宁。百姓缴纳的粮帛赋税数, 朝廷都了解, 就可以慎重形成节俭(之风)。编印记录赋税之书, 让百姓都知晓赋役定数, 就可以明察杜绝官吏侵夺牟利朝廷裁定赋税徭役, 全部以明朝万历年间的赋役定额为标准, 对明末形成的繁琐、巧夺的苛捐杂税细则, 全部加以删除, 把这作为当朝的规定执行。顺治十年, 升为户部侍郎。当时云、贵一带还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势力范围, 孙可望据守辰州。(清军欲派兵进攻, )他建议先在江南、江西、湖广等富饶地区收储粮谷, 充裕军饷, 为进攻作准备。他说:“明黔国公沐天波世代居守云南, 很得民心, 他的僚属有散居在江宁一带的, 可派他们回云南劝说沐天波作朝廷内应。贵州近从都匀、黎平, 远达庆远、靖州一带的百姓, 受到孙可望的欺压(心存不满), 朝廷应派人着意安抚, 使百姓归顺。当地的民俗习惯及规制, 不要急于更改。”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对于安民剿敌很有助益, 批转给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纳执行。十二年, 他上疏请朝廷下令禁止地方官吏私自加派赋役、禁止军队将领冒名多领粮饷, 朝廷全都发给各部拟议施行。十五年, 《赋役全书》修成, 他被擢升为户部尚书, 加太子少�!T颇媳黄蕉ê�, 王弘祚几次上疏奏请处理后续的问题, 提议开乡试, 选官吏, 设重镇, 稽查户口田亩, 安抚土司和地方士绅, 实行较宽松的政策。王弘祚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 上疏请求辞职奔丧, 朝廷命他在职为父母守丧:, 过了一个月丧期, 命他赴任。康熙即位, 王弘祚上疏请求回乡安葬父母, 康熙准许了。但不久就下令催促王弘祚还朝。康熙三年, 调任刑部尚书, 不久又任户部尚书。康熙七年, 户部对书吏用假印章盗取国库库银的事情事先没有察觉, 大学士班布尔善认为仅王弘祚, 自失职罪, 王弘祚被定罪罢官。康熙八年, 鳌拜获罪, 王弘祚补为兵部尚书。九年, 他以年老请求退休, 康熙帝允准, 赐驰驿(乘驿马)归乡, 仍享有原职俸禄。他返乡途中患�。木佑诮�。念及自己未能在父母去世之前尽奉养之责, 辑成《永思录》一书以表追思, 自号“思斋”。十一年, 他上疏辞掉官俸, 康熙帝下旨安慰说:“卿为官很有政绩, 年老乞休, 朝廷应该赐禄颐养大年, 不要再推辞了。”康熙十三年去世, 朝廷赐与祭葬, 赠谥号“端简”。
         



        相关文言文练习
        《清史稿·阎若璩传》《清史稿·赵廷臣传》
        《清史稿·高士奇传》《清史稿·曾国藩传》
        《清史稿·童华传》(二)《清史稿·谢济世传》
        《清史稿·缪遜传》《清史稿·宋必达传》
        《清史稿·马如龙传》《清史稿·向荣传》
        《清史稿·吴琠传》《清史稿·阮元传》
        《清史稿·刘永福传》《清史稿·张树声传》
        《清史稿·刘统勋传》《清史稿·施闰章传》
        《清史稿·王夫之传》《清史稿·龚鉴传》
        《清史稿·李赓芸传》《清史稿·冯子材传》(二)
        《清史稿·魏琯传》《清史稿·魏象枢传》
        《清史稿·宋荦传》《清史稿·金德瑛传》
        《清史稿·张勇传》《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清史稿·尹会一传》《清史稿·方苞传》
        《清史稿·左宗棠传》《清史稿·陶澍传》
        《清史稿·丁宝桢传》《清史稿·薛允升传》
        《清史稿·汤金钊传》《清史稿·邓世昌传》
        《清史稿·黎士弘传》《清史稿·施琅传》
        《清史稿·李光地传》《清史稿·姚启圣传》
        《清史稿·杨芳传》《清史稿·纪昀传》
        《清史稿·陈宏谋传》《清史稿·李賡芸传》
        《清史稿·吴嗣爵传》《清史稿·慕天颜传》
        《清史稿·施世纶传》《清史稿·邓承修传》
        《清史稿·李长庚传》《清史稿·扬古利传》
        《清史稿·汪廷珍传》《清史稿.王熙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