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全祖望《平山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全祖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5~8题
        平山堂记
        (清)全祖望
        乾隆二年冬, 子以大雪留滞扬州, 同人约为平山堂之游。时方浚运河, 小秦淮一带, 半为河水所注, 又益以雪。红桥左右园亭半入水中, 括木怪石, 浮动水面。
        予不过平山已六年, 堂前万松皆成荫。徘徊第五泉上, 旋酌酒堂东之平楼。松风吹雪, 沁我心脾。因与坐客言斯堂古迹累迁, 而志乘不详。明陆俨山集云:“扬州平山胡安定祠乃旧司徒庙改作。其东别作庙未成。”元李五峰《过平山堂故址》诗云:“蜀山有堂今改作, 骑马出门西北行, 自注:“今为司徒庙。”以两公之言合之, 元已改平山堂为司徒庙, 明又改司徒庙为安定祠, 是今之安定祠, 乃前此之平山堂。
        吾闻扬州故城, 跨蜀冈以连雷塘, 则平山在城内。及柴周改作, 始为今城。但故城亦不能尽包蜀冈, 故杨行密攻毕师铎, 并西山以逼城, 西山即蜀冈也。陆孟俊攻韩令坤, 亦屯兵焉。胡身之曰:“扬之东南北皆平地, 惟蜀冈诸山, 西接庐、滁, 改扬者率循山而来, 据高为垒以临之。”则故城特逾冈而已。及城既徙, 则山竟在城外。故李丞相庭芝为间使, 鉴前此有据堂瞰城以施攻具者, 乃逾山为城以捍之。即今山后所称堡城者是也。史亦言李全之攻扬, 日坐堂上, 俯临州治, 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 地势甚坪, 安能远暾?岂宋时山址尚高, 其后岁久, 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 故夷而下之欤?否则别有飞楼之属欤?是皆未可知也。乃若司徒庙中, 到祀五神, 相传以为茅姓。考之南北二史, 王琳之死寿春, 传首秣陵, 茅智胜等五人突并其首, 颇与庙神数合。但是时南朝之扬州在秣陵, 北朝之扬州在寿春, 皆非江都, 抑亦讹而置之欤?或五人者, 曾有宿留于此, 而得祠欤?抑别有五神者欤?又皆未可知也
        酒罢, 拟踏雪访山后城址, 顾风色甚寒, 山路又为雪阻, 乃归, 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嗟乎!春风几度, 陈�:纬�, 于之叨叨, 得毋为山灵所笑邪?
        (选自全祖望《鲒墙亭集》, 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方浚运河                                        浚:疏通
        B.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            按:考察
        C.曾有宿留于此, 而得祠欤                   祠:祠堂
        D.同人即令予诠次席间语为是堂记        诠:选择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和友人饮酒时, 谈及平山堂在元已改成司徒庙, 到明改作胡安定祠, 并在其东面新建了座司徒庙。
        B.旧扬州城只是跨过蜀冈, 但并未将蜀冈全围在城里。等到旧城迁徙后, 蜀冈即西山就全在扬州城外了。
        C.李庭芝任军职时, 吸取以前有人占据平山堂居高临下攻打扬州城的教训, 越过西山修了堡城守卫扬州。
        D.作者原本计划踏雪寻访山后扬州城的旧址, 但因为天气非�:�, 山路又被雪封住了, 最终未能成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宋时山址尚高, 其后岁久, 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 故夷而下之欤?(5分)
        (2)春风几度, 陈�:纬�, 予之叨叨, 得毋为山灵所笑邪?(5分)
        8.作者对平山堂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考证?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4分)
         
        答案:
        5.C       6.A
        7.(1)难道宋朝时这里的山势还挺高, 以后天长日久, 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低吗?或许是吸取兵祸的教训, 所以铲平它使它的高度降下来吗?(共5分。每句1分)
        7.(2)岁月流逝, 古迹怎可永在, 我的絮絮叨叨的话, 恐怕会被山神取笑吧?(共5分。前三句, 每句1分;最后一句2分)
        8.改建情况, 与扬州城位置关系, 地势变化, “五神”身份。(共4分。每点1分, 符合文意即可)
         
         



        相关文言文练习
        《梅花岭记》全祖望《金农与苍头》
        《阳曲傅先生事略》《陈太丘与友期》(一)
        《赛跑定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书林纪事之《文征明习字》鹤林玉露之《张无垢勤学》
        《程门立雪》《明史·张溥传》
        《学弈》《李生论善学者》
        《虽有嘉肴》(一)《幼时记趣》(一)
        《隆中对》《出师表》比较(一)《雪竹轩记》
        《刻舟求�!贰吨H寺蚵摹繁冉�《马说》《千里之马》比较
        《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小石潭记》(一)
        《狱中上母书》《爱莲说》(一)
        吴敏树《书谢御史》(二)《陈涉世家》(一)
        《以人为鉴》《青霞先生文集》序
        《桃花源记》《雪窦游志》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