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颜真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新唐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0~13小题。
        颜真卿, 字清臣, 秘书监师古五世从孙。少, 母殷躬加训导。既长, 博学, 工辞章, 事亲孝。
        开元中, 举进士, 又擢制科。调醴泉尉。再迁监察御史, 使河、陇。时五原有冤狱久不决, 天且旱, 真卿辨狱而雨, 郡人呼“御史雨”。复使河东, 劾奏朔方令郑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 有诏终身不齿, 闻者耸然。迁殿中侍御史。时御史吉温以私怨构中丞宋浑, 谪贺州, 真卿曰:“奈何以一时忿, 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杨国忠恶之, 讽中丞蒋冽奏为东都采访判官, 再武部员外郎。国忠终欲去之, 乃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 真卿度必反, 阳托霖雨, 增陴浚隍, 料才壮, 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 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 不虞也。禄山反, 河朔尽陷, 独平原城守具备, 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玄宗始闻乱, 叹曰:“河北二十四郡, 无一忠臣邪?”及平至, 帝大喜, 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 所为乃若此!”
        李希烈陷汝州, 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 若往谕之, 可不劳师而定。”诏可, 公卿皆失色。李勉以为失一元老, 贻朝廷羞, 密表固留。至河南, 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 劝不行, 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兴元后, 王师复振, 贼虑变, 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 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 当焚死。”真卿起赴火, 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泚诛, 希烈因发怒, 使阉奴等害真卿, 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 罪当死, 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 何诏云!”遂缢杀之, 年七十六。嗣曹王皋闻之, 泣下, 三军皆恸, 因表其大节。淮、蔡平, 子頵、硕护丧还, 帝废朝五日, 赠司徒, 谥文忠, 赙布帛米粟加等。 
        真卿立朝正色, 刚而有礼, 非公言直道, 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 而独曰鲁公。善正、草书, 笔力遒婉, 世宝传之。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変/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B.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
        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C.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D.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孤, 指年幼丧父的孩子。“鳏寡孤独”, 一般来说“鳏”指老而无妻, “寡”指老而无夫, “独”指老而无子。
        B.监察御史, 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类似今天的组织部官员。
        C.转, 在此指调动官职。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还有“调”、“徙”、“改”、“出”“入”等词。
        D.草书, 有广狭二义。广义的, 不论年代, 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 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  结构简�。驶� , 在狂乱中也能显示艺术之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颜真卿耿直刚正。升任监察御史后, 他上奏弹劾不肖之臣, 任殿中侍御史时, 又替被陷害的宋浑说话, 这些举动引起宰相杨国忠的厌恶, 一心想排斥他。
        B.颜真卿有先见之明。安禄山刚露出反叛苗头时, 他便提前做好工事准备, 后来安禄山反叛, 河朔一带尽失, 唯独他担任太守的平原城守护完备。
        C.颜真卿忠贞刚烈。面对叛军将领的威逼, 他从容不迫, 起身赴火, 他痛骂李希烈派来假传圣旨的宦官, 最后被缢杀。
        D.颜真卿才华横溢。他学识广博, 工于文章, 尤其精于书法, 世人把他的书法当珍宝一样流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与宾客泛舟饮酒, 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 不虞也。(5分)
            (2)诏可, 公卿皆失色。李勉以为失一元老, 贻朝廷羞, 密表固留。(5分)
         
         
        答案:
        10.3分)B
        11.3分)B   B项, 监察御史类似今天的检察院官员, 并非“组织部官员”。
            123分)A   原文来并没有说“上奏弹劾不肖之臣””是宰相杨国忠厌恶他的原因。
            13.10分)(1)(颜真卿)每天与宾客泛舟饮酒, 来解除安禄山的疑虑。(安禄山)果然认为(他是)个书生, 就不再担心。(大意1分。日:每天;纾:解除;虞:担心;“果以为书生”补出省略成分, 各1分)
         (2) 皇上下诏批准, 朝中重臣全都大惊失色。李勉认为这样会失去一个元老, 使朝廷蒙羞, 秘密上表坚决请求留下颜真卿。(大意1分。可:被允许, 批准;贻:使.....留下或留下;表:上表, 各1分)

         
         
         
        参考译文
        颜真卿, 字清臣, 是秘书监颜师古的五世从孙。年少时丧父, 母亲殷氏亲自加以教育。长大以后, 博学, 工于文章,侍奉母亲孝顺。
        开元年间, 考中进士科, 又提拔制科。调任醴泉尉。两次升任为监察御史, 出使河、陇。当时五原有个冤案长期没能判决, 气候又干旱, 颜真卿辨明冤情判决后就下了大雨, 本郡人称作“御史雨”。又出使河东, 上奏弹劾朔方令郑延祚母亲去世三十年而不入葬, 有诏书命令终身不予录用, 听说者肃然起敬。后升任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吉温因私怨诬陷中丞宋浑, 将他贬到贺州, 颜真卿说:“为何因一时的怨愤, 就想�:λ苇Z的后人呢?”宰相杨国忠憎恨他, 暗示中丞蒋冽奏请任他为东都采访判官。经两次调任为武部员外郎。杨国忠一心想排斥他, 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平原太守。
        安禄山刚露出反叛的苗头, 颜真卿预料他定会叛乱, 假托久遭阴雨, 于是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 挑选丁壮, 充实府库。每天与宾客泛舟饮酒, 来解除安禄山的疑虑。(安禄山)果然认为他是个书生, 就不再担心。安禄山反叛, 河朔一带全部沦陷, 唯独平原城守护完备, 他派司兵参军李平驰往京城上奏。玄宗刚听说叛乱时, 感叹道:“河北二十四郡, 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来到, 皇帝大喜, 对左右说:“朕不了解颜真卿是怎样的人, 而他的所作所为竟能如此!”。
        李希烈攻陷汝州, 卢杞于是建议派遣颜真卿前去:“(颜真卿)为四方所信服, 如果派他前去晓谕李希烈, 可以不劳烦军队就可平定。”下诏批准, 公卿全都失色。 李勉认为这样会失掉一名元老, 使朝廷蒙受羞辱, 秘密上表坚决请留。走到河南, 河南尹郑叔则认为李希烈反叛的迹象已经显明, 劝他不要前去, 他回答说:“君命能躲避吗?”见到李希烈以后, 宣布诏书, 李希烈的养子千余人抽刀争相逼近, 诸将全都谩骂, 要吃了他, 颜真卿神色不变。李希烈于是拘禁颜真卿, 派士兵看守, 在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 传言将要活埋他。兴元以后, 官军再次振兴, 叛贼担心有变, 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 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 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 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受朱泚连累被诛杀, 李希烈因此恼怒, 派宦官等人谋害颜真卿, 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赐卿死。”颜真卿说:“老臣没有功, 罪应处死, 但使者何时从长安来?”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这是反贼, 为何称诏书!”于是缢死了他, 享年七十六岁。嗣曹王李皋听说以后, 落泪, 三军都哀伤痛哭, 于是表奏他的大节。淮、蔡平定, 儿子颜頵、颜硕护送灵柩回朝, 皇帝为他停止朝会五天, 迫赠司徒, 谥号为“文忠”, 赐丧葬布帛米粟加等。
        颜真卿在朝中端庄严肃, 刚正而有礼, 不是公正的言辞正直的道义, 不生于心。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 只称鲁公。颜真卿擅长正、草书, 笔力遒劲曲折, 世间当做珍品流传。
         
         



        相关文言文练习
        《李贺作诗》《王及善》
        《新唐书·列传·穆宁传》《新唐书·王珪传》
        《新唐书·马周传》《新唐书·吴武陵传》
        《新唐书·孔颖达传》《新唐书·徐旷传》
        《新唐书·裴谞传》《新唐书·光颜传》
        《新唐书·欧阳询传》《新唐书·李鄘传》
        《新唐书·秦琼传》《新唐书·许孟容传》
        《新唐书·郭子仪传》《新唐书·鲁炅传》
        《新唐书·李愬传》《新唐书·郭震传》
        《新唐书·魏知古传》《新唐书·王思礼传》
        《新唐书·温造传》《新唐书·窦群传》
        《新唐书·韦安石传》《新唐书·尹思贞传》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晋书·郭舒传》
        《范文正公文集》序《三国志·蒋济传》
        《明史·蓝玉传》《新唐书·许孟容传》
        《后汉书·左雄传》李梦阳《邵道人传》
        沈德潜《游虞山记》《宋史·谢瞻传》
        《金史·张中彦传》《宋史·孙固传》
        《新唐书·郭子仪传》《史记·韩长孺列传》
        《北齐书·崔暹传》沈复《浪游记快》
        《宋史·赵方传》曾巩《邪正辨》
        《新五代史·周臣传》《楚子围宋》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徐霞客《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
        《新唐书·鲁炅传》《周书·长孙俭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