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公孙瓒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瓒屡违节度, 又复侵犯百姓。刘虞恐其终为乱, 乃率所部兵合十万人以讨之。虞爱民庐舍, 敕不听焚烧, 攻围不下。瓒因风纵火, 虞众大溃, 执虞并妻子还蓟。会诏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瓒乃诬虞前与袁绍等谋称尊号, 胁训斩虞及妻子于蓟市。瓒传虞首于京师, 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 归葬之。虞以恩厚得众心, 幽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初虞欲遣使奉章诣长安而难其人众咸曰右北平田畴年二十二年虽少然有奇材虞乃备礼, 请以为。具车骑将行, 畴曰:“今道路阻绝, 寇虏纵横, 称官奉使, 为众所指。愿以私行, 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畴乃自选家客二十骑, 俱上西关, 出塞, 傍北山, 直趣朔方, 循间道至长安致命。诏拜畴为骑都尉, 畴固辞不受。得报驰, 还比至, 虞已死。畴谒祭虞墓, 陈发章表, 哭泣而去。公孙瓒怒, 购求获畴, 谓曰:“汝不送章报我, 何也?”畴曰:“汉室衰颓, 人怀异心, 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 于将军未美, 恐非所乐闻, 故不进也。且将军既灭无罪之君, 又雠守义之臣, 畴恐燕、赵之士皆将蹈东海而死, 莫有从将军者也。”瓒乃释之。畴北归无终, 率宗族及他附从者数百人, 盟曰:“君仇不报, 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 营深险平敞地而居, 躬耕以养父母, 百姓归之, 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谓其父老曰:“今众成都邑, 而莫相统一, 又无法制以治之, 恐非久安之道。畴有愚计, 愿与诸君共施之, 可乎?”皆曰:“可!”畴乃为约束, 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 与学校讲授之业, 班行于众, 众皆便之, 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 乌桓、鲜卑各遣使致�。胂じ�, 令不为寇。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九》,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虞欲遣使奉章诣长安/而难其人/众咸曰/右北平田畴/年二十二/年虽少/然有奇材/
        B. 初/虞欲遣使奉章诣长安/而难其人众/咸曰/右北平田畴/年二十二/年虽少/然有奇材/
        C. 初/虞欲遣使奉章诣长安/而难其人/众咸曰/右北平/田畴年二十二/年虽少/然有奇材/
        D. 初/虞欲遣使奉章/诣长安而难/其人众咸曰/右北平田畴/年二十二/年虽少/然有奇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号, 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也叫徽号, 尊号可以在生前使用。
        B. 掾, 原为佐助之意, 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通称, 文中是指官署属员。
        C. 家客, 即门客。是指古代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收养的有学问有技能的人。
        D. 宗族, 由同一血统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族群, 或指有相同宗教信仰的群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孙瓒违背命令又经常侵掠百姓, 刘虞担心他终将叛乱就率部讨伐他, 但因爱民不肯使用火攻, 结果遭到失败。
        B. 刘虞为人宽厚, 广施仁义, 深得民心, 当他被公孙瓒诬陷而招致一家被杀后, 幽州百姓都很痛惜他一家的遭遇。
        C. 右北平人田畴对刘虞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 田畴巧施计谋, 扮作平民百姓, 将刘虞呈送朝廷的奏章安全地送到。
        D. 田畴回到无终, 率众盟誓要为刘虞报仇, 当无终的民众达到五千余家时, 他制定法令并公布实行, 取得了成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瓒传虞首于京师, 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 归葬之。

        (2)北边翕然服其威信, 乌桓、鲜卑各遣使致�。胂じ�, 令不为寇。

         
        答案:
        10. A【解析】句意:当初, 刘虞想派遣使者到长安去呈送奏章, 但难以找到合适的人�。谌硕妓�:“右北平人田畴, 今年二十二岁, 年纪虽轻, 然而却有奇才。”“众”作“咸曰”的主语, 前面断开, 排除BD;“右北平”作“田畴”的定语,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C。故选A。
        11. D【解析】D.“或指有相同宗教信仰的群体”错误, 宗族没有这种意思。故选D。
        12. D【解析】D.“无终的民众达到五千余家时”分析错误, 原文为“遂入徐无山中, 营深险平敞地而居, 躬耕以养父母, 百姓归之, 数年间至五千余家”, 应该是徐无山中营寨里的民众达到五千余家。故选D。    

        13. (1)公孙瓒把刘虞的头颅送往京城长安, 刘虞的旧部尾敦在半路上截下刘虞头颅, (使他的头颅能被)送回安葬。
        (2)北方边塞地区的人一致敬服田畴的威信, 乌桓、鲜卑部落分别派使者来向田畴致意并送上礼物, 田畴对他们一律安抚接纳, 让他们不要侵扰作乱。

        【解析】(1)得分点:“传”, 送往;“故吏”, 旧部;“归葬”, 送回安葬。
        (2)得分点:“翕然”, 一致;“致馈”, 致意并送上礼物;“抚纳”, 安抚接纳。

        【参考答案】

        公孙瓒不断违背刘虞的命令, 又经常侵掠百姓。刘虞担心他终将叛乱, 于是率领部下合计十万大军讨伐公孙瓒。刘虞爱惜百姓房屋, 下令不许纵火, 因此未能攻克。公孙瓒乘风纵火, 刘虞军队一下子溃散, 公孙瓒将刘虞及其妻子儿女捉拿回蓟城。恰好朝廷派使者段训宣布献帝诏书, 增加刘虞的封邑。公孙瓒便乘机诬告刘虞先前与袁绍等人通谋要当皇帝, 胁迫段训在蓟城闹市处死刘虞及其妻子儿女。公孙瓒把刘虞的头颅送往京城长安, 刘虞的旧部尾敦在半路上截下刘虞头颅, (使他的头颅能被)送回安葬。刘虞为人宽厚, 因此深得民心, 幽州的百姓, 无论是当地土著, 还是流亡来的外乡人, 无不痛惜(他一家的惨死)。当初, 刘虞想派遣使者到长安去呈送奏章, 但难以找到合适的人�。谌硕妓�:“右北平人田畴, 今年二十二岁, 年纪虽轻, 然而却有奇才。”于是刘虞送上礼物, 请他做自己的僚属。车马备好, 将要出发的时候, 田畴说:“如今道路阻断, 盗寇横行, 如果公开官方使者的身份, 必会成为他们劫掠的目标。我愿以平民百姓的身份私自前往, 只要能到达长安就行。”刘虞同意了他的建议。田畴便在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二十名骑士, 一道从居庸关出塞, 沿阴山直抵朔方郡, 再走小路到达长安向朝廷呈上刘虞的奏章。献帝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 田畴坚决辞让不受。他得到朝廷回复的章报后, 就急速赶回幽州, 等他回来时, 刘虞已被杀害。田畴到刘虞墓前祭拜, 陈列并汇报朝廷章报, 然后痛哭离去。公孙瓒知道后, 大怒, 悬赏捉拿田畴, 公孙瓒问田畴说:“你为什么不把朝廷的章报送给我?”田畴说:“汉朝王室势力衰微, 人人都怀有异心, 只有刘虞没有失去忠贞的节操。章报中的内容, 对将军并没有赞美之词, 恐怕也不是将军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我没有送来。而且, 将军已经杀害无罪的上级, 又仇视固守节义的臣僚, 我恐怕燕、赵地区的豪杰之士都将跳到东海里淹死, 没有人肯追随将军。”公孙瓒只好将他释放。田畴回到无终县, 率领家族以及归附他的数百人, 盟誓说:“刘虞之仇不报, 我不会再活在世上!”于是进入徐无山中, 在深险之处找到一块平地, 建立营寨居�。鬃越懈饕苑钛改�, 百姓前来投奔, 数年间增加到五千余家。田畴对乡里父老说:“如今大家聚集到一起, 已形成村镇, 但不相统一, 又没有法律来约束, 这恐怕不是维持长久安定的方式。我有一个计划, 愿意与诸位父老一起实施, 可以吗?”大家都说:“可以!”于是, 田畴制定法令, 又制订婚姻嫁娶的礼仪和学堂讲授的课程, 向众人公布实行, 大家都乐于遵循, 甚至路不拾遗。北方边塞地区的人一致敬服田畴的威信, 乌桓、鲜卑部落分别派使者来向田畴致意并送上礼物, 田畴对他们一律安抚接纳, 让他们不要侵扰作乱(或成为盗贼)。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突厥朝隋》《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四)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二)《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二)
        《贞观十三年, 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唐宪宗元和七年秋,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
        《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二)《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通鉴纪事本末·魏伐匈奴》《通鉴纪事本末·临菑人主父偃上书》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东》《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
        《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三)
        《通鉴纪事本末·刘渊据平阳》《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三)
        《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通鉴纪事本末·明帝奢靡》
        《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通鉴纪事本末·梁孝王骄纵》
        《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
        《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二)《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七)
        《通鉴纪事本末·梁魏争淮堰》《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二)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六)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二)《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二)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二)《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二)《通鉴纪事本末·魏灭蜀》
        《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制弊》《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
        《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二)《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二)《通鉴纪事本末·庞勋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