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阅读下文, 完成第21-25题(15分) 随园四记 (清)袁枚 ①人之欲, 惟目无穷。耳耶, 鼻耶, 口耶, 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 俯而窥, 尽天地之藏, 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 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 黄鸟且然, 而况与人! ②园悦目者也, 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 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 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 今视吾园, 奥如环如, 一房毕复一房生, 杂以镜光, 晶莹澄澈, 迷乎往复, 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 其上书, 其中多尊罍玉石, 书横陈数十重, 对之时倜然以远, 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 清流洄洑, 竹万竿如绿海, 惟蕴隆宛暍之勿虞, 若是者于夏宜。琉璃嵌窗, 目有雪而坐无风, 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 桂十余丛, 月来影明, 风来香闻, 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 雷电以风, 不能止吾足, 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 得其一差强人意, 而况其兼者耶? ③余得园时, 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 庸次比耦, 艾杀此地, 弃者如彼, 成者如此。既镇其甍⑴矣, 夫何加焉?年且就衰, 以农易仕, 弹琴其中, 咏先王之风, 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 不过洒㳻之事, 丹垩之饰, 可必其无所更也! ④丙戌三月记。 注释:⑴甍:房屋、屋脊。 21.根据文章第③段所述, 此文是为 而作。(2分) 22.对“年且就衰, 以农易仕, 弹琴其中, 咏先王之风, 是亦不可以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达作者安居于此, 自得其乐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的想法。 B.表达作者安贫乐道, 淡薄功名又知足常乐的思想感情。 C.表达作者追求自由、闲适, 不愿屈从权贵的思想。 D.表达作者回归田园, 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3.“而况其兼者耶?”其中的“兼”指 和 。(2分) 24.文章第②段采用颇为工整的句式, 请对此予以赏析。(4分) 25.“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名句。请简评袁枚与杜甫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 21.弃官归随园(重建随园)(2分) 22.A(2 分) 23.(四时之景)悦目(行坐环境)藏身(2分) 24.文中从“于行宜”、“于坐宜”、“与夏宜”、“与冬宜”、“与春秋宜”、“与风雨宜”诸方面描绘“随园”景色和环境, 运用整句, 叙述清晰, 语句富有节奏, 进一步加强语势, 凸显出作者喜欢并赞美“随园”的情感。(4分) 25.杜甫关注众生, 胸怀更开阔。袁枚洁身自好, 追求审美意趣, 但毕竟囿于个人情怀。(5 分)(如学生有不同观点, 言之成理, 阐释充分亦可。) 译文:在人的欲望之中, 只有眼睛是没有穷尽的。耳朵、鼻子、嘴巴, 它们的欲望都是很容易满足的。眼睛向上观看, 向下窥视, 能够看尽天地之间的事物, 但是这些足以满足眼睛的欲望吗?然而古代的圣人把观看东西这一能力赋予眼睛, 也一定会把“艮”授予它。“艮”就是停止。“黄鸟寻找栖息之地, 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 黄鸟尚且如此, 何况是人呢! 园子是用来愉悦眼睛的, 也是用来栖身的。人的寿命不过百年, 能够愉悦眼睛而又与四季分不开的是园子, 能够寄居一身而又不免行走的是园子。如今看我的随园, 幽深回环, 一间房子看完, 一间房子又接着出现, 园中参杂着像镜子反射一样的光线, 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 往来其间, 甚感着迷。像这样的情况, 随园是适合行走的。房中左置琴, 上置书, 又摆放一些酒具玉石, 书本累积有几十层, 面对着这些, 内心超然物外。像这种情况, 随园是适合静坐的。高楼遮挡园子西面, 清流回旋湍急, 万竿翠竹犹如绿海一般, 在这里不用担心盛夏酷暑。这种情况是适合夏季居住的。透明的玻璃装在窗上,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 这种情况是适合冬季居住的。园中百枝梅花, 十余丛桂花, 月光入射, 花影分明, 微风吹过, 可闻花香。这种情况适合是适合春秋两季居住的。长廊相接, 风雨雷电交加, 也不能阻止我行走。这种情况是适合风雨之时游玩的。这几种适宜居住、游览的条件, 得到其中一个, 便能基本满足人的需求, 更何况全部占有的人的? 我刚得到这座园子的时候, 一开始也想不到这些。二十年来, 多次与人合作, 清扫园子, 抛弃了一些, 也修建了一些。已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 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年高近衰, 放弃仕途从事生产, 在园中弹琴, 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 这也不能够停止吧?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的人, 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 粉刷墙壁之类的事, 随园必定没什么大的变化。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