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邝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
        阅读下文, 完成下面小题。
        ①邝埜(Kuàng Yě), 字孟质, 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
        ②成祖在北京, 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 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 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 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 戍守失律者百余人, 皆应死。命埜按问, 具言可矜状, 帝为宥之。
        ③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 必就试京师, 道远无资者, 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 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 埜请为备, 又与廷臣议上方略, 请增大同兵, 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 令休息以备缓急, 时不能用。
        ④也先入寇, 王振主亲征, 不与外廷议可否。䇿下, 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 力请回銮。振怒, 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 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 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 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 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 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 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
        ⑤明日, 师覆, 埜死, 年六十五。
        ⑥埜为人勤廉端谨, 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 教埜甚严。埜在陕久, 思一见父, 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 而父为考官, 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 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 当洗冤释滞, 以无忝任使, 何从得此褐, 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 泣受教。景泰初, 赠埜少保, 官其子仪为主事。成化初, 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钞法:中国古代关于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令。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埜执一二市豪归        (2) 车驾次宣府
        17. 为下列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
        A. 阻止    B. 恐惧    C. 败坏    D. 诽谤
        18. 为下列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以无忝任使
        A. 辱没    B. 荣幸    C. 增加    D. 腼腆
        19. 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B.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C.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D.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
        20.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观代汉语。
        倭犯辽东, 戍守失律者百余人, 皆应死。命埜按问, 具言可矜状, 帝为宥之。
        2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导致“师覆, 埜死”的原因。
        22. 简析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6. (1) 捕捉逮捕(2)停留、驻扎    17. C    18. A    19. D   
        20. 倭寇进犯辽东, 有一百多个戍守海防的人失职, (按照法律)都应该被处死。(皇帝)命令邝埜追究查办, 邝埜(向皇帝)详细陈说可以同情之处, 皇帝为此宽恕了这些人。   
        21. 邝埜请求增兵加强边防, 又请求免除驻守京城的士兵的劳役, 使之休整, 朝廷未采纳;宦官王振专权, 皇帝亲征且不与朝臣商议;邝埜坠马伤重没有得到医治;邝埜让部队快速入关, 严兵断后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22. 第⑤段是对邝埜的补写, 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 交代了他父亲的严格要求对他性格形成的影响。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根据上下文意, “执”是捕捉、逮捕的意思, 文本“众谓将起大狱”, “奏曰:‘市人闻令震惧, 钞法通矣。’事遂已”可知, 与众人的看法相反, 邝埜捕捉了一两个带头的豪民回来解决了问题。利用课文迁移法, 可知“次”为停留、驻扎的意思, 诗歌“次北固山下”的“次即为停留之意。
        点睛:考生要推断实词的含义, 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很有必要。常用的方法有字形(汉字字形)推断法, 如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⒀颉Ⅴ埂⑨搿⒛瘛⒊妗闭哂攵镉泄�;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 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 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 由易推出难。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 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 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 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速, 招致)。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 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 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代入检验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你掌握的法宝越多, 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题目以客观题呈现, 比主观题难度下降, 考生可以通过上下文分析推断实词含义, 也可以将选项提供的含义代入原文, 看是否讲得通。该句的意思是有人上奏说南京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令被豪民败坏, 此句将“阻止”“恐惧”“诽谤”均意思不当。
        18. 试题分析:此题也是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题目同样以客观题形式呈现, 考生先找到该句在文中所在位置, 再通过上下文分析推断实词含义, 也可以将选项提供的含义代入原文。以无忝任使”中“任使”为差事、使命之意, 这句话所在段落是邝埜的父亲因为邝埜给他寄了一件衣服责备道他掌管法律, 应当洗雪冤案、解决长期积压的案件, 而不要有辱没、愧对他的官职的行为, 代入A项理解正确。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为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该句断句, 要理解该句的意思, 该句也先进犯, 宦官王振主张皇帝亲征, 不与朝廷大臣商议可否, 诏书下达, 邝埜上疏, 劝皇帝说“也先进犯, 派一个边将足够控制局面。陛下是国家的主人, 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给该句断句, 要找准句中的主谓宾, 而后在主语前宾语后断开, 如果没有宾语, 则在谓语后断开。“也先”为主语, “入犯”为谓语;“一边将”为主语, “制”为谓语, “之”为宾语;“陛下”为主语, “为”是谓语, “宗庙社稷主”为宾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嫉哪谌�, 课标卷近几年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比较重视。断句方法较多, 考生平时应该多加训练, 将方法熟记于心。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 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 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此外, 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找名词(或代词)或谓语, 定句读;找虚词, 定句读;找顶真, 定句读;据排偶, 定句读;依总分, 定句读;对话, 引文定句读;察反复, 定句读。该句断句比较简单, 能疏通文意结合谓语即可断开。
        20. 试题分析: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的关键词有“按问”(追究查办), 具(详细), 矜(同情), “宥”(宽�。┑�。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 概括中心意思, 考生锁定区间, 逐条加以概括,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述。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导致“师覆, 埜死”的原因。邝埜虽然是在文本第四段才去世的, 但在文本第三段针对也先势盛, 邝埜已经提了建议, 请求增兵加强边防, 又请求免除驻守京城的士兵的劳役, 使之休整, 只是意见未被采纳, 其余原因在第四段筛选概括, 首先是宦官王振专权, 皇帝亲征且不与朝臣商议;而后邝埜坠马伤重没有得到医治;最后邝埜让部队快速入关, 严兵断后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点睛: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 考查的是对选文整体或某个关键环节的信息的提炼和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考点如下, ①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②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③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④对文章主旨信息的概括。近几年来, 各省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方式以客观题为主, 以主观题为辅, 客观题的命题形式一般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中常见的设错类型有以下几种:①信息错位。就是将此人、事、时间、意义说成是彼人、事、时间、意义, 即故意张冠李戴, 对考生进行信息干扰。②错解词语。对文中重要语句或重要信息点的词语故意弄错, 这些词语一般具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③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将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二者说成有因果关系, 或者将原因说成结果, 将结果说成原因。④无中生有。就是故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主观题是一种创新形式, 也是一种辅助性题型, 除了考查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外, 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 考生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全面理解, 重点把握。②审准题干, 抓住关键。③依据文本, 仔细比对。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句段在文本中的作用, 这类题型在文言文中出现是比较少的, 第五段是文本的最后一段, 该段写在邝埜逝世之后, 可见是补叙, 该段写了父亲教育邝埜的两件事情, 一是邝埜在陕西做官时间很长, 想见一见父亲, 于是想请父亲任乡试的考官, 被父亲怒斥;二是父亲拒绝邝埜寄给他的衣服, 并教导他, 掌管法律, 应当洗雪冤案、解决长期积压的案件, 而不要有愧于你的官职。可见这些事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译文】
        邝埜(Kuàng Yě), 字孟质, 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 被授予监察御史。明成祖在北京, 有人上奏说南京金融制度被一些豪民破坏, 明成祖派邝野前往查访。大家认为将要大兴牢狱捕获人犯, 而邝埜只是抓获几个豪民就回来了。上奏皇帝道:“南京百姓听到皇帝的命令非常震惊害怕, 金融制度畅通了。”南京金融制度被破坏一事得到了整治。倭寇进犯辽东, 有一百多个戍守海防的人失职, 按照法律都应该被处死。皇帝命令邝埜追究查办, 邝埜向皇帝陈说可以同情之处, 皇帝为此宽恕了这些人。营造北京时, 服劳役的有数万人, 皇帝命邝埜监查管理, 那些生病之人大多保住了性命。
        永乐十六年有人说秦地百姓聚在一起图谋不轨, 提拔邝埜任陕西按察副使, 皇帝授予他权力见机行事调兵剿灭。邝野向皇帝禀告了诬陷之事, 皇帝下诏书诛杀了诬告之人。宣德四年赈济关中遭受饥荒的百姓。在陕西任职较久, 执行刑律、主持政事清明简约。父亲去世守孝结束, 朝廷提拔他任应天府尹。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征取的田税全都参考几种意见定出可行的办法。
        正统十年晋升为尚书。旧制筑城设卫的地方, 自百户以下当替换的人, 一定要到京城去考试, 由于路远而自己不能筹足路费的, 一辈子不能得到替换。邝埜向朝廷请示这些人到各自的都司处考试, 让每个人都得到便利。瓦剌也先势力强大, 邝埜向朝廷请示做好防备, 又和朝廷大臣商议防备方略, 请求增加大同的驻军, 挑选有智谋的大臣巡视西北边务。不久又请求免除驻守京城的士兵修筑京城的劳役, 使他们得到休养来准备事情急迫时可以及时调用, 当时朝廷没能采用。
        也先进犯, 宦官王振主张皇帝亲征, 不与朝廷大臣商议可否。诏书下达, 邝埜上疏道:“也先进犯, 派一个边将足够控制局面。陛下是国家的主人, 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皇帝没有听从。随从帝王的车驾出关之后, 力请皇帝回朝。王振十分愤怒, 命令他与户部尚书王佐一同随皇帝大营出行。邝埜在行军途中掉下马来几乎摔死, 有人劝他留在怀来城就医。邝埜道:“皇帝亲自出征, 怎么能借口生病按自己意思行动呢?”车马驻扎在宣府, 朱勇战死。邝埜请求快速起驾入关, 派出重兵作为殿后。没有得到回复。再一次到皇帝处上奏请求班师。王振大怒道:“腐儒怎么知道行军用兵之事, 再讲处以死罪!”邝埜道:“我替社稷百姓出言, 何惧死罪?”王振命令身边的侍卫将他扶出大帐。邝埜与佐相对在帐中哭泣。第二天, 明军战败, 邝埜被杀死, 时年六十五岁。
        邝埜为人勤劳廉洁正直谨慎, 非常孝顺。他的父亲邝子辅做句容教官, 教育邝埜甚严格。邝埜在陕西做官时间很长, 想见一见自己的父亲, 于是想请父亲任乡试的考官。父亲很愤怒:“儿子做宪司(提点刑狱司), 而父亲做考官, 怎么可以防闲?”急忙寄去书信责备他。邝埜曾经寄给父亲一件衣服, 父亲又回信责备道:“你掌管法律, 应当洗雪冤案、解决长期积压的案件, 而不要有愧于你的官职, 从哪里得到这件衣服, 竟然用它来玷污我。”封好之后交还给他。邝埜拿着书信跪着诵读, 哭泣接受父亲的教诲。景泰初年, 朝廷赠与邝埜少保一职, 让他的儿子邝仪为主事。成化初年, 朝廷赐予谥号为忠肃。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刘基传》《明史·鲁穆传》
        《明史·赵彦传》《明史·后妃列传》
        《吴与弼, 字子传》《明史·张溥传》
        《熊鼎传》《况钟传》
        《明史·费宏传》《明史·郑赐传》
        《明史·熊廷弼传》《明史·刘基传》(二)
        《明史·杨瑄传》《明史·黄道周传》
        《明史·唐顺之传》《明史·王恕传》
        《明史·唐顺之传》(二)《明史·秦良玉传》
        《明史·卓敬传》《明史·王宪传》
        《明史·归有光传》《明史·申时行传》
        《明史·姚夔传》《明史·马森传》
        《宋太祖怕史官》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诸葛孔明》
        《严祺先文集序》《自戒》
        贺铸《钓船归》曾巩《唐论》
        《南史·周颙传》《隋书·李士谦传》
        宋濂《看松庵记》《宋史·范雍传》
        《驳《复仇议》》晁错《论贵粟疏》
        《元史·赵炳传》《新五代史·王朴传》
        《明史·于谦传》韩愈《与崔群书》
        《宋史·刘锜传》宋濂《尊卢沙》
        《宋史·张方平传》高翥《秋日三首(其二)》
        《伤仲永》中考题(2013年常德市)《金史·张浩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