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刘体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 明史 刘体乾, 字子元, 东安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 改兵科给事中, 司礼太监鲍忠卒, 其党李庆为其侄鲍恩等八人乞迁。帝已许之, 以体乾言, 止录三人。 帝以财用绌, 诏廷臣集议。多请追宿逋, 增赋额。体乾独上奏曰:“苏轼有言:‘丰财之道, 惟在去其害财者。’今之害最大者有二, 冗吏、冗费是也。多一官, 则多一官之费。请严敕请曹, 清革冗滥, 减俸将不赀。宜著为令典, 岁终使科道臣会计之, 以清冗费。二冗既革, 国计自�!I崾嵌藉汀⒃龈�, 是扬汤止沸也。”于是部议请汰各监局人匠。从之。 累官通政使, 迁刑部左侍郎。改户部左侍郎, 总督仓场。隆庆初, 进南京户部尚书。南畿、湖广、江西银布绢米积逋二百六十余万, 凤阳园陵九卫官军四万, 而仓粟无一月储。体乾再疏请责成有司, 又条上六事, 皆报可。 帝尝问九边军饷, 太仓岁发及四方解纳之数。体乾奏:“祖宗朝止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 各镇刍饷有屯田。其后加民粮, 加盐课, 加京运, 而横费滋多。”因列上隆庆以来岁发之数。又奏:“国家岁入不足供所出, 而额外陈乞者多。请以内外一切经费应存革者, 刊勒成书。”报可。 诏市绵二万五千斤, 体乾请俟湖州贡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不宜重扰商户体乾亦复争乃命止进万斤。逾年, 诏趣进金花银, 且购猫睛、祖母绿诸异宝。已上书力谏, 体乾请从已言, 不纳。体乾又乞承运库减税额二十万, 为中官崔敏所格, 不得请。是时内供已多, 数下部取太仓银, 又趣市珍珠黄绿玉诸物。体乾清劲有执, 每疏争, 积忤帝意, 竟夺官。给事中光懋、御史凌琯等交章请留, 不听。神宗即位, 起南京兵部尚书, 万历二年致仕, 卒。赠太子少�!� (选自《明史•刘体乾传》, 有刪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正确的—项是(3分) A.体乾请俟湖州/贡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不宜重扰商户/体乾亦复争/乃命止进万斤 B.体乾请俟湖州/贡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不宜重扰/商户体乾亦复争/乃命止/进万斤 C.体乾请俟湖州贡/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不宜重扰商户/体乾亦复争/乃命止进万斤/ D.体乾请俟湖州贡/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不宜重扰/商户体乾亦复争乃命/止进万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进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 是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合格者的称谓。乡试属于省一级考试, 考取后可直接授官。 B.九边, 又称九镇、九边重镇, 是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 C.祖宗朝, 是当今皇帝祖先的时代, 指本朝代开国初期, 这一朝代后面的皇帝都称这—时期为祖先的时代。 D.中官, 在本文中是对宦官的一种称谓。“宦官”俗称太监, 是古代里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体乾不畏权势, 刚正不阿。对于李庆替鲍忠侄子等八人求升官一事, 嘉靖帝虽然已同意, 但在刘体乾大胆直谏下, 最终只录用其中的三人。 B.刘体乾留心国计, 爱惜民力。朝廷财政短缺, 皇帝召集大臣商议时, 他独抒己见, 引用苏轼的言论, 指出冗费之弊亟需革除, 此建议被采纳。 C.刘体乾为国分忧, 尽职尽责。他在隆庆初年就入朝担任要职, 在任户部左侍郎时, 面对仓库存粮不够一个月开销的问题时及时上疏, 力行解决。 D.刘体乾生性耿直, 敢于直言。他总是与皇帝争辩, 如皇帝下令购买丝棉, 他与人先后劝谏。正由于他直言陈谏, 终因积怨被皇帝革职。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园田居》)(5分) (2)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庄周《逍遥游》)(5分)
答案: 10.C(体乾请俟湖州贡。帝不从, 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 不宜重扰商户。”体乾亦复争, 乃命止进万斤。) 11.A(更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会试”——的合格者称“进士”。) 12.C(从文中看, 刘体乾早就是朝中官员。其他概括也有不妥, 如“力行解决”, 应为“请责成有司”。) 13.(1)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 (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寄傲”“审”“容膝”各1分, 语句通顺2分) (2)天色深蓝, 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苍苍”“极”各1分, 句式1分, 语言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刘体乾, 字子元, 是东安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授任行人之职, 改任兵科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去世, 他的同党李庆为他的侄子鲍恩等八人请求升迁。皇帝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 因为刘体乾进言(劝谏), 只录用了三个人。 皇帝因为财用匮乏, 诏令大臣集中讨论。大多请求追收以前欠下的赋税, 增加赋税。只有刘体乾上奏说:“苏轼曾说过:‘生财之道, 只在于去掉那些妨碍生财的问题。’如今最妨碍生财的问题有两个, 这就是过多的官吏、过多的浪费。多一位官吏, 就多一份费用。请求朝廷严格限制各署请授, 清退冗余官员, 减少俸资。应当著专门安排人员按照规制经办, 年终让专任官员严格核算, 以便清除冗杂的费用。这两二点革除以后, 国家的收入自然会丰�!I崞饬教醪话炖砣炊酱俨故栈贰⒃黾痈乘�, 这是扬汤止沸。”于是提议请求各部淘汰各监局的人员匠人。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不断升迁官至通政使, 升任刑部左侍郎。改任户部左侍郎, 总管仓场。南畿、湖广、江西三地的银布绢米积欠二百六十余万, 凤阳园陵九卫官军积欠四万, 而仓库不够一个月的存粮。刘体乾两次上疏请求责成有关官吏(解决此事), 又分条上书六件事, 皇上都回复同意着办。 皇帝曾问九边的军饷, 太仓内年发放的军饷以及各地贡纳的数量。刘体乾回奏说:“祖宗朝边镇只有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 各镇军饷有屯田的收入。后来加了民粮, 加了盐税, 加了京运, 因而浪费的也增加很多。”于是列上隆庆年以来每年发放军饷的数量。又上奏说:“国家每年的收入不足以供应支出, 而额外上书请求支用的也很多。请求把朝廷上下一切经费应该保存和革除的(项目、数量), 都刊刻成书(作为定例标准)。”皇上同意。 皇上诏令买二万五千斤丝绵, 刘体乾请求等到湖州上贡(以后再决定此事)。皇帝不听, 催促得很急。给事中李已进言说:“三月不是用丝绵的时节, 不宜加重对商户的侵扰。”刘体乾也再次谏诤, 皇上才命人只买一万斤。过了一年, 诏令赶紧上供金花银, 要用来购买猫睛、祖母绿几种奇珍异宝。李已上书极力劝谏, 刘体乾请求听从李已的谏言, 但是没有被采纳。刘体乾又请求承运库减税额二十万钱, 被宦官崔敏阻碍, 未得到回复。这时内廷供应已经很多了, 屡次到户部取用太仓银, 又催促购买珍珠黄绿玉几种东西。刘体乾清正刚直有坚持, 常常上疏谏诤, 多次违逆皇帝的心意, 最后被免官。给事中光懋、御史凌琯等上奏章请求留任(刘体乾), 皇上不听。神宗即位, 刘体乾被起用为南京兵部尚书万历二年(1574)退休, 去世。加赠太子少保之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