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柳宗元《非国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柳宗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 其文深闳杰异, 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 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 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 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 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 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 川源必塞。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若国亡, 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是岁也, 三川竭, 岐山崩。幽王乃灭, 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 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 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 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 自崩自缺, 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 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 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 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 犹足动乎物, 又况天地之无倪, 阴阳之无穷, 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 或会或离, 或吸或吹, 如轮如机, 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 国必亡。人乏财用, 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 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 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 根据文意,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 �:耸欠�, 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 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 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1.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 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答案:
        7A     8B      9C
        10.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11.
        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 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 不是与人商量, 由人安排的, 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
        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 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 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 天理难以被人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
         
         
        [参考译文]
        (一)
        左丘明的《国语》, 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 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耸欠�。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 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 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 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 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 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 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 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 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 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 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 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 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 泾水、渭水、洛水枯竭, 岐山也崩塌了, 周幽王被杀, 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 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 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 自己休止, 自己屹立, 自己流动, 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 自己枯竭, 自己崩塌, 自己缺损, 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 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 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 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 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 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 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 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 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 有时聚集, 有时分散, 有时互相吸引, 有时互相排斥, 好像车轮滚动, 好像纺机运转, 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 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 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 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 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 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 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 不会超过十年”, 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相关文言文练习
        《小石潭记》(一)《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小石潭记》(二)《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石潭记》(三)《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柳宗元《黔之驴》
        《驳《复仇议》》《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谤誉》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柳宗元《王叔文母刘氏》
        柳宗元《愚溪对》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别》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鹘说》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聊斋志异·耳中人》
        苏轼《赤壁赋》苏辙《南康直节堂记》
        颜之推《窦婴》欧阳修《游鲦享记》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三国志·吴书·吾粲传》
        《陈书·周弘正传》《信陵君救赵论》
        《晋书·隐逸传·夏统》苏轼《三槐堂铭(并序)》
        刘大櫆《张复斋传》《晋书·何攀传》
        《竹轩先生传》《新唐书·孔颖达传》
        《出三藏记集·法显法师传》《三国志·全琮传》
        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谨饬》
        李东阳《医戒》《史记·苏秦列传》
        《甘罗列传》《清史稿·陶元淳》
        《送李愿归盘谷序》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