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曾巩《请减五路城堡札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巩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
        夫将之于兵, 犹弈之于棋。善弈者置棋虽疏, 取数必多, 得其要而已。故敌虽万变, 途虽百出, 而形势足以相援, 攻守足以相赴, 所保者必其地也。非特如此, 所应者又合其变, 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不善弈者, 置棋虽密, 取数必寡, 不得其要而已。故敌有他变, 途有他出, 而形势不得相援, 攻守不能相赴, 所保者非必其地也。非特如此, 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 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弃也。不得其要者, 所保非必其地, 故立城必多, 立城多则兵分, 兵分则用士众, 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 故用力多而得算少, 犹之不善弈也。
        昔张仁愿度河筑三受降城, 相去各四百余里, 首尾相应, 由是朔方以安, 减镇兵数万。此则能得其要, 立城虽疏, 所保者必其地也。仁愿之建三城, 皆不为守备, 曰:“寇至当并力出战, 回顾望域, 犹须斩之, 何用守备?”自是突厥遂不敢度山, 可谓所应者合其变也。
        今五路新立之城, 十数岁中, 至于再倍, 则兵安得不分?士安得不众?殆疆场之吏, 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以弈棋况之, 则立城不必多。臣言不为无据也。以他路况之, 则北边之备胡, 以遵誓约之故, 数十年间, 不增一城一堡, 而不患戍守之不足, 则立城不必多, 又已事之明验也。臣以此窃意, 城多则兵分, 故谓西北之兵已多, 而殆恐守边之臣, 未有称其任者也。况由其所保者未得其要, 所应者未合其变, 顾使西北之兵独多, 而东南不足。
        夫公选天下之材, 而属之以三军之任, 以陛下之明, 圣虑之绪余, 足以周此。臣历观世主, 知人善任使, 未有如宋兴太祖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故能拨唐季、五代数百年之乱, 使天下大定, 四夷轨道, 可谓千岁以来不世出之盛美。以陛下之聪明睿圣, 有非常之大略, 同符太祖。则能任天下之材以定乱, 莫如太祖;能继太祖之志以经武, 莫如陛下。臣诚不自揆, 得太祖任将之一二, 窃尝见于斯文, 敢缮写以献。万分之一, 或有以上当天心, 使西北守边之臣, 用众少而得算多, 不益兵而东南之备足, 有助圣虑之纤芥, 以终臣前日之议, 惟陛下之所裁择。
        (选自《曾巩集》, 有删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他路况之    况:情形。
        B.未有称其任者也    称:配得上。
        C.四夷轨道      轨道:遵循法度。
        D.臣诚不自揆    揆:估量。
        1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仁愿之建三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以遵誓约之故    以勇气闻于诸侯
        D.窃尝见于斯文    予之及于死者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下棋作比方, 说明城堡设置贵在占据战略要点, 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如果城堡设置不当, 就会导致立城多而士兵分散,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B.曾巩以张仁愿渡过黄河只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安定北方为正面事例, 充分证明了城堡设置要有战略眼光, 守住战略要地, 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C.面对西北驻军过多, 而东南驻军不足的局面, 曾巩建议省西北之兵以补东南, 这个设想既不增加军费负担, 又能增强国家防务能力, 可谓两全其美。
        D.本文属于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 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 曾巩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守 边 之 臣 知 其 要 者 所 保 者 必 其 地 故 立 城 不 多 则 兵 不 分 兵 不 分 则 用 士 少 所 应 者 又 能 合 其 变 故 用 力 少 而 得 算 多 犹 之 善 弈 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寇至当并力出战, 回顾望城, 犹须斩之, 何用守备?
        (2)殆疆场之吏, 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


        14.A  A项, 以他路况之,  “况”, 后边接了代词作宾语, 名次应该活用为动词;而且前面有介宾短语“以他路”作状语, 状语应该紧邻谓语, 名词不能作谓语。可见“况”在句中不是名词“情形”, 而是动词, 译为“比较, 作比较”。
        故选A。
        15.A  A项, 两个“而”都表转折。
        B项, 第一个“之”, 结构助词, 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 动词, 译为“到, 往”。
        C项, 第一个“以”, 介词, 译为“因为”;第二个“以”, 介词, 译为“凭借”。
        D项, 第一个“于”, 介词, 译为“在”;第二个“于”, 介词, 引出后边内容, 不译。
        故选A。
        16.D  D项, 错在“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这个地方, 这属于对全文旨意理解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一段, 看不到西北将领拥兵自重的野心, 他们只是不懂戍守的要领, 只是一味扩大城池和增进兵力, 结果是事半功倍, 效率低下。
        故选D。
        17.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多/犹之善弈也
        本题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 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 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 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句中、句末、句首的标志词等等。同时, 还可以利用词性以及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本题在断句要善于抓对称结构, 如:
        “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 这里“则”是句中停顿, 其前要断开, 而“多”与“少”形成对比, 其后也应断开。另外, 本题的标志词有“者”, 如“知其要者”;还有“故”, 表总结, 也应该在其前断开。然后结合句意就可正确断句。


        18.(1)敌人来了, 就应举全力迎战。(如果有人)迎战时回头看城池, 一定必须斩杀了, (这种情况)用什么来守卫呢?
        (2)这大概就是戍守疆场的官员, 在考虑利与弊的时候不得要领的缘故吧。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结合上下文所在语境, 先整体把握大意;然后要把句子中的关键词或采分点抓住。所谓的采分点主要是文言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比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翻译的过程中提倡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第(1)句的采分点:“寇”, 敌人;“并力”, 合力;“回顾”回头看;“何用”宾语前置句, 译为“用什么”。第(2)句采分点:“殆”, 译为“大概”, 表猜测;“谋利害”考虑利弊;“要”, 要领。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译文:
        大凡将领带兵打仗, 犹如下棋的人对棋子的取用。善于下棋的人, 即使把棋子放在比较僻远的角落, 也能取得较大的胜算, 其关键就是掌握了下棋的要义。因此, 敌情虽然千变万化, 策略(招数)虽然花样百出, 但是整个战场的攻守形势是可以救援和接济的, 我们的关键是掌控住不变的地盘(占据战略要点)。不仅仅是如此, 当敌方情况的变化, 我方也应相应变化, 这样取胜的几率就大得多。那些不善于下棋的, 即使棋子摆得密密麻麻, 也不能取胜, 因为他不懂得下棋的要领。因此, 敌情如果有变化, 策略(招数)有变数, 但是整个战场的攻守形势是不可以救援和接济的, 那么我们要�;さ木筒灰欢ㄊ堑嘏塘�。非但如此, 当敌方情况发生变化, 我方却不作相应变化, 结果就是花费大力气, 却胜算极少。戍守边疆的臣子应明白戍守的要义是保住土地。因此城池不多, 士兵就不会分散;士兵不分散, 所需的管理者也就不多, 而且也能及时应对意外的变故, 这样(戍守)就犹如下棋一样, 花费虽然少却效果显著。而不明白戍守的要义的人, 所极力保住的不一定是土地。因此城池一旦多, 士兵就会分散;士兵一分散, 所需的管理者也就多。同时, 面对意外的变故又能及时应对, 这样(戍守)就犹如不善于下棋的人一样, 花费虽然多却没有任何效果。
        过去, 张仁愿渡过黄河修筑了三座受降的城池, 而且城池之间相距各四百余里, 首尾相应, 从此北方安宁下来, 而且减少了数万镇守城池的士兵。这就是得到了戍守的精要。虽然城池的布局相距疏远, 但是得以保全的正是领地。张仁愿建造三座城池都不特意安排人防守, 他的理由是:“如果敌人来了, 就应举全力迎战。(如果有人)迎战时回头看城池, 一定必须斩杀了, (这种情况)用什么来守卫呢?”从此突厥都不敢度过阴山, 这就是应变必须适应敌方的变化而变。
        现在五路又新立城池, 而且在十年时间, 城池已经扩大了二倍, 那么这样士兵怎么会不分解了?管理者怎么会增多呢?这大概就是戍守疆场的官员, 在考虑利与弊的时候不得要领的缘故吧。用下棋来比喻, 那么城池修筑不一定要多。我所说的话不是没有依据。用其他路来比较, 北边防备胡人的(路), 由于谨守誓约的缘故, 在几十年的时间, 没有增加一座城池, 一座城堡, 但是从来不担心戍守的兵力不足, 所以修筑城池不必多, 这个早已是得到验证的事情。我根据这一点, 个人认为, 城池多了, 士兵(兵力)就分散了, 所以认为西北边境的兵力已多, 然而担心的是戍守边境的官员都不能胜任他们的职位。由于所�;さ亩鞯囊烀徽莆�, 所应变的人也不能顺应情况的变化, 从而导致西北边境的兵力甚多, 而东南方向明显不够。
        在天下公开选拔有用之才, 并把三军之重任交予他们, 凭借皇帝的英明神武是完全可以处理得很周到的(完善的)。我遍览历代国君, 做到能知人善任的, 当数宋太祖的英明特伟。所以他能平定唐末、五代的动乱, 使天下太平, 四方少数民族也严格恪守规则, 这可以说是千年以来最盛大的美谈。凭借陛下您的聪明才智, 如果能选贤与能, 重视边防的管理, 您也能和太祖一样做出丰功伟绩。我实在不敢自我揆度, 我朝能得到太祖朝的将才一二。我希望能您看到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万分之一的忠诚, 如果能使西北守边之将减少士兵的数量, 而戍守效果好, 那么东南方向的防备也就充足了。这样能对陛下您的谋划有一点点帮助, 希望您英明裁决。 


        相关文言文练习
        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赠黎安二生序》《迂书》曾巩《筠州学记》(二)
        曾巩《送蔡元振序》曾巩《清心亭记》
        曾巩《思政堂记》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瀛洲兴造记》曾巩《道山亭记》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曾巩《广德湖记》
        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曾巩《宜黄县县学记》
        曾巩《秃秃记》《越州鉴湖图》序
        《陈公神道碑铭》曾巩《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刑赏论》曾巩《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醒心亭记》曾巩《南轩记》
        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曾巩《谢杜相公书》
        曾巩《筠州学记》曾巩《与孙司封书》
        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曾巩《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洪渥传》曾巩《邪正辨》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唐论》
        《送李材叔知柳州》曾巩《学舍记》
        《墨池记》(二)《墨池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