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张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张昭, 字潜夫。祖楚平, 寿张令人楚平生直, 即昭父也。初, 楚平赴调长安, 值巢寇乱, 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 既寇, 以父失所在, 时盗贼蜂起, 道路榛梗, 乃自秦抵蜀, 徒行丐食, 求父所在, 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 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 延置儒士, 再以书币招直, 署宾职。
        昭始七岁, 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 遍读《九经》, 尽通其义。处侪类中, 缓步阔视, 以为马、郑不已若也。后至赞皇, 遇程生者, 专史学, 以为专究经旨, 不通今古, 率多拘滞, 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 经纬治乱, 非交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 乃授昭《荀纪》《国志》等, 后又尽得十三史, 五七年间, 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
        后唐庄宗入魏, 河朔游士, 多自效军门, 昭因至魏, 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 每与昭燕语, 讲论经史要事, 恨相见之晚, 即署府推官。同光初, 奏授真秩, 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 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 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 宪部将符彦超合成兵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 公能行之, 死且不朽矣。“相泣而法去, 宪遂死之, 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 昭曰“明诚所至, 期不再生, 主辱臣亡, 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 彦超曰“推官正人, 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 丁内艰, 赙绢布五十匹, 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 明宗闻其居丧哀毁, 复赐以钱币。服除, 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事, 置观察使察民疾苦, 御史弹事, 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 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 昭为卤簿使。礼毕, 进封郑国公, 与翰林承旨陶榖救同掌选。榖尝诬奏事, 引昭为证, 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 遂三拜章告老, 以本官致仕, 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 卒, 年七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二
        A.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B. 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C.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 人的表字, 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义有某种关联的名称。古人的“名”和“字”用法有区别, “名”主要用于自称, “字”含尊重之意。
        B. 河朔, 中国古代称北方为朔方, 比如朔漠就是北方的沙漠;古人将黄河以北区域称为河朔, 包括现今山西、河北等地。
        C.吏部尚书,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 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其中吏部尚书为六部之首。
        D.致仕, 官员把禄位交还给皇帝, 即退休。源于周代, 汉以后形成制度。与“乞骸骨”“告老”“下车”“致事”“致政”等相似。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昭博洽诗文, 自信不俗。刚满七岁, 他便可诵读百诗;尚未成年, 已遍阅《九经》。处身同辈, 出类拔拳认为自己超越了马、郑一类的人才。
        B张昭中正无惧, 为人敬重。庄宗遭遇内乱, 纵然张宪曾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张昭亦委婉探询, 终成其节操, 为世人赞赏;面对谋害, 处险不惊, 宁死无悔, 为符彦超所认可。
        C.张昭孝顺亲长, 情深义笃。为寻父踪, 他于战乱中徒步跋涉, 沿路乞讨, 并为父行丧;母亲去世, 服丧期间, 因哀痛而憔悴。
        D.张昭建言献策, 为国为民。明宗时期, 张昭上书请求恢复旧例, 设置观察使和御史等, 皆被明宗采纳接受。又奏请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立常平仓等事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青州王师范开学馆, 延置儒士, 再以书币招直, 署宾职。(4 分)
        (2)穀尝诬奏事, 引昭为证, 昭免冠抗论。(4 分)
        14.程生对张昭在史学上的指点和帮助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1. D“下车“表示官吏到任。)
        12. C(张冠李戴, 寻找父亲所踪的是张昭的父亲张直。)
        13.(1)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 邀请(招请)安置儒士, 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 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延招请;书用书信;署委任。各1分, 句意1分)
        (2)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 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 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诬说谎话;引拉;免冠脱帽。各1分, 句意1分)
        14.思想引导;他引导张昭, 推行王霸之道, 治平天下, 必须通晓历史。要义讨论程生从《汉书》中提出10多条要义与张昭进行讨论。典籍传授将《荀纪》国志》等传授给张昭。(一点2分, 两点3分)

         

         

        【参考译文】
        张昭, 字潜夫。祖父张楚平, 是寿张县令。张楚平生下张直, 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起初, 张楚平赴任长安, 正值黄巢发动叛乱, 结果张楚平不知去向。张直年幼的时候避难移居到河朔, 天下大乱之后, 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去向, 而当时盗贼横符(像蜂飞一样纷纷而起), 道路因杂木丛生而阻隔不通, (张直)竟然从秦地走到蜀地, 一路上徒步而行, 靠氢时为生, 寻找父亲可能会在的地方, 过了十年都没能找到。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穿上孝服, 在海滨从事耕作。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 邀请安置儒士, 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 让他担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
        张昭才满七岁, 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 就通读了《九经》, 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 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 认为像马、郑那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 碰到了程生, 生专门研究史学, 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 而不能够贯通古今, 这样的人大多拘混不化, 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 治平天下, 不通晓历史绝不可以。于是(程生)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多条要义和(张昭)讨论, 还传授了张昭《蔺纪》国志》等, 后来张昭更全部学习了十三史, 五七年之间, 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
        唐庄宗到魏地, 河朔的将士, 大多自己投身军门, 张昭于是到魏, 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 他常�:驼耪严刑�, 讲论经史要事, 遗憾两人相见太晚, 就任命(张昭)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 (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 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 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 (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 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他。张昭对张宪说“你该不会有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使自巴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 被主上赏识看重, 位至保厘, 这是出身固姓的宫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 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志�。芄蛔龅秸庋�, 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 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 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 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 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 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 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 符彦超说“推宫是正直之人, 不要害他性命。“
        上年, (张昭)遭遇母亲的丧事, (明宗)送给他五十匹绢布, 五十卷来麦办丧事。张昭性格极为孝顺, 明宗听说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 又赐给他钱物。(张昭)守哮期满, 改任方员外郎、知制诰, 担任史馆修撰。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 设置观察使考察民生疾苦, 设置御史弹劾(官员所犯的错误), 谏官每个月提供给他们上谏的纸张。(明宗)全部听从了他的建议。(张昭)又奏请要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常平仓等几件事宜。
        宋朝初年, (张昭)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 张昭担任卤簿使。郊祀之礼结束, (张昭)进封为郑国公, 和翰林承旨陶穀一同掌管选拔。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 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 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太祖不高兴, 于是张略多次主书告老, 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 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 张昭去世, 享年七十九岁。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曹修古传》(二)《宋史·沈括传》(二)
        《宋史·曹翰传》(二)《宋史·沈伦传》
        《宋史·赵师民传》《宋史·文天祥传》(二)
        《宋史·郭永传》(二)《宋史·欧阳修传》(三)
        《宋史·辛弃疾传》(四)《宋史·赵逢传》
        《宋史·孟珙传》(二)《宋史·朱熹传》(三)
        《宋史·徐鹿卿传》(三)《宋史·乐黄目传》
        《宋史·廖刚传》(二)《宋史·何灌传》(二)
        《宋史·王举正传》(二)《宋史·辛弃疾传》(三)
        《宋史·富弼传》(二)《宋史·李沆传》(二)
        《宋史·王安石传》(四)《宋史·宋湜传》
        《宋史·曹翰传》《宋史·白守素传》
        《宋史·邵晔传》(二)《宋史·欧阳修传》(二)
        《宋史·张田传》(二)《宋史·镇王赵元偓传》
        《宋史·王安石传》(三)《宋史·陈尧佐传》(二)
        《宋史·张秉传》《宋史·滕元发传》(二)
        《宋史·吕希哲传》《宋史·高若讷传》(二)
        《宋史·向敏中传》《宋史·萧燧传》
        《宋史·吕公著传》(二)《宋史·李处耘传》
        《宋史·郭劝传》《宋史·袁燮传》
        《宋史·王举正传》《宋史·周沆传》
        《宋史·杨覃传》《宋史·范杲传》
        《宋史·崔与之传》(二)《宋史·李定传》
        《宋史·吕诲传》《宋史·赵汝愚传》
        《宋史·张孝祥传》《宋史·吕惠卿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