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三国志·辛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
        辛毗字佐治, 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 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 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 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 加以早蝗, 饥馑并臻, 民无愚智, 皆知土崩瓦解, 此乃天亡尚之时也。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 可谓乱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 利莫大焉。”太祖曰:“善。”乃许谭平。明年攻邺, 克之。表贼为议郎。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 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 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 置之左右, 侧之谋议之官, 安得不与臣议邪!”帝不答, 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 帝遂奋衣不还, 良久乃出, 曰:“佐治, 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 既失民心, 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黄初五年, 文帝欲大兴军征吴, 毗谏曰:“先帝屡起锐师, 临江而旋。今天下新定, 宜息民力, 修范蠡之养民, 法管仲之宽政。”帝曰:“如卿意, 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帝竟伐吴, 至江而还。明帝即位, 进封颖乡侯, 邑三百户。帝方修殿舍, 百姓劳役, 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 而孙权市马辽东, 量其意指, 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 古之善政, 而今者官室大兴。唯陛下为社稷计。”帝乃止。青龙二年, 诸葛亮出渭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 明帝恐不能禁, 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 使持节。宣王数数欲进攻, 毗禁不听。六军皆肃, 莫敢犯违。亮卒, 复还为卫尉。薨, 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辛毗传),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B.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C.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D.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饥馑指灾荒, 荒年。其中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饥;五谷不熟, 收成不好叫馑。
        B.邑三百户即食邑三百户。食邑本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这里指可以征收封邑内三百户人家的赋税作为食禄。
        C.“使持节”在三国时期是可以代表皇帝行使军政之权的官职, 晋时有杀二千石以下官员的权力。权力次之的是“持节”、“假节”。
        D.卫尉统率卫士守卫宫禁, 是秦汉时期的“九卿”之一, 秩比二千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毗善于分析形势, 力劝太祖北上。太祖本欲先南下取荆州, 辛毗分析袁氏兄弟相残, 正是平定北方的大好时机。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第二年攻克袁氏老巢邺城。
        B.辛毗恪尽职守, 抗颜直谏。文帝大规模移民政策遭到了朝臣反对, 盛怒之下, 没人再敢进言。只有辛毗不惧危险, 据理力争。最终促使文帝修改了原先的计划。
        C.辛毗主张休养生息, 反对妄兴征伐。文帝想攻打吴国, 辛毗认为先帝多次南征, 都被长江天险所阻, 如今天下初定, 应该宽政养民。文帝没有听�。钪栈邮Χ晒そ�, 攻打吴国。
        D.辛毗治军严格, 严戒与蜀军交战。诸葛亮统军北伐, 与魏军对峙。司马宜王多次请求出战, 都被辛毗严词拒绝。全军上下都听从调度, 没人敢违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二震不务远略而内相图, 可谓乱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 利莫大周
        (2)备豫不虞, 古之善政, 而今者宫室大兴。唯陛下为社稷计。

        答案:
        10.(3分)B  【解析】“实河南”是充实黄河以南的意思, 不能断开, 排除A、C;“帝知其欲谏”中“帝”作“知其欲谏”主语, 排除D, 故选B。
        11.(3分)A  【解析】应为五谷不熟, 收成不好叫饥;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馑。
        12.(3分)C  【解析】“最终挥师渡过长江, 攻打吴国”错。从原文“帝竟伐吴, 至江而还”可知, 只到长江边就回去了, 并未渡过长江。
        13.(10分)翻译:
        (1)如今袁氏兄弟不致力于制定长远的战略而自相残杀, 局势可说是很混乱。现在依着袁谭的请求前去救援并顺势平定河北, 没有比这更大的利益了。(重点字词:“务”“相图”“因”每处各1分, 句意通顺2分)
        (2)事先防备不测事件, 是自古以来最好的治国之策, 可是现在却大建宫室。希望陛下为国家考虑。(重点字词:“备豫”“虞”“唯”每处各1分, 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辛毗字佐治, 颖川阳翟人。辛毗随着兄长辛评跟随袁绍。等到袁尚在平原攻打他的哥哥袁谭, 袁谭派辛毗到太祖那请降。当时太祖正要征讨荆州, 驻扎在西平。辛毗见到太祖表达了袁谭的降意。太祖对辛毗说:“袁谭可以相信吗?一定打得赢袁尚吗?”辛毗回答说:“您不用去问是真实的还是欺骗的, 只应当讨论天下的形势。袁氏本是手足相残, 再加上旱灾蝗灾与饥荒一块到来, 无论愚蠢还是聪明的百姓, 都知道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这正是老天要灭亡袁尚的时候啊。如今袁氏兄弟不致力于制定长远的战略而自相残杀, 局势可说是很混乱。现在依着袁谭的请求前去救援并顺势平定河北, 没有比这更大的利益了。”太祖说:“好。”就答应了袁谭的请降。第二年出兵, 攻克了邺城。太祖上表让辛毗做了议郎。魏文帝登基后, 想迁移冀州的十万户人家去充实河南。当时连年蝗灾, 百姓饥饿, 各部门都以为不可以这样做, 可是文帝决心很大。辛毗与大臣一起上朝晋见, 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 便面带怒色坐那, 大臣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移户口, 这个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说:“你认为我迁移户口不对吗?”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我不跟你一起议论。”辛毗说:“陛下不以为我没有才能, 安置我在身边, 让我置身谋议之官的行列里, 怎么能不和我议论呢?”文帝不回答, 起身往宫里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 文帝就用力甩动衣服挣脱不回来, 过了很久才出来, 说:“佐治, 你拉我为什么那么急迫呢?”辛毗说:“如果迁移户口的话, 既失去了民心, 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文帝就迁移了原计划的一半。黄初五年, 文帝想要大举兴师征讨东吴, 辛毗进谏说:“先帝屡次发动精锐部队(讨伐东吴), 但到长江边就回头了。现在天下刚刚平定, 应该让百姓休息, 效法范蠡和管仲的宽松养民的政策。”文帝说:“按照你的意思, 还应该把敌人留给子孙吗?”文帝最终还是讨伐东吴, 打到长江边就回来了。明帝登基后, 进封辛毗为颖乡侯, 食邑三百户。明帝正在修建殿舍, 百姓遭受劳役, 辛毗就上奏疏说:“我听说诸葛亮讲习军事训练兵马, 而孙权到辽东购买马匹, 估计他们的意向, 似乎是想彼此左右呼应。事先防备不测事件, 是自古以来最好的治国之策, 可是现在却大建宫室。希望陛下为国家考虑。”明帝于是停止修建。青龙二年, 诸葛亮出兵渭南。大将军司马宣王多次请求与诸葛亮交战, 明帝担心恐怕制止不了他, 于是任命辛毗做大将军军师, 代表皇帝监军。宣王多次想要发动进攻, 都被辛毗严词拒绝。全军都整齐严肃, 听从辛毗的节制调度, 没有人敢违犯。诸葛亮死了以后, 他回去又担任了卫尉。死后, 赐给谥号肃侯。 


        相关文言文练习
        《三国志·张嶷传》《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二)
        《三国志﹒华佗传》(二)《三国志·陆胤传》
        《三国志·张温传》(二)《三国志·邓艾传》(二)
        《三国志·陆逊传》《三国志·夏竦传》
        《三国志·魏书·王基传》《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三国志·夏侯尚传》《三国志·吴书·张昭传》(二)
        《三国志·傅嘏传》《三国志·郭淮传》
        《鲁肃过蒙屯下》《刘馥传》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三国志·刘馥传》
        《三国志·陆抗传》《三国志·顾雍传》
        《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三国志·士燮传》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三国志·魏书·国渊传》《三国志·赵云传》
        《三国志·谯周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志·崔琰列传》《三国志·吉茂传》
        《三国志·任峻传》《三国志·张温传》
        《三国志·霍峻等传》《三国志·步骘传》
        《三国志·吴范传》《三国志·杜畿传》
        《三国志·费祎传》《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三国志·程昱传》《三国志·刘放传》
        《三国志·韦曜传》《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三国志·魏书·裴潜传》《三国志·宗预传》
        《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袁涣传》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三国志·马超传》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三国志·杨俊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