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谈恺《孙子集注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恺
        孙子集注序
        [明]谈恺
        欧阳文忠公撰《四库书目》, 言《孙子》注二十余家。予所见仅此:汉有曹操, 唐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 宋有张预、梅尧臣、王皙、何氏。诸家多托之空言, 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操尝别为《新书》, 诸将征伐, 即以《新书》授之, 从者胜, 违者负。今《新书》不传, 而见于《李卫公问答》者, 机权应变实本之《孙子》。其注多隐辞, 引而不发。操之所以如鬼也。杜牧《自序》云:“孙武死后凡千岁, 将兵者有成有败, 勘其事迹, 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 犹印圈�?�, 一不差跌。予解犹盘中走丸, 横斜曲直, 计于临时, 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 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牧未尝用兵, 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 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 援古证今, 若绳裁刀解。陈皞注多指谪杜之谬误。人各有见, 未必为樊川【1】病也。李筌注依《太乙遁甲》, 杂引诸史以证《太乙遁甲》, 与今所存书往往不同。意古书散逸久矣, 孟氏、贾林、杜佑, 即唐纪燮所集者。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 编次为传, 于《孙子》多所发明。梅尧臣注, 文忠公谓其当与“三家”并传, 晦翁【2】有定论矣。孟氏、贾林、王皙、何氏, 虽言人人殊, 而皆于观者有所裨益。此注之所以集也。
        夫兵, 凶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不素习于承平之时, 而姑试于有事之日, 吾不知其可也。故生而悬弧【3】, 长而习射, 冬而讲武, 凡人之所当知者也。诗云:“文武吉甫【4】, 万邦为宪。”孔子曰:“有文事者, 必有武备。”又曰:“我战则克。”圣人之所以教者也。余夙有四方之志, 每涉猎群书, 而尤嗜《孙子》。《孙子》上谋而后攻, “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 与孔子合。至于战守、攻围之道, 批抗、捣虚之术, 山林、险阻之势, 料敌、用间之谋, 靡不毕具。其它韬钤机略, 孰能过之?然其言约而该, 近而远, 未易窥测。今观诸家所注, 或本隐以之显, 或由粗而识精, 或援史而证之以事, 或因言而实之以人, 于是《孙子》之微词奥义彰彰明矣。故曰《孙子》十三篇, 不惟武人根本, 文士亦当尽心焉, 旨哉言乎!
        予奉命督军虔台, 进武弁及生儒问之, 无有知是书者。故授之以梓, 以广其传。
        (节选自《十一家注孙子》)
        注释:[1]樊川:杜牧, 号樊川居士。[2]晦翁:朱熹, 号晦庵, 晚称晦翁。[3]悬�。汗糯缢咨形�, 家中生男, 则于门左挂弓一张。[4]吉甫:人名, 尹吉甫, 有文德武功。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必为樊川病也            �。好。钡�
        B. 虽言人人殊                殊:特别
        C. 靡不毕具                  靡:没有
        D. 然其言约而该              该:完备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见于《李卫公问答》者   而姑试于有事之日
        B. 其注多隐辞                勘其事迹
        C. 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        凡人之所当知者也
        D. 计于临时                  然不素习于承平之时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操尝别为《新书》, 诸将征伐, 即以《新书》授之, 从者胜, 违者负。
        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 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 就送一本《新书》给他, 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胜利, 违背了就失败。
        B. 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 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 援古证今, 若绳裁刀解。
        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 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 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 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
        C. 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 编次为传, 于《孙子》多所发明。
        张预选取在带兵打仗获胜方面迎合《孙子》观点的历代名将, 依次给他们编写传略, 在研究《孙子》上多有发明创造。
        D. 故曰《孙子》十三篇, 不惟武人根本, 文士亦当尽心焉, 旨哉言乎。
        所以说, 《孙子》十三篇文章, 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 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 这句话有深厚的意旨啊。
        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诸家多托之空言, 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
        ②故授之以梓, 以广其传。
        12. 简要概括文中所说的《孙子》十一家注中曹操、陈皞、李筌这三家注的特点。
        13. 请结合文意说说“《孙子》十三篇, 不惟武人根本, 文士亦当尽心焉”的理由。

        答案:
        8. B    9. C    10. C  
        11. 答案示例:
        (1)各家(作注)大多凭借虚而不实的空话, 而曹操(作注)却见诸实践行动上。
        (2)所以把这本《孙子集注》交付印刷出版, 来让它流传得更加广泛。  
        12. 答案示例:
        注家 曹操 陈皞 李筌 
        特点 1.见解来自亲身实践的体会。
        2.表达隐晦含蓄。
        3.多启发引导不直接生发。 1.多指摘杜牧注中所谓的“谬误”。
        2.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1.依据《太乙遁甲》给《孙子》作注, 再又多方引用各种史料证明《太乙遁甲》。
        2.形式与众不同。 
           
        13. 答案示例:
        (1)《孙子》是武人的圣经。在军事谋的论述上没有不完全阐述出来的。任何其他人的论述都无法超越它。而且语言简约完备, 言近旨远。
        (2)《孙子》同时又是人生根本的指导用书。书中在论述将领的要求时大量论述了“仁”“智”“信”“勇”“严”的思想, 堪与孔子的《论语》相比, 堪称为人处世之道。
        (3)《孙子》的军事谋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普遍适用性, 无论为武为文都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译文:
        《孙子集注序》
        欧阳修文忠公撰写的《四库书目》, 提到(为)《孙子》作注的有二十多家。但我所见到的只有这些:汉朝有曹操, 唐朝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 宋朝有张预、梅尧臣、王晢、何氏。各家(作注)大多凭借虚而不实的空话, 而曹操(作注)却见诸实践行动上。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 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 就送一本《新书》给他, 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能胜利, 违背了就会失败。现在《新书》没有流传下来, 却在《李卫公问答》里有所表现, 《新书》中有关机谋权变方面的论说实际上都源自于《孙子》。曹操作注大多是隐晦不明的说辞, 只引导启发不作具体明确的阐述。这就是曹操犹如鬼魅一般的地方。杜牧在自序中说:“孙武死后总共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 带兵打仗的人有成功也有失败的, 考察一下他们的行事轨迹, 都与孙武所写的这本《孙子》的论判一一相互对应, 好像圈印�?坛隼匆谎�, 一点都没有差错。我(对《孙子》要义)的理解就好比在盘子里滚动的圆丸, 圆丸在盘中横斜曲直到底怎么走, 只能临时推想, 不能完全知道所有情况;一定能完全推知判断的, 只有知道这圆丸不能跑出盘子这一点。”杜牧未曾带兵打仗, 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 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 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 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陈皞作的注多指摘杜牧注解的谬误。只不过人各有所见, 这些指摘未必就是杜牧的错误。李筌作的注依据《太乙遁甲》, 又多方引用各种史料来证明《太乙遁甲》, 与现在留存下来的《孙子》注书往往不一样。估计古书散失很久了, 孟氏、贾林、杜佑的注, 是后来唐代纪燮所汇集的。张预选取在用兵打仗获取胜利方面观点跟《孙子》相合的历代名将, 依次给他们编写传, 并(据此)对《孙子》多有生发阐明。梅尧臣作的注, 欧阳修认为他应当跟曹操、杜牧、陈皞三家权威的注一并流传后世, 这一点朱熹已经有定论了。孟氏、贾林、王晢、何氏他们虽然说辞个个不同, 各有各的意见, 但对阅读研究的人都会有所补益。这也就是这些注能够汇集的原因。
        用兵, 是件凶险的事情, 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然而, 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不去平素练习, 却在突发战事的时候姑且试用, 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可以的。所以, (家庭里)生了男孩就在门左悬挂一张弓(以示尚武), (男孩)长大了就练习射箭, 冬闲之时就退而在家讲习武艺, 这是一般人都应当知晓的。《诗经》里说道:“有文德武功之臣尹吉甫, 其才可为万国之法。”孔子说:“有文治的事, 一定也会有军事上的准备。”又说:“我(方)只要打仗就一定要胜利”。这些都是圣人教导我们的。我平素就有纵横四方的志向, 每每博览群书, 但尤其嗜读《孙子》。《孙子》以谋划为上而以军事进攻为后, 修明政治, 确保各项法制的贯彻落实, 论起将领(来)就要谈仁、智、信、勇、严, 这些思想与孔子是相合的。至于出击防守、进攻包围的策, 抓住敌人的要害而乘虚而入的手段, 山林险阻地势的借助利用之方法, 预判敌情使用离间的谋, 书里没有不完全呈现的。其他人军事上的机谋韬, 谁能够超得过它呢?但是, 《孙子》的语言简约而又完备, 话说得浅近而意旨却很深远, 不容易窥测探寻。现在我看各家给《孙子》作的注, 有的着眼于在原文隐藏的地方让它显豁, 有的着眼于在粗的地方让人们看到它的精细, 有的援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它所说的道理, 有的依照言论而用具体的人来实证它, 这样, 《孙子》里面含义隐约的词语、深奥的意思就都彰显明白了。所以说, 《孙子》十三篇文章, 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 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 这句话有深厚的意旨�。�
        我接受军令到虔台督军, 交往武官和书生, 询问他们, 结果没有人知道这本书。所以把这本《孙子集注》交付印刷出版, 让它流传得更广泛。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胡宗宪传》《明史·郑三俊传》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新五代史·李严传》
        《宋史·杜范传》《杜五郎传》
        《宋史·苏辙传》袁枚《李孝子传》
        《宋史·朱寿昌传》袁宗道《论文》
        《旧唐书·张俭传》《宋史·潘慎修传》
        《后汉书·虞延传》《隋书·皇甫诞传》
        《旧唐书·公权传》严首升《云梦山人传》
        《宋史·宋庠传》《明史·任环传》
        《隋书·赵煚传》《后汉书·王常传》
        《宋史·牟子才传》《后汉书·吴祐传》
        《元史·耶律楚材传》《明史·黄尊素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