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荀子·非相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 贱而不肯事贵, 不肖而不肯事贤, 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 为下则好非其上, 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 偝则谩之, 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庇幸韵嘞匾�, 然而仁人不能推, 知士不能明, 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 以为上则必危, 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 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 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 分莫大于礼, 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 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 节族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 则于其粲然者矣, 后王是也。彼后王者, 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 譬之是犹舍已之君, 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 则数今日;欲知亿万, 则审一二;欲知上世, 则审周道;欲审周道, 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 以一知万, 以微知明, 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 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 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 犹可欺也, 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 非无贤人也, 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 非无善政也, 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非无善政也, 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②族:音zòu, 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B.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C.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D.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   )
        A. 禹, 部落联盟领袖, 奉舜命治水;桀, 夏代国君, 暴虐荒淫。
        B. 牝牡, 雌雄, 指阴阳。泛指与阴阳有关的, 如男性、女性等。
        C. 礼, 文中泛指古代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D. 五帝,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一般指黄帝、唐尧、虞舜、共工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   )
        A. 荀子的“三必穷”击中了许多人的弱点, 或者说“劣根性”, 例如见短识浅, 德行不厚, 辨别是非的能力与别人相差悬殊。
        B. 荀子认为, 人要是有“三不祥”和“三必穷”的坏品性, 后果很严重;做君主的必然危险, 做臣民的必然灭亡。
        C. 荀子认为, 人在某些方面表现是生来就有的本性, 禹桀相同;在另一些方面, 人与禽兽是相同的, 例如人与禽兽都有辨别的能力。
        D. 荀子认为, 要观察圣明的帝王的事迹就要在后世圣明的帝王那里去观察, 这与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 是一样的道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观千岁, 则数今日;欲知亿万, 则审一二。
        (2)其所见焉, 犹可欺也, 而况于千世之传也。
        14. 作者在最后一段举“五帝”“禹汤”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
        10. A
        11.D  “五帝,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一般指黄帝、唐尧、虞舜、共工等”理解错误,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2. C   “人与禽兽是相同的, 例如人与禽兽都有辨别的能力”理解错误。
        13. (1)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 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 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
        (2)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 尚且可以欺骗他们, 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   
        14. 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说明的是要法后王, 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参考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的, 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的, 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的, 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 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 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 背后又毁谤(他), 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 德行不厚, 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 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 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 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 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 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 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 冷了就想取暖, 累了就想休息, 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 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 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 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 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 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 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 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 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所以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 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 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 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 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 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 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 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 拿它打个比方, 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 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 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 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 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 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 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 它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是不一样的方法, 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那些普通人, 是愚笨而不会辩说, 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 尚且可以欺骗他们, 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除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 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 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 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 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 但不如周代的清楚, 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 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 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 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 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 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 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 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方孝儒《鼻对》《隋书·韦世康传》
        《北史·李绘传》《宋史·范纯礼传》
        《普书·裴頠传》《荀子·强国》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荀子《劝学》
        《荀子·法行》《陈豨者, 宛朐人也》
        《周书·长孙绍远传》《北齐书·独孤永业传》
        《汉书·张耳陈馀传》《宋史·孙抃传》
        《宋史·李重进传》《晋书·羊琇传》
        《明史·冯应京传》《晋书·范宁传》
        《宋史·彭汝砺传》《吕氏春秋·赞能》
        《后汉书·延笃传》《论语·克己复礼》《荀子·子道》
        《新唐书·李元轨传》《褐夫字说》
        戴良《爱菊说》《鲁芝字世英, 扶风郡人也》
        《荀子·子道》《荀子·非相》
        唐甄《楚人患眚》《君子之学》
        《荀子·修身》《新唐书·箫复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