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李光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新唐书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李光弼, 营州柳城人。严毅沉果, 有大略。安禄山反, 郛子仪荐其能, 诏摄御史大夫, 知节度事。肃宗即位, 诏以兵赴灵武,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 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 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 每侮狎承业, 光弼素不平。及是, 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 见光弼长揖, 不即付兵, 光弼怒, 收系之。会使者至, 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 已前系, 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 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 乃斩众以徇, 威震三军。乾元初, 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 降贼, 史思明乘胜西向。光弼敦阵徐行, 趋东京, 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 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 危逼难守, 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 公保潼关, 可以持久。”光弼曰:“两军相敌, 尺寸地必争。今委五百里而守关, 贼得地, 势益张。不如移军河阳, 北阻泽、潞, 胜则出, 败则守, 表里相应, 贼不得西, 此猿臂势也。”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 闬无留人, 督军取战守备。上元元年, 进围怀州, 思明来救, 光弼再逐北。思明屯兵河清, 声渡河绝饷路。光弼壁野水渡, 既夕还军, 留牙将雍希颢守, 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左右窃怪语无伦。是日, 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 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 不然, 无归!”日越至垒, 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为谁?”曰:“雍希颢。”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 不免死。”遂请降希颢, 与俱至。光弼厚待之, 表授右金吾大将军。高晖闻之, 亦降。或问:“公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败, 恨不得野战, 闻我野次, 彼固易之, 命将来袭必许以死。希颢无名, 不足以为功。日越惧死, 不降何待?高晖才出日越之右, 降者见遇, 贰者得不思奋乎?”宝应元年, 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 名藏太庙, 图形凌烟阁。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卷》,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B.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C.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D.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揖, 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敬礼, 比跪拜礼简慢, 多用于平辈间。
        B.上元, 指肃宗年号。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 所以后人常用年号来代指皇帝。
        C.右, 旧时以“左”“右”来区分尊卑高下, 通常是左贬右升。文中以右为尊。
        D.铁券, 是封建帝王用以褒奖功臣、重臣的凭证, 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众轻慢承业已令李光弼不满, 兵权交接的狂妄彻底激怒光弼, 招来杀身之祸。
        B.李光弼反对退守潼关, 认为兵家寸土必争, 主张移军河阳, 形成灵活作战之势。
        C.史思明曾打败许叔冀, 迫使其投降;后来他驰援怀州, 又迫使李光弼两度败北。
        D.李光弼平叛有功, 晋封临淮郡王, 名列太庙, 并在凌烟阁留下画像, 极富荣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贼新胜难与争锋, 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 危逼难守, 公计安出?(5分)
        (2)闻我野次, 彼固易之, 命将来袭必许以死。(3分)
        14.李日越为什么会投降?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10.(3分)C
        11.(3分)B(从文中可知, 肃宗至少有两个年号)
        12.(3分)C(对“再逐北”理解有误)
        13.(8分)
        (1)叛贼刚打胜仗很难和他们硬拼, 我想用计谋打败他们(或:使他们屈服)。但洛阳没有现成的粮食, 破败狭窄难以守御, 您认为应该怎样安排(或:您有没有好的计策)(5分)
        (2)听说我在野外驻扎, 他一定认为容易抓到, 派将领偷袭一定会用死来提要求。(3分)
        14.(3分)他受命捉拿太尉李光弼, 但李光弼并不在此;即便捉获守城人希灏, 也不能完成使命;回去必死无疑, 他惧怕死亡, 只能投降。

        参考译文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严肃坚毅沉着果断, 有出色的谋略。安禄山反叛, 郭子仪推荐他有才能, 下诏任命他代理御史大夫, 掌管节度事物。唐肃宗登基, 下诏命他率兵赶到灵武去, 李光弼率景城、河间的五千军队进入太原。在这以前, 节度使王承业军纪松弛混乱, 侍御史崔众在太原统兵, 常侮辱戏耍王承业, 李光弼一向不满。到这时, 皇帝下诏命崔众将军队交给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妄傲慢, 见了李光弼只长揖, 又不立刻交出军队, 李光弼发怒了, 将他拿下捆绑起来。适逢朝廷使者到了, 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犯了罪, 已经被绑起来了, 现在只是杀个崔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了诏书, 那就是杀御史中丞了。”使者把诏书藏着不敢拿出来, 于是将崔众斩首示众, 威名震动全军。乾元初年, 代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败, 投降了叛贼, 史思明乘胜西进。李光弼督阵慢慢撤退, 开往洛阳, 对留守韦陟说:“叛贼刚打了胜仗不能和他们硬拼, 我想用计谋打败他们。但洛阳没有现成的粮食, 破败狭窄难以守御, 您认为应该怎样安排?”韦陟说:“增加陕州的军队, 您退守潼关, 可以长期坚守。”李光弼说:“两边兵力相当, 寸土必争。现丢弃五百里地去守潼关, 叛军得到领土, 势力更大了。不如转移驻守河阳, 北边依托泽州、潞州, 战胜就出击, 战败就退守, 内外呼应, 叛军不能西进, 这是像猿臂样互相配合的态势。”于是命河南道让官吏躲避叛军, 城里不要留人, 督促军队搬运作战防御的物资。上元元年, 他进兵包围了怀州, 史思明来救援, 李光弼两次打败了他。史思明把军队驻扎在河清, 声称渡过黄河切断李光弼军的运粮路。李光弼在野水渡筑营垒到晚上把军队开了回去, 留下牙将雍希颢守营, 对他说:“叛军将领高晖、李日越, 都是能抵敌万人的人。叛贼一定派他们来抓我。你留在这里, 叛军来了不要出战, 他们如果投降, 你就和他们一起到我这里来。”众将私下对这没根据的话感到奇怪。这天, 史思明果然把李日越叫去说:“李光弼驻扎在野外, 你率五百名骑兵夜晩去抓住他, 抓不到不要回来!”李日越到唐军营垒边, 派人问道:“太尉在吗?”回答说:“走了。”又问:“营中军队有多少?”回答说:“一千人。”又问:“将领是谁?”回答说:“雍希颢。”李日越对他的部下说:“我接受的命令是怎么说的?现只是抓住雍希颢, 回去也不免被杀头。”于是请求投降。雍希颢和他一起去拜见, 李光弼对他非�:�, 上表授予他为右金吾超然客公众号大将军。高晖听说后, 也投降了。有人问:“你让这两位将领投降怎么这么容易呢?”李光弼说:“史思明两次战败, 只遗憾不能和我们在野外作战, 听说我驻扎在野外, 他一定认为容易抓到, 派将领来偷袭, 一定用死来提要求。雍希颢没有名气, 不值得作为功劳。李日越怕死, 不投降怎么办?高晖才干超过李日越, 李日越投降受到宠幸, 高晖动心, 能不想赶上他吗?”宝应元年, 李光弼晋封为临淮郡王, 赐给他铁券, 把名字藏进太庙, 在凌烟阁上给他画像。



        相关文言文练习
        《新唐书·萧颖士传》(二)《新唐书·萧颖士传》
        《新唐书·陆贽传》《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李贺小传》
        《新唐书·裴行俭传》(二)《新唐书·柳浑传》
        《新唐书·宋璟传》《新唐书·张志和传》
        《新唐书·杜甫传》《新唐书·李白传》《新唐书·路隋传》(二)
        《新唐书·杜悰传》《新唐书·高元裕传》
        《新唐书·戴胄传》《新唐书·杨玚传》
        《新唐书·萧嵩传》《新唐书·李靖传》(二)
        《新唐书·严郢传》《新唐书·袁高传》
        《新唐书·裴度传》(二)《新唐书·魏征传》(二)
        《新唐书·郭子仪传》《旧唐书·郭子仪传》对比《新唐书·张九龄传》(二)
        《新唐书·卢怀慎传》《新唐书·路岩传》
        《新唐书·苏瑰传》《新唐书·长孙无忌传》(二)
        《新唐书·徐敬业传》《新唐书·李嗣业传》
        《新唐书·李石传》《新唐书·丘和传》
        《新唐书·杜甫传》(二)《新唐书·房琯传》
        《新唐书·李敬业传》《新唐书·许孟容传》(二)
        《新唐书·王雄诞传》(二)《新唐书·白居易传》(二)
        《新唐书·房玄龄传》(二)《新唐书·狄仁杰传》(二)
        《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新唐书·魏知古传》(二)
        《新唐书·韩愈传》(二)《新唐书·杜黄裳传》
        《新唐书·刘仁轨传》(二)《新唐书·本纪第一·高祖》
        《新唐书·张仲方传》(二)《新唐书·柳仲郢传》
        《新唐书·裴行俭传》《新唐书·苏良嗣传》(二)
        《新唐书·白居易传》《新唐书·狄仁杰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