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程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2题。
           程颐, 字正叔。年十八, 上书阙下, 欲天子黜世俗之论, 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 大臣屡荐, 皆不起。哲宗初, 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 力学好古, 安贫守节, 言必忠信, 动遵礼法。年逾五十, 不求仕进, 真儒者之高蹈, 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 使士类有所矜式。”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 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既入见, 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习与智长, 化与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 亦必延名德之士, 使与之处, 以熏陶成性。况陛下春秋之富, 虽睿圣得于天资, 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 以备访问, 或有小失, 随事献规, 岁月积久, 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 色甚庄, 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 问:“有是乎?”曰:“然, 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 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 冬至, 百官表贺, 颐言:“节序变迁, 时思方切, 乞改贺为愁。”既除丧, 有司请开乐置宴, 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 尚当因事张乐, 今特设宴, 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 颐诣宰相问安否, 且曰:“上不御殿, 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 大臣可不知乎?”翌日, 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 其学本于诚, 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 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 一以圣人为师, 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 便脱然欲学圣人, 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 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 若布帛菽粟然, 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 故学者出其门最多, 渊源所渐, 皆为名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学好古, 安贫守节        节:气节
          B.亦必延名德之士            延:延续
          C.上不御殿, 太后不当独坐    御:驾临
          D.渊源所渐, 皆为名士        渐:熏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使与之处, 以薰陶成性    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
        C.尚当因事张乐            因击沛公于坐
        D.颐于书无所不读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表明程颐“言必忠信, 动遵礼法”的一组是
          ①年十八, 上书阙下, 欲天子黜世俗之论②颐每进讲, 色甚庄, 继以讽谏
          ③节序变迁, 时思方切, 乞改贺为慰④且人主有疾, 大臣可不知乎
          ⑤颐于书无所不读, 其学本于诚⑥平生诲人不倦, 故学者出其门最多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用心治学, 喜好历史, 安于贫穷, 固守气节, 年过五十, 而不乞求仕进, 受到司马光等人称道。
          B.程颐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 他建议皇上挑选名儒入侍君侧, 劝讲圣贤之道, 以培养君王的圣贤德性。
          C.程颐听说皇上在宫中盥洗避开蚂蚁, 就借机劝导皇帝应该把这种仁德之心推广于四海万民身上。
        D.程颐饱读经书, 虽然没有得到孔、孟真传, 但言淡举止都以圣人为榜样, 终于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13.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陛下春秋之富, 虽睿圣得下天资, 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4分)
          (2)动止语默, 一以圣人为师, 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3分)
          (3)其言之旨, 若布帛菽粟然, 知德者尤尊崇之。(3分)
         
         
        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9. B(延:邀请)
          10.B(连词, 表目的。A.其:他们的/他。 C.因:根据/趁机。D.于:对于/在)
          11. C(⑤表现其博览群书, ⑥表现其诲人不倦)
          12. D(“没有得到孔、孟的真传”错, 原文有“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
          四、(24分)
          13.(1)况且陛下正年富力强, (1分)虽然睿智圣哲得力于天资聪颖, (1分)但教化、修养的途径也不能缺少。(2分)
          (2)行动举止,言谈沉默,(1分)都以圣人为导师,(1分)不达到圣人的境界不停止追求。(1 分)
          (3)他的话的意义,(1分)就像布帛菽粟等穿的、吃的一样(重要), (1分)了解德性的人尤其尊敬、崇尚他。(1分)
          参考译文:
          程颐, 字正叔。十八岁的时候, 上书朝廷, 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 以王道作为本心。治平、元丰年间, 许多大臣多次推荐他为官, 都不肯就任。哲宗初年, 司马光、吕公著一齐上疏阐明他的行为和道义, 又说:“我们知道河南府处士程颐, 努力学习, 喜好历史, 安于贫穷, 固守气节, 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 行动一定遵守礼制法规。年龄过了五十, 不乞求仕进, 是真儒者的高风亮节, 圣世社会的隐逸之民。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 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模式、榜样。”哲宗诏令他担任西京洛阳国子监的教授, 他力辞不就职。
          不久, 诏令他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待入朝觐见之后, 又提升他为崇政殿说书。于是, 他上疏说:“温习与智长, 感化与心成。现在, 那些善于教化其子弟的人, 也必须延请著名德高望重的儒士们, 使他们与之相处, 以熏陶成性, 潜移默化。况且陛下正年富力强, 虽睿智圣哲得力于天资聪颖, 而教化、修养之道不可不到。大概一日之中, 接见贤哲士大夫的时候很多, 亲近寺人宫女的时候很少, 那么气质变化, 自然而成。希望皇上挑选著名儒士入侍君侧, 劝讲圣贤之道, 讲解罢留的标准, 随时与儒士探讨, 即使有些小的失误, 随事谈出看法, 日积月累, 坚持久远, 就一定能够修养成高尚的圣贤德性。”程颐每次进讲, 态度特别庄严, 其中夹有讽刺、劝谏。听说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 就问:“有这样的事吗?”皇上回答说“:是的。我的确害怕伤害了蚂蚁。”程颐说“:把这样的心思推广于四海万民身上, 是作为帝王的要道。”
          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 冬至那天, 百官上表称贺, 程颐说:“季节时序变迁, 皇上思念先帝殷切深厚, 希望改朝贺为安慰。”丧期结束以后, 有关衙署请求举行乐舞、置办酒宴, 程颐又说“:丧期满了应该用吉礼, 而且还当根据事情的性质和实际情况举行乐舞, 现今特设宴请, 是喜庆的事情。”都据此照办。哲宗皇帝曾经因为疮疹不愈而有好些天不到迩英殿上朝, 程颐到宰相那里问皇帝安否, 并说:“皇上不临朝上殿, 太后不应当独自坐朝称制。况且皇上有�。蟪寄训揽梢圆恢缆�?”第二天, 宰相以下的官员开始奏请政事, 询问皇上病况。
          程颐对书是无所不读, 他的学问是以诚为本, 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导, 扩展到《六经》各书。行动举止, 言谈缄默, 都以圣人为导师, 不达到圣人的境界不停止追求。张载称赞他们兄弟二人十四五岁的时候, 便超然脱俗想效法圣人, 故最终得到了孔子、孟子没有被后人传承的学问, 成为各个儒生倡导的楷�!K幕暗闹匾�, 就像布帛菽粟等穿的、吃的一样, 了解德性的人尤其尊敬、崇尚他。程颐平生从教始终诲人不倦, 所以当时的学者属他的门徒学生的人最多, 由于其学术渊源的影响, 都为当时学士名流。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廉希宪事略》《新唐书·光颜传》
        苏轼《叶嘉传》刘基《照玄上人诗集序》
        荀子《劝学》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后汉书·徐稚传》杨士奇《游东山记》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宋史·魏掞之传》《京兆尹王公传》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袁宏道《叙小修诗》
        方孝孺《里社祈晴文》《梁书·陶弘景传》
        《明史·毛羽健传》曾国藩《召悔》
        《北史·韩褒传》《新唐书·欧阳询传》
        《三国志·刘晔传》《隋书·裴政传》
        《新唐书·李鄘传》《后汉书·孔僖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