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章衡, 字子平, 浦城人。嘉祐二年, 进士第一。通判湖州, 改盐铁判官, 修起居注。物有挂空籍者, 奏请蠲之。又言:“三司经费, 取领而无多寡, 率不预知。急则敛于民, 仓猝趣迫, 故苦其难供。愿敕三三部判官, 即有所赋, 先期下之, 使公私皆济。”三司使忌其能, 出知汝州、颜州。 熙宁初, 还判太常寺。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怕》一为豫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出知郑州, 弛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复判太常, 知审官西院。使辽, 宴射连发破的, 辽以为文武兼备, 待之异于他使。归复命, 言辽境无备, 因此时可复山后八州。不听。 衡患学者不知古今, 纂历代帝系, 名曰《编年通栽载》, 神宗览而善之, 谓可冠冕诸史;且念其尝先多士, 进用独后, 面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 尝有员阙, 既拟注, 而三班院辄用之, 反讼吏部。宰相主其说, 衡连奏疏与之辨。或曰宰相之势, 恐不可深校, 衡不为止, 至诉于御前。神宗命内侍偕至中书, 宰相见之怒, 衡曰:“衡为朝廷法耳。”以状上请而视之, 相悟曰:“若尔, 吏部是矣。”乃罪三班。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 宝文藏御集之处, 未始除人, 今以之处卿。”衡拜谢。至郡, 会官立法禁民贩盐, 衡言:“民恃盐以生, 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 请如故便。” 元祐中, 历秀、襄、河阳、曹、苏州, 加集贤院学士, 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 卒, 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章衡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B. 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C. 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D. 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举时代, 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B. 修起居注, 文中指官名。起居注是古代由官员撰写的有关皇帝日常言行等内容的记录。 C. 辽, 文中指古国名,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D. 吏部, 古代六部之一, 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长官为吏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衡反对弊政, 体恤百姓。三司经费领取混乱, 并给百姓带来困扰, 他对此提出改正意见;他把大片牧地给百姓;他反对禁止百姓贩盐的做法。 B. 章衡出使立威, 忠于国家。他出使辽国, 宴射时表现优异, 被辽国人另眼相看, 回国后, 他根据辽国边境防备空虚情况提出收复国土的建议。 C. 章衡不惧权贵, 维护法律。他在吏部任职, 所拟定的官员被三班院否决, 他据理力争, 不惧宰相的权势, 坚持维护国家法律, 最终得到宰相的理解。 D. 章衡文才突出, 获得信任。他所编的《编年通载》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考虑他有才却未被重用而赐予他三品官服;他被皇帝信任, 到重要的官署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敕三部判官, 即有所赋, 先期下之, 使公私皆济。 (2)民恃盐以生, 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 请如故便。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希望下令三部判官, 如果有要交赋税的事, 提前下达给百姓, 使公私都得益。(2)百姓依靠盐生存, 即使犯法他们也不考虑。徒然让监狱的犯人每天增加, 请让他们像原来那样做为便。 【解析】 10. 原文标点: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 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 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 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 以始万世。”从之。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 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 因而断句能力高低, 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 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 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把能断开的先断开, 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 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 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 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 断句时, 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方法引导:一、读文段, 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 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 始可动手把句断。二、标名(代)词, 定主宾。在阅读中, 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 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 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三、看虚词, 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 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 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潭ń峁鼓鹕�。词性词义要精研, 语法结构帮助判。另外,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 即主语在前, 谓语、宾语在后, 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 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 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11. D项中“吏部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长官为吏部尚书。”表述错误。在历史上, 武官的任免一般由兵部掌管。 点睛: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注重平常的积累, 在高中阶段要注意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六、表示时间的词。 12. C项中“所拟定的官员被三班院否决”错, 应是他拟定人员, 三班院予以任用, 却反过来指责吏部。 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 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 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 (2)整个事件的概括; (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 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 对所述事件及其细节进行归纳, 对主人公的品质进行推断, 或对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 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 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 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 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 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 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13. 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 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在翻译是要注意下列字词:敕、先期、济;恃、虽、如等字词的含义。其中敕:帝王的诏书、命令;这里是下令的意思。先期:意思为在预定的某个日期以前;在事情发生或进行之前。济:补益, 这里解释为益处。恃:依赖, 仗着。虽:即使。如:依照顺从的意思。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 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 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 直译不通时, 用意译。如该题翻译两句, 第一句涉及三种句式, 第二句有词类活用。 参考译文: 章衡, 字子平, 浦域人。嘉秸二年, 考取进士第一名。任潮州通判, 改任盐铁制官, 任修起居注。财物有名而无实, 章衡上奏请求免除。又说:“三司的经费, 取领无论多少, 都不能预先知道。情况紧急就向百姓收敛, 仓促逼迫, 所以百姓苦于难以供应。希望下今三部判官, 如果有要交赋税的事.提前下达给百姓, 使公私都得益。” 三司使妒忌他的才能, 使他出朝担任汝用知州、颍州知州。 熙宁初年, 章衡回朝延任判太常寺。他建议说:“从唐朝开元年间修编礼书, 把《国恤》一章作为参与不好的事, 删除去掉。所以不幸遇到事情, 茫然没有根据。现在应该编《厚陵集礼》, 以便流传万代。”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出朝任郑州知州, 把四千二百顷牧地给百姓。又任判太常寺, 掌管审官西院。出使辽国, 宴射时连续击中目标, 辽国人认为章衡文武兼备, 对待他和别的使者不一样。回国上报, 说辽国边境没有防备, 趁这时可以收复山后八州。皇帝没有听从。 章衡担心读书人不知道古今的事, 编历代帝王世系, 名为《编年通载》, 神宗看了以后认为很好, 认为是史书中最好的;并且想到章衡曾经在考试时领先很多读书人, 提拔任用单单落在后面, 当面賜给章衡三品官服。担任判吏部流内铨, 曾有缺员。章衡拟定人员, 三班院就予以任用, 之后反过来指责吏部。宰相支持三班院的说法。章衡接连上奏疏和他们争辩。有人说宰相的势力, 恐怕不能深加计较, 章衡不因此停止, 以致控告到皇帝面前。神宗命令宦官带章衡到中书�。紫嗫吹秸潞夂苌�, 章衡说:“我是为了朝廷的法今罢了。”把状纸递上请宰相看, 宰相醒悟说:“如果是这样, 吏部是对的。”就判三班院有罪. 授任宝文阁待制、澧州知州。神宗说:“您是仁宗朝进士第一名, 宝文阁是收藏皇帝文集的地方, 未尝任用人, 现在让您担任这里的职务。”章衡下拜致谢。到了澶州, 恰好官府立法禁止百姓贩盐, 章衡说:“百姓依靠盐生存, 即使犯法他们也不考虑。徒然让监狱的犯人每天增加, 请让他们像原来那样做为便。” 元祐年间, 历任秀、襄、河阳、曹、苏州知州, 加官集贤院学士, 又凭着待制的身份担任扬、庐、宣、颍州知州, 去世, 享年七十五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