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吕颐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3 题。
        吕颐浩, 字元直, 其先乐陵人。以李清臣荐, 为邠州教授, 除宗子博士。 累官入为都转
        运使。 既得燕山, 郭药师众二万, 皆仰给县官, 诏以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奏:“ 开边极远, 其势难守, 虽穷力竭财, 无以善后。” 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 愿博议久长之策。徽宗怒, 命褫职贬官。高宗即位, 除知扬州。时苗傅、刘正彦为逆, 逼高宗避位。颐浩至江宁, 奉简宗明受改元诏令, 会监司议, 皆莫敢对。 吕抗曰:“ 主上春秋鼎盛, 二帝蒙尘沙漠, 日望拯救, 其肯遽逊位于幼冲乎? 灼知兵变无疑也。” 颐浩乃与张浚及诸将约, 会兵讨贼。颐浩曰:“今事不谐, 不过赤族, 为社稷死, 岂不快乎?”浚壮其言, 即舟中草。 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 颐浩奏:所统将士, 忠义所激, 可合不可离。 傅等恐惧, 乃请高宗复辟。颐浩等以勤王兵入城, 都人夹道耸观, 以手加额。二年, 颐浩乃大议出师, 而身自督军北向。高宗谕颐浩、秦桧曰:“ 颐浩治军旅, 桧理庶务, 如种蠡分职可也。” 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颐浩屡请兴师复中原, 谓: “太祖取天下, 兵不过十万, 今有兵十六七万矣。愿睿断早定, 决策北向。 “颐浩有胆略, 善鞍马弓剑, 当国步艰难之际, 人倚之为重。自江东再相, 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 以至公无我为先, 报复恩仇为戒, 颐浩不能用。 时军用不足, 颐浩创立江、 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 于是郡县多横赋, 大为东南患云。
        (选自《宋史·吕颐浩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B. 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C. 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D. 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博士, 古为官名, 职责为掌管图书、通晓史事, 以备顾问;汉武帝后, 专掌经学传授。西晋至宋代设置的专精一艺的职官。 现多指最高一级的学位。
        B. 改元, 指帝王在位时改变年号或同一王朝后续继位的新皇帝启用一个新年号。这里是指“ 苗刘为逆” 时, 新继位皇帝宋简宗颁布了“明受” 新年号。
        C.“檄”, 原是文书载体名称, 指比较长的竹木简, 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 后把这种重要的文书称为檄, 多指官府用于征召、晓谕、声讨、揭发的文书。
        D.种蠡, 是越王勾践重要大臣文种、范蠡的并称。 并称在古代很常见, 如, 王孟是指王昌龄和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人代表;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吕颐浩熟悉边防, 敢于为边事直言。他上奏说遥远的地方打下了也难据守, 又陈奏燕山、河北五件危急之事, 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 因此被处分。
        B. 吕颐浩奋不顾身, 勇于为国讨贼。苗刘兵变, 他没有对此坐视不管, 而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与张�:狭ζ蕉伺崖�, 使京都百姓都感到欢欣庆幸。
        C. 吕颐浩力主北伐, 希望收复中原。他引用史例, 多次向高宗进言, 主张在宋军实力有所恢复的时候, 要当机立断, 早下决心, 北伐中原, 实现中兴。
        D.吕颐浩颇有胆略, 力挽国家颓势。 他为南宋的生存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他创立月桩钱制度, 有效解决了江、 浙、湖南各路大军面临的军用不足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 颐浩奏: 所统将士, 忠义所激, 可合不可离。( 5 分)
         
        ( 2) 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 以至公无我为先, 报复恩仇为戒, 颐浩不能用。( 5 分)
         
         
        答案:
        10、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 B 级。
        11、 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 B 级。
        D 项“王孟:指王昌龄和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错, 王孟指王维、孟浩然。
        12、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D 项“ 他创立月桩钱制度解决了军用不足问题”, 此语有错。 原文只是提到, 颐浩创立江、 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制度, 于是州县大多额外征收赋税, 成为东南地区的大害。原文未提及解决了军用不足的问题。
        13、
        ( 1) 苗傅的同党假托圣旨请颐浩独自骑马入朝, 颐浩上奏说, (我)所统率的将士, 都是被忠义激励(来的), 可以聚合不可分离。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为 B 级。
        ( 1)关键点, 各 1 分:“托”, 假托;“党”, 同党;“忠义所激”, 被动句, 译为: 被忠义激励;大意 2 分(“ 统”, 统率;“ 离”, 分离)。
        ( 2) 胡安国用书信(写信)劝他效法韩忠献, 把大公无私当做根本, 把报恩复仇当做警戒, 颐浩没有采用。
        ( 2)关键点, 各 1 分:“书”, 书信;“先”, 先务, 首要, 根本;“用”, 采用;大意 2 分(第
        一个“以”, 用;“报复恩仇”, 报恩复仇)。
        【参考译文】
        吕颐浩, 字元直, 他的祖先是乐陵人。因为李清臣的推荐, 他担任邠州教授, 授任宗子
        博士。多次升官入朝任都转运使。
        攻取燕山之后, 郭药师的二万部队, 都依靠政府供养, 诏令任命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
        颐浩上言说:“开拓极远的边疆, 其势难守, 即使穷竭财力, 也无法善后。”又上奏陈述燕山、河北危急之事五件, 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徽宗大怒, 下令夺去他的职务。
        高宗即帝位, 授任他为扬州知州。当时苗傅、刘正彦作乱, 逼高宗让位。颐浩到江宁,
        接到了简宗(注:“苗刘兵变”, 隆祐太后为稳定局势, 传旨让时年 2 岁的赵旉即位, 是为简宗, 改年号为明受, 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张�!⒙酪煤莆胖笳偌鞯亟烨谕跗铰�, 重新扶持高宗赵构登基。赵旉退位, 隆祐太后还政, 赵旉从即位到退位共计 26 日)改年号为明受的诏令, 正遇朝廷讨论, 大家都不敢开口。吕抗说:“皇上正当壮年, 二帝流亡在沙漠, 蒙受风尘, 日夜期望被拯救, (皇上)哪里会急着让位给幼儿呢?可知兵变无疑。”颐浩于是与张浚及诸将相约, 合兵讨贼。吕颐浩说:“现在事情(如果)不成功, 不过被灭族而已, 为国家而死, 难道不痛快吗?”张浚认为他的话很豪壮, 就在船中草制檄命。苗傅的同党假托圣旨请颐浩独自骑马入朝, 颐浩上奏说, (我)所统率的将士, 都是被忠义激励来的, 可以聚合不可分离。苗傅等人惊恐, 于是请高宗复位。颐浩带领勤王护驾部队入城, 人民夹道围观, 欢欣庆幸。
        二年, 颐浩于是大力主张出师, 并由自己亲自督率军队攻向北方。高宗对颐浩、秦桧说:
        “颐浩主管军事, 秦桧治理政事, 就像文种、范蠡那样分职。”二人共同执政, 秦桧知道颐浩不被舆论所赞许, 就广泛引荐知名人士帮助自己, 打算倾轧吕颐浩而独掌朝政大权。高宗于是下诏禁戒结党, 授任颐浩都督江、淮、�!⒄阒罹�。
        颐浩多次请求兴兵恢复中原, 说:“太祖取天下, 军队不过十万, 现在有军队十六七万。
        希望圣断早定, 决策北伐。”颐浩有胆略, 善于骑马射箭, 在国家艰难之际, 人们十分倚重他。自从江南再度任相, 胡安国用书信(写信)劝他效法韩忠献, 把大公无私当做根本, 把报恩复仇当做警戒, 颐浩没有采用。 当时军用不足, 颐浩创立了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制度, 于是州县大多额外征收赋税, 成为东南地区的大害。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后汉书·马援传》《马价十倍》
        苏轼《答秦太虚书》《宋史·张邦昌传》
        宋濂《环翠亭记》《明史·郭应聘传》
        莫与俦《先王父马赞》《旧唐书·薛仁贵传》
        《晋书·王羲之传》《三国志·崔林传》
        《新唐书·魏知古传》《金史·杨云翼传》
        《明史·郑辰传》《明史·罗通传》
        吴奎《将士郎扬州司法参军时府君墓志铭》《宋史·姚希得传》
        《贞观政要·贪鄙》《慎人》
        《梁书·刘勰传》《一壶先生传》
        《宋史·郑侠传》《先君序略》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游三游洞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