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古文, 然后回答问题。
非非堂记 [宋]欧阳修
权衡之平物, 动则轻重差, 其于静也, 锱铢不失。水之鉴物也, 动则不能有睹, 其于静也, 毫发可辨。在乎人, 耳司听, 目司视, 动则乱于聪明, 其于静也, 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味�, 则其心静, 心静则智识明, 是是非非, 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乎谄, 非非近乎讪, 不幸而过, 宁讪无谄。是者, 君子之常, 是之何加?一以观之, 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予居洛之明年, 既新厅事, 有文记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 户北向, 植丛竹, 辟户于其南, 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 架书数百卷, 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 闭目澄心, 览今照古, 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1.作者将自己的厅堂命名为“非非堂”, 是因其“静”能“澄心”。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心静”一说的?
2.作者认为“是是”比不上“非非之为正也”, 为什么?
答案: 1. 类比引出下文。用秤称量物体, 动则产生差异, 用水映照物体, 动则看不清晰, 它们都讲究一个“静”字。由此作者类比引出人生在世也必须做到心静, 心静则智慧见识就清晰明白, 能正确地褒贬是非。
2. 因为作者认为, 肯定正确的常近于谄媚, 否定错误的常近于诽谤, 不幸受到指责时, 宁可被指为诽谤也不要被指为谄媚。再加上, 言行正确本是君子的常态, 肯定他的正确也并无增益。所以从总体上看, 肯定正确不如否定错误更为可取。
附【《非非堂记》译文】:
用秤来平量物体, 晃动时就会产生轻重的差异, 如果在稳定的时候, 一点儿也没有差错。用水来映照物体, 晃动时就不能看到(影象), 如果在平静的时候, 一丝一毫都可以辨认。在人来说, 耳朵是主管听的, 眼睛是主管看的, 动荡就会乱了听与看的(尺度), 如果在安静的时候, (人对于)听到的看到的必定是真实的。处世立身的人(如果)不被身外事物的眩目耀眼而迷乱, 那他的内心就必定安静, 内心安静智慧见识就清晰明白, 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无论用在哪里没有不成功的。肯定正确的常常近于谄媚, 否定错误的常常近于诽谤, 不幸受到指责, 宁可被指为诽谤也不要被指为谄媚。言行正确, 是君子的常态, 肯定他又有什么增益?从总体上看, 肯定正确不如否定错误更为可取。
我居住洛阳的第二年, 重修使院大堂之事已经完毕, 我写了一篇文字刻石于壁下。在大堂的西边建造了偏房, 门向北开着, 院子里种植了几丛竹子, 在房屋的南面开辟了窗户, 接收日月的光辉。在屋子里摆设上一条几案, 一张卧椅, 书架上摆了几百卷书, 我早晚就居住在里面。因为这里清静, 我可以闭目养神, 让思绪清澈明晰, 看今日之事, 想古人所为, 思想就没有不可以到达的地方。所以, 我把我的这个厅堂就用“非非”做为名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