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贞观政要·君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贞观政要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贞观初,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 必须先正其身, 未有身正而影曲, 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 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 玩悦声色, 所欲既多, 所损亦大, 既妨政事, 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 万姓为之解体, 怨既作, 离叛亦兴。朕每思此, 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 皆亦近取诸身, 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 问其治国之要, 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 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 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 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 兼听也;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 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 明四目, 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 故共、鲧之徒, 不能塞也;靖言庸回, 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 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 及天下溃叛, 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 而侯景举兵向阙, 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 而诸贼攻城剽邑, 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 则贵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 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 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 群雄竞起, 攻破乃降, 战胜乃克。由此言之, 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 必承衰乱, 覆破昏狡, 百姓乐推, 四海归命, 天授人与, 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 志趣骄逸, 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 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 国之衰弊, 恒由此起。以斯而言, 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 备尝艰苦, 出万死而遇一生, 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 虑生骄逸之端, 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 守成之难者, 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B.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C.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D.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文中“梁武帝”“隋炀帝”则分别是萧衍、杨广的尊号。
        B.陛下,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后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 对帝王的敬称。
        C.唐虞, 是唐尧、虞舜的并称。尧帝, 因年轻时曾被封为唐侯, 所以称为唐尧;舜帝, 国号叫有虞, 所以称为虞舜。
        D.仆射, 古代官职名。始于秦, 汉代后职权渐重, 属尚书省。至唐时, 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南宋后废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 而是声色滋味, 如吃喝、音乐, 女色, 一旦沉迷其中, 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 伤害越大。
        B.唐太宗认为如果要想安定天下, 必须先端正自身, 戒骄奢淫逸, 谏议大夫魏徵与詹何都认为太宗所说的, 符合古人的道理。
        C.魏徵认为君主应该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建议, 不偏听偏信。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都因偏信而被蒙蔽, 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D.魏徵认为新帝王的兴起, 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 百姓乐于推翻旧朝, 四海之内都会先后归顺, 是天授人与, 并不是很艰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人君兼听纳下, 则贵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2)魏徵与我安天下, 虑生骄逸之端, 必践危亡之地。
        14.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文中唐太宗君臣讨论了哪些为君之道,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
        11.A.梁武帝、隋炀帝是谥号。
        12.B.“昔楚聘詹何”, 詹何是楚庄王时的人。
        13.(1)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 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 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兼”“壅蔽”“通”各1分, 句意1分)
        (2)魏徵与我安定天下, 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 定陷入危亡的境地。(“虑”“端”“践”各1分, 句意1分)
        14.①正身修身;②兼听纳下;③戒骄逸享乐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 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 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 肚子填饱了, 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 必须先端正自身, 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 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 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 沉溺于音乐女色, 欲望越多, 损害也就越大, 既妨碍政事, 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 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 怨言四起, 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 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 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 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 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 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 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 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二年, 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 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 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 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 广开四方门路, 招纳贤才;广开视听, 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 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 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 隔绝贤臣, 疏远百姓, 偏信赵高, 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 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 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 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 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 他还是不知道。因此, 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 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 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贞观十年时, 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 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 各地豪杰竞起, 你攻破他他才投降, 你战胜他他才屈服, 这样看来, 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 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 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 百姓就乐于拥戴, 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 这正是天授人与, 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 骄傲放纵, 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 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 国家的衰败, 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 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 历尽了艰难困苦, 多次死里逃生, 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定天下, 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 定陷入危亡的境地, 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 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相关文言文练习
        《太宗纳谏》《治国犹栽树》
        《贞观政要·贪鄙》《贞观政要·论赦令》
        《贞观政要·安边》《贞观初, 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
        《贞观政要·李靖传》《贞观二年, 太宗谓侍臣曰》
        《贞观政要·论俭约》《贞观政要·任贤·魏征传》
        《贞观政要·李绩传》《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
        《国家思欲进忠良》《论慎终》
        张养浩《驿卒佟锁住传》《明史·魏大中传》
        归有光《玄朗先生墓碣》《明史·陈寿传》
        戴名世《与刘言洁书》唐甄《大命》
        《待漏院记》《隋书·高劢传》
        《宋史·赵上交传》张岱《梅花书屋》
        《明史·吴祯传》《长清僧》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明史·毛吉传》
        《晋书·王衍传》顾炎武《廉耻》
        《三国志·杜袭传》侯方域《悯獐》
        《宋史·陈尧佐传》《后汉书·张鲁传》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新五代史·李崧传》
        《后汉书·孙程传》《明史·金濂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