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余应桂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余应桂, 字二矶, 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 征授御史。劾户部尚书毕自严朋比, 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 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 责应桂。未几, 贼陷登州, 元化被执, 应桂再疏劾延儒。帝怒, 贬三秩视事, 应桂引疾归。
        译文:余应桂, 字二矶, 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 征召授官御史。弹劾户部尚书毕自严结党营私, 首辅周延儒收纳孙元化的人参、貂皮, 接受杨鹤大量的贿赂。皇上正眷顾延儒, 就斥责了应桂。没有多久, 贼寇攻陷登州, 元化被抓�。鹪俅紊鲜璧姥尤�。皇上发怒, 贬三级官阶办事, 应桂称病回家。
        七年还朝, 出按湖广, 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梦尹诈, 而益信应桂。十年, 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 代梦尹。
        译文:七年回到朝廷, 出朝巡按湖广, 驻守承天。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士, 修缮城墙置备器械, 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金一万五千资助卢象升的军需给养, 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 都以实情上达。皇上由此知道巡抚王梦尹狡诈, 而更加相信应桂。十年, 就地提升应桂为右佥都御史, 代替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 总理熊文灿主抚。明年, 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 贼众十余万萃麻城、黄安。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 未至, 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 贼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 应桂请协击, 不从。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 贼逸于应桂所分地, 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 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 白己无罪, 而诋文灿, 帝不纳。逮至, 下狱。
        译文:江北贼寇的势力日益兴盛, 总理熊文灿主张招抚。次年, 收降贼寇首领刘国能、张献忠, 贼寇部众十多万聚集麻城、黄安。应桂晓谕招降马光玉、贺一龙, 没有来到, 就派遣将领在黄福店攻击顺天王等人, 贼寇于是逃向黄安。适逢文灿到麻城, 应桂请求他协助攻打贼寇, 没有听从。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 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走, 文灿就弹劾他没有按期到达, 贻误了军机。兵部尚书杨嗣昌因为应桂曾弹劾他的父亲杨鹤, 上奏请下令逮捕他。应桂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 辩白自己无罪, 而指责文灿, 皇上不接受。逮捕到京城, 关入监狱。
        初, 应桂贻书文灿, 言献忠必反, 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 献忠腾牒郧阳巡抚戴东旻, 东旻闻之文灿, 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 帝亦不纳。应桂竟遣戍。无何, 献忠果反, 廷臣交章荐应桂。
        译文:起初, 应桂写信给文灿, 说献忠必反, 可在他没有发难时对付他。他的信被献忠巡逻的士兵得到, 献忠发文给郧阳巡抚戴东旻, 东旻告诉文灿, 文灿再次弹劾应桂。应桂再次上疏辨白, 皇上亦不听取。应桂最终被发配戍边。没有多久, 献忠果然反叛, 朝廷官员纷纷上奏荐举应桂。 
        十六年, 潼关陷, 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 必恋子女玉帛, 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 贼得之, 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 毖莨衫跏�。督师孙传庭战殁, 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军千人护行, 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将至山西, 则伪官充斥, 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遛, 夺职。未几, 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 死于难。
        译文:十六年, 潼关陷落, 皇上召见询问大臣。陈演说:“贼寇进入关中, 必然贪恋女人和玉帛, 就像老虎落入陷阱。”应桂斥责他说:“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 必定长驱横行, 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陈演双腿发抖面孔变色。督师孙传庭战死, 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去代替他。皇上只派京城驻军一千人护行, 给饷只够作为军前赏赐功劳所用罢了。应桂将至山西, 贼寇非法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 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皇上责备他停留观望, 夺去职务。没有多久, 京师陷落。应桂住在家中不出来。过了很久, 死于祸乱。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
        [注]赎锾:shú huán赎罪的银钱。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B.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C.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D.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
        答案: B 根据句意判断。翻译: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士, 修缮城墙置备器械, 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金一万五千资助卢象升的军需给养, 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 都以实情上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 “秩”字从禾, 从失;“禾”指五谷、俸禄, “失”意为“动态排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 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句中“贬三秩”是指“连降三级官阶”。
        B.“劾”指“揭发罪状”, “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 地位略次于总督, 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 B “劾死”指判决死罪。(劾:①<动>揭发罪行。《谭嗣同》:“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 昭雪之以市恩。”②<名>揭发罪行的文状。《后汉书·范滂传》:“知意不行, 因投劾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应桂清廉耿介, 正直敢言。弹劾首辅周延儒收受贿赂, 却受到崇祯帝斥责。后来再次上疏弹劾, 被连降三级, 只好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归故里。
        B.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 贼寇逃到应桂分工负责的防地。后来文灿就弹劾应桂没有按期到达, 贻误了军机。
        C.余应桂运筹帷幄, 料事如神。他遣将击败顺天王于黄福店, 又预料张献忠日后必反, 认为可在张献忠没有发难时采取措施来对付。
        D.余应桂临危受命, 但无力回天。孙传庭战死后, 受命督师, 皇帝却只派一千人护行, 给饷只够军前赏功所用。将至山西, 贼寇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 他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
        答案: B “逸于”, 从……逃逸、逃散, 是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应桂乃陈抚剿始末, 白己无罪, 而诋文灿, 帝不纳。
        答案:①应桂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 辩白自己无罪, 而指责文灿, 皇上不接受。(“陈”“白”“诋”各1分, 句意2分。)
        ② “壮士健马咸出关西, 贼得之, 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 �
        答案:②“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 必定长驱横行, 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安”“谩”“面”各1分, 句意2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刘基传》《明史·鲁穆传》
        《明史·赵彦传》《明史·后妃列传》
        《吴与弼, 字子传》《明史·张溥传》
        《熊鼎传》《况钟传》
        《明史·费宏传》《明史·郑赐传》
        《明史·熊廷弼传》《明史·刘基传》(二)
        《明史·杨瑄传》《明史·黄道周传》
        《明史·唐顺之传》《明史·王恕传》
        《明史·唐顺之传》(二)《明史·秦良玉传》
        《明史·卓敬传》《明史·王宪传》
        《明史·归有光传》《明史·申时行传》
        《明史·姚夔传》《明史·马森传》
        《新唐书·孔颖达传》《出三藏记集·法显法师传》
        《三国志·全琮传》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
        《谨饬》李东阳《医戒》
        《史记·苏秦列传》《甘罗列传》
        《清史稿·陶元淳》《送李愿归盘谷序》
        《晋书·周访传》《三国志·高柔传》
        《明史·王宪传》《宋史·苏轼列传》
        苏轼《日喻》《三国志·魏书·陈矫传》
        苏辙《藏书室记》《荆溪集》序
        《君子之自行也》《稗史集传·陈谦》
        《旧唐书·颜杲卿传》《寡人之于国也》
        《史记·管晏列传》(二)《明史·归有光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