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李琰之, 字景珍, 小字默蠡, 北魏陇西狄道人, 司空韶之族弟。早有盛名, 时人号曰神童。从父司空冲雅异之, 每曰:“兴吾宗者, 其此儿乎?”恒资给所须, 爱同己子。弱冠举秀才, 不行。曾游河内北山, 便欲有隐遁意。会彭城王勰辟为行台参军, 苦相敦引。寻为侍中李彪启兼著作郎, 修撰国史。稍迁国子博士, 领尚书仪曹郎中, 转中书侍郎、司农少卿、黄门郎, 修国史。迁国子祭酒, 转秘书监、兼七兵尚书。迁太常卿。孝庄初, 太尉元天穆北讨葛荣, 以琰之兼御史中尉, 为北道军司。还, 除征东将军, 仍兼太�!3鑫澜⒕V荽淌�。顷之, 兼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寻加散骑常侍。琰之虽以儒素自业, 而每语人言吾家世将种, 自云犹有关西风气。及至州后, 大好射猎, 以示威武。尔朱兆入洛, 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城内人斩修延, 还推琰之厘州任。出帝初, 征兼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永熙二年薨。赠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 谥曰文简。琰之少机警, 善谈, 经史百家无所不览, 朝廷疑事多所访质。每云:“崔博而不精, 刘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 学兼二子。”谓崔光、刘芳也。论者许其博, 未许其精。当时物议, 咸共宗之。又自夸文章, 从姨兄常景笑而不许。每休闲之际, 恒闭门读书, 不交人事。尝谓人曰:“吾所以好读书, 不求身后之名, 但异见异闻, 心之所愿, 是以孜孜搜讨, 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此乃天性, 非为力强。”前后再居史职, 无所编辑。安丰王延明, 博闻多识, 每有疑滞, 恒就琰之辨析, 自以为不及也。 (《魏书·李琰之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B.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C.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D.南阳太守赵修延以琰之庄帝外戚/诬琰之/规奔萧衍/袭州城/遂被囚/执修延/仍自行州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 作为亲属称谓, 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其中年长于父者为从伯, 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以示成年, 但体犹未壮, 故称“弱”。 C.秀才, 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指前者, 意被地方举荐。 D.谥或谥号, 是古代皇帝、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平事迹, 给予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琰之早年淡泊, 无意功名。曾游河内北山, 有归隐之意;出来做官, 也是受人举荐。 B.李琰之虽为文人, 却尚武德。常说他家世是将帅之种;为官后很喜欢射猎, 以示威武。 C.李琰之喜欢读书, 不求虚名。他说搜寻奇闻异见, 是其本性所为, 所以从不觉得劳累。 D.李琰之勤奋好学, 知识渊博。王延明以博学闻名, 却虚心向他请教, 自认为比不上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空冲雅异之, 每曰:“兴吾宗者, 其此儿乎?” (2)论者许其博, 未许其精。当时物议, 咸共宗之。 14.李琰之的不足是什么?请略举两例说明。(3分) 答案: 10.B 11.D(解析:谥号有褒也有贬) 12.C(解析:由原文“岂为声名劳七尺也”可知“故从不觉得累”错。) 13.(1)司空李冲(对他)很是惊异, 经常对人说:“(将来)振兴我李氏宗族的, 大概是这个孩子吧?”(给分点:雅、异、其, 句意通顺1分) (2)评论的人赞同他的学识渊博, 不赞同他的学识精湛。当时舆论, 都同意这种看法。(给分点:许、物议、宗, 句意通顺1分) 14.喜欢自夸。夸自己是将种, 夸自己精而且博, 夸自己文章写得好。 【附】文言译文: 李琰之, 字景珍, 小字默蠡, 北魏陇西狄道人, 司空李韶的同族弟弟。少小时即有盛名, 当时人称他为神童。族父司空李冲(对他)很是惊异, 经常对人说:“(将来)振兴我李氏宗族的, 大概是这个孩子吧?”李冲经常提供琰之所必须的东西, 爱怜(他)同于自己的孩子。 少年时, 李琰之被推荐为秀才, 不愿前往。曾经游历河内北山, 便产生了隐居的念头。恰逢彭城王勰征他为行台参军, 苦相邀请。不久又被李彪推荐兼任著作郎, 编修国史。逐渐升迁为国子博士, 领任尚书仪曹郎中, 转任中书侍郎, 司农少卿、黄门郎, 修编国史。又升任国子祭酒, 转任秘书监, 兼七兵尚书。升任太常卿。孝庄帝初年, 太尉元天穆北伐葛荣, 任命李琰之兼御史中尉, 任北道军司。师还, 升任征东将军, 仍兼太常职。 李琰之出任卫将军、荆州刺史。不久, 兼任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很快又加授散骑常侍。李琰之虽以读书耕种作为自己谋生之业, 但他每次与人谈到家世, 总是说我家本是将种, 自己还说自己身上还带有关西风气。等他到州上任之后, 非常喜好射猎, 用来显示威武。尔朱兆进入洛阳, 南阳太守赵修延以李琰之是庄帝外戚, 诬告李琰之打算逃奔萧衍, 袭击州城, 于是李琰之被抓了起来, 赵修延便自己代理州中事务。城内人斩了赵修延, 还是推举李琰之到州上任。出帝初年, 朝廷征拜他兼任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李琰之于永熙二年(533)逝世。朝廷赠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 谥称文简。 李琰之少年机警, 擅长言谈, 经史百家书籍无所不看, 朝廷遇到疑难事情经常征询他的意见。李琰之经常说:“崔广博而不精湛, 刘精湛而不广博, 我既精湛且广博, 学识包括二人之长。”崔、刘指的是崔光、刘芳二人。评论的人赞同他的学识渊博, 不赞同他的学识精湛。当时舆论, 都同意这种看法。李琰之又夸耀自己的文章, 堂姨兄常景只是微笑, 并不附和。每当官休之日, 总是闭门读书, 不交来接往。曾经对人说:“我喜欢读书的原因, 不是求取身后之名, 只是奇闻异见, 是我心之所好, 所以我孜孜不倦、搜寻探讨, 欲罢而不能。哪里是为了自家声誉而劳碌七尺之躯呀?这是天性, 并不是强己为之。”李琰之前后两次任史官, 无所编撰。安丰王延明, 博闻多识, 但是每有疑难问题, 总是找李琰之为其辨析, 自认才识不如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