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王文诰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宋通直郎苏过叔党, 东坡先生之季子也。母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 先生知杭州, 叔党年十有九, 以诗赋解两浙路①, 礼部试, 下。元祐七年, 先生为兵部尚书, 任右承务郎。明年, 先生出帅定武, 即谪知英州, 继贬惠州安置, 三年, 迁儋耳安置。既四年, 渐徙廉州、永州居住。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 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或曰先生南居而乐焉, 非也。先生忧国爱君之心日加, 循省而郁结, 则何敢乐?惟是叔党, 于先生饮食服用, 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 一身百为, 而不知其难。翁板则儿筑之, 翁樵则儿薪之, 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 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其初至海上也, 为文一篇曰《志隐》, 效于先生前, 先生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当是时, 叔党之风, 使蛮蜑夷獠若可以语礼义。其传而北也, 霈然起天下父子之性。 先生还, 至永州, 稍还仕版②, 居阳羡, 不幸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郏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 遂家于颍昌。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赏者数亩, 则名之曰小斜川, 自号斜川居士, 以视终焉之志。曰:“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 则生也何事为?”泯泯浮沉里巷, 或时一至京师, 自得于醉醒而徜徉一世之外。后暴疾卒于镇阳行道中, 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甚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幸而有子曰瞻, 可以肆其志, 而无邦家以容, 瞻则赴魏军以死耳。若嵇康之志气尤异, 而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 而子绍身血亦何益于邦家?古之父子有如此忠孝两全而可恨者, 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叔父每称其孝以训宗族, 且言:“吾兄远居海上, 无他, 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有《斜川集》二十卷, 其《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行于世。而书画之胜, 亦克效似先生。人称之曰“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有删改) 苏过字叔党, 轼季子也, 与迨同母生。性至孝, 母卒未免丧, 从轼迁岭海, 以远去母殡为恨, 手书经藏申罔极之痛, 轼记其事。及赴儋耳, 市无肉或至累日, 轼惟食芋饮水, 杜门送日。过无以为养, 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 轼甘之而喜为赋诗, 其能养老类如此。又尝叹过夫妇孝, 亦见于诗也。后知郾城令, 以法令罢。起为中山倅, 从其帅陈公游天宁寺, 题名寺壁, 作《登城口号》诗。时宣和五年九月七日也。迈、迨为诗, 文字皆有家法。过于画亦续一灯。及卒, 晁说之志其墓。过有传, 此乃补史所不备云。 ——摘自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注:①两浙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②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薄册, 亦借指仕途、官场。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效于先生前 效:模仿 B.可以肆其志 肆:发扬 C.叔父每称其孝以训宗族 训:教诲 D.手书经藏申罔极之痛 申:表达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B.循省而郁结, 则何敢乐 何以汝为见 C.以视终焉之志 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 D.与迨同母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 其中全都能够直接表现苏过至孝的一组是( ) ①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 ②翁樵则儿薪之 ③遂家于颍昌 ④而书画之胜, 亦克效似先生 ⑤以远去母殡为恨 ⑥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B.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C.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D.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过的人生与其父苏轼的经历密切相关, 元祐五年苏过参加礼部试, 未能考�。v七年, 苏轼官拜兵部尚书的时候, 苏过任右承务郎。后来苏轼被贬偏远之地, 苏过也跟随而去。 B.苏过追随父亲到了海岛, 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料父亲, 而且给了父亲极大的心灵慰藉, 甚至影响了海岛上的民风。 C.晁说之在文中提及了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 嵇康及其子嵇绍, 借此来与苏氏类比, 表达了对苏氏父子的经历的遗憾。 D.通过苏过与其父在海南的经历, 我们能体会到苏氏父子的心境, 难怪苏轼在海南写下了“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名句。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 (2)轼甘之而喜为赋诗, 其能养老类如此。 13.眉山试院有对联一副:“千载诗书城, 坐修竹林中, 尽饶佳士;四贤桑梓地, 问斜川集后, 谁嗣高文?”其中“四贤”, 即指“三苏”和苏过。请结合选文分析苏过之“贤”。 答案: 7.A 8.B 9.A 10.C 11.D 12.(1)上天为什么不在盛世延长苏过的寿命来广大先生的精神呢? (2)苏轼很喜欢吃并高兴地为此写了一首诗, 他能很好的赡养老人大都像这样。 13.(1)品行高洁, 志向高尚;(2)在文章、绘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效于先生前, 意思是“呈到先生面前”。效:呈献, 献出。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B.疑问代词, 怎么;疑问代词, 什么。 C.兼词, 相当于“于此”。 D.连词, 和。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及判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注意是“直接表现苏过至孝”。①②均能表现。 ③遂家于颍昌, 这是苏过在营办完父亲的丧事之后, 定居在那里, 不是直接表现其至孝; ④而书画之胜, 亦克效似先生, 这是在说苏过的书画仿效苏轼, 与至孝无关。 排除有这两个句子的选项。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可叹�。罡鹆恋背醪荒芄皇┱顾谋Ц�, 而在南阳耕田种地, 最后死在崎岖的巴蜀之地。 “悲夫”是放在最前面的感叹句, 起到突出情感的作用, 应当单独断开, 排除BD; “而”字一般用于句首, 应在其前面断开, 排除A。另:“其所志”作“申”的宾语, “志”后断开;“卒亦崎岖巴蜀也”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为“亦(于)崎岖巴蜀卒也”, “卒”前断开。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苏轼在海南写下了‘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 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并非在海南写的。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曷, 何, 为什么;寿, 使……长寿;光, 发扬光大。 (2)题得分点有:甘, 意动用法“认为(感觉)……甘甜”, 喜欢吃;养老, 赡养老人;“类”, 大多;“如”, 像。 参考译文: 宋朝通直郎苏过字叔党, 是东坡先生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 先生任职杭州, 叔党当时十九岁, 凭借诗赋通过了两浙路的乡试, 参加礼部考试, 没有考中。元祐七年, 先生担任兵部尚书, 苏过任右承务郎。第二年, 先生出京做定武统帅, 随即被贬谪到英州任职, 继而又贬为惠州安置, 三年, 转为儋州安置。过了四年, 又逐渐迁徙到廉州、永州居住。这么遥远的凶险之地, 独有叔党侍奉先生往来。有人说先生在南居住是很快乐的, 其实不是这样。先生忧国爱君的心一天天加重, 探察他的心情更是郁结, 那么哪里来的快乐呢?只有这个叔党, 对于先生的饮食衣服用度, 凡是身体生活昼夜寒暑所必须的, 他自己一个人做百样事, 而不说其中的艰难。父亲筑墙则儿子递上筑版, 父亲砍柴则儿子做成柴薪, 父亲赋诗著书则儿子恭敬地拜读, 为的是能够让先生得到片刻的欢乐。苏过刚刚到海上时, 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志隐》, 呈到先生面前, 先生看了之后说:“我可以安心地住在这个偏远的海岛上了”当是时, 叔党的风采, 使这里的蛮夷之人也仿佛可以和他们谈礼义了。其的事迹传到北地, 使得天下父子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宣扬。 先生回朝, 到了永州, 稍微回归仕途, 住在阳羡, 不幸染病不起。叔党兄弟在汝州郏城县的小峨眉山得到吉地来完成父亲的丧事, 于是就定居在颍昌。叔党偶然从湖阴得到可以赏玩的几亩水竹, 就给它命叫小斜川, 自号斜川居士, 来表现自己终老于此的大志。说:“我不能立刻到地下跟从先父, 那么活着还能做什么事呢?”平平凡凡地在里巷度过, 有时偶然到京师, 在半醉半醒之间悠然自得, 仿佛徜徉在一世之外。后来得暴病死在镇阳行道中, 年纪五十二岁。当时是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可叹�。罡鹆恋背醪荒芄皇┱顾谋Ц�, 而在南阳耕田种地, 最后死在崎岖的巴蜀之地。幸而有个儿子叫诸葛瞻, 可以继承他的志向, 却没有国与家来容纳他, 诸葛瞻就只能与魏军拼命而死。像嵇康的志气尤其与众不同, 而竟然得不到一领席子来保全他的身体, 而他的儿子嵇绍身上流着他的血却不得重用, 对家国又有什么好处呢?古时的父子有像这样忠孝两全却有遗憾的, 上天为什么不让叔党在盛世长命百岁来广大先生的遗志呢?苏过的叔父常常称赞他的孝道来训诫家族的后辈, 并且说:“我的兄长远居海上, 没有其他好处, 就只成就了这个孩子的文学成就。”有《斜川集》二十卷, 其中《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就在世上流行。而他书画的成就, 也很像先生。人们称他叫做“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有删改) 苏过字叔党, 是苏轼最小的儿子, 与苏迨同母所生。性至孝, 母亲去世还未除丧, 就跟从苏轼迁谪到岭海, 因远离没有营办母亲的而终身遗憾, 亲手书写经藏表达自己无边的痛楚, 苏轼记下了他的事。等到奔赴儋耳, 无钱买肉有时竟达几天, 苏轼只能吃芋头喝水, 关起门来度日。苏过没有办法奉养父亲, 于是改变了煮山芋的方法做成玉糁羹, 苏轼很喜欢吃并高兴地为此写了一首诗, 他能很好的赡养老人大都像这样。苏轼又曾感叹苏过夫妇孝顺, 也在诗中有所显现。苏过后来做郾城令, 因为法令而罢职。又起用为中山倅, 跟从他的主帅陈公到天宁寺游览, 在寺壁题名, 作了《登城口号》诗。当时是宣和五年九月七日。苏迈、苏迨写诗, 文字都有苏家章法。苏过在书画方面也能继承苏家衣钵。等到苏过去世, 晁说之给他的墓做墓志铭。苏过有传记, 这是补史所不具备的。 ——摘自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