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 河决东郡金堤。先是, 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 顷所以阔无大害者, 以屯氏河通, 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 鸣犊口又益不利, 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 虽高增堤防, 终不能泄。九河故迹, 今既灭难明, 屯氏河新绝未久, 其处易�!S制淇谒痈哂诖朔稚彼Φ览锸挂丝筛纯R灾蠛有够阜浅J孪仑┫嘁晕接枚炔蛔憧删呶鹂:笕�, 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 坏败官亭、空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 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 上切责其不忧职, 自杀。河平元年春, 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 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 大九围, 盛以小石, 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 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 秩中二千石, 赐爵关内侯, 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 河复决平原, 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 河水湓溢, 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 可且勿塞, 以观水势;河欲居之, 当梢自成川, 挑出沙土, 然后顺天心而图之, 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 放河使北入�!:游鞅〈笊�, 东薄金堤, 势不能远, 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 河定民安, 谓之上策。多穿漕渠, 使民得以溉田, 分杀水怒。兴利除害, 支数百岁, 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 增卑倍�。头盐抟�, 数逢其害, 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 久而不修。建武十年, 光武欲修之, 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 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 以为县官恒兴他役, 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 夏四月, 诏发卒数十万, 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 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 汴渠成, 河、汴分流, 复其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B.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C.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D.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河, 相传大禹治水时位于黄河下游的九条大河。禹疏九河, 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 至汉代九河故道早已淤塞, 踪迹难寻。
        B.中二千石, 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 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C.冀州, 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 将天下分为九州, 冀州为九州之首, 主要在今天的河北�。院颖奔虺啤凹健�。
        D.光武,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 如汉高祖是庙号, 隋炀帝是谥号, 乾隆是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尤其是成帝时, 黄河屡次决口, 损失巨大, 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河, 但效果不明显, 而且耗费巨大。
        B.在讨论治河方案时, 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改道, 河道淤塞, 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
        C.在治理黄河时, 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 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 是因为国用不足, 朝廷没有能力治理。
        D.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 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 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 获得丰厚的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 上切资其不忧职, 自杀。
        (2)兖、像百姓怨叹, 以为县官恒兴他役, 不先民急。
        14.请简要概括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3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D【解析】“于此分杀水力”是介词宾语, 前面应断开, 由此排除A、B项。“泄暴水”“备非�!笔峭慕峁�, 后而断开, 由此B、C顶。
        11.D【解析】光武是刘秀的谥号。汉高祖是谥号, 隋炀帝是庙号c
        12.C【解析】成帝鸿嘉四年秋不堵决口, 是想通过任由河水自流, 顺应水势, 从而找到适合的河道。
        I3(l)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奏对治河的方案粗疏不切合实际, 皇上严厉地斥责他不尽职尽贵, 尹忠自杀。
        (“对”, 回答、奏对:“疏阔”, 粗疏不切实际;“切”, 严厉;各1分, 句意1分, 共4
        分。)
        (2)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叹息, 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 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作优先考虑的事。
        (“恒兴”, 总是兴办;“先”, 把……当作优先考虑的事:“急”(急难:各1分, 句意1分, 共4分。)
        14.①上策是迁徙冀州部分百姓, 以此泄洪, 放河入�!�
        ②中策是多修水渠, 引黄灌溉, 分减水势。
        ③下策是修复旧堤, 增高加厚。
        (每点1分, 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季四月, 黄河在东郡金堤决口。在此之前, 清河郡都尉冯逡上奏说:“清河郡处在黄河的下流, 近年较长时期没有发生大水灾害, 是因为屯氏河通畅, 这样就有两条河道分流黄河水入�!O衷谕褪虾右丫氯�, 鸣犊口又史加流水不畅, 如今只有一条黄河承受数条河流的水量, 即使加高堤防, 最终也不能使它顺畅宣泄U大禹时代修筑的九河故道, 如今很难寻找, 屯氏河刚刚淤塞不久, 容易疏通:又由于黄河与屯氏河分流的汉口处在高处, 在这里修筑分减水力的工程, 从路途上看也非常方便, 可以重新疏通屯氏河以辅助黄河, 宣泄洪水, 防备非常情况的发生。”成帝将冯逡的奏章交给丞相审查办理, 丞相认为现国家经费不足, 暂且不必疏通。三年之后, 黄河果然在馆陶和东郡全堤决口, 冲毁官署驿站, 以及民房近四万所。建始四年冬季十一月, 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奏对治河的方案粗疏不切合实际, 皇上严厉地斥责他不尽职尽责.尹忠自杀。汉成帝河平元年春季、杜钦将王延世推荐给王凤, 派他去负责堵塞黄河决口。王延世用竹编成长四丈、九人合围的竹篓, 里面盛上小石头, 用两条船夹着运栽, 投入到决口处。经过三十六天奋战, 河堤修成。三月, 成帝下诏任命王延世为光禄大夫, 领取中二千石俸禄, 赐关内侯爵位, 赏黄全一百斤。西汉成帝河平三年秋季八月, 黄河再次在平原郡决口, 所造成的损失是建始四年的一半。鸿嘉四年秋, 黄河水泛滥, 冲毁官署驿站, 以及民房四万多所。平陵人李寻上奏说:“讨论治河之策的人常想要寻找九河原来的河道贯通它, 现在趁着黄河自己决口, 可暂时不进行堵塞, 先观察水的流势, 如果黄河想占据那条道路, 它渐渐就会自己形成河川, 再沿河川挑出河床的沙土, 然后按其自然状况进行治理, 就一定会成功。”于是停止堵塞不再筑堤。待诏贾让上奏说:“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策。将面临洪水冲击的冀州人民迁走, 放黄河的水使其向北流入大�!;坪酉蛭髁俳笊�, 向东面靠近全堤, 从水势上看不会流得太远, 洪水, 泛滥一个月就能平定下来。这一工程如能实施, 黄河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 是上策。多开凿运河渠道, 既能使百姓灌溉农田, 又可分减水势。兴利除害, 可以支持数百年, 称为中策。如果只是修理完善原有的堤防, 不断把低矮的堤坝增高, 把薄的堤坝加厚, 所耗费的人力劳力没有止境, 且依然屡屡遭遇灾害, 这是最下策。“汉平帝时, 黄河、汴水曾经决口, 长久没有修复。到了建武十年, 汉光武帝打算进行治理, 浚仪县令乐俊上奏说:“民众新近遭受战争的创伤, 不宜兴起摇役”于是停止。兖州、豫州的百姓埋怨叹息, 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 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作优先考虑的事。恰在这时有人推荐王景, 说他有治水才能, 夏季四月, 汉明帝下令征发民工数十万人, , 派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筑汴渠堤防。王景虽然减省工程费用, 然而所用钱财仍要用百亿未计异。十三年夏四月, 汴渠修成, 黄河、汴河分流, 恢复了过去的样子。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通鉴纪事本末·魏伐匈奴》《通鉴纪事本末·临菑人主父偃上书》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东》《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
        《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三)
        《通鉴纪事本末·刘渊据平阳》《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三)
        《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通鉴纪事本末·明帝奢靡》
        《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通鉴纪事本末·梁孝王骄纵》
        《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
        《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二)《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七)
        《通鉴纪事本末·梁魏争淮堰》《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二)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六)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二)《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二)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二)《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二)《通鉴纪事本末·魏灭蜀》
        《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制弊》《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
        《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二)《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二)《通鉴纪事本末·庞勋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二)
        《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汉武帝惑神怪》《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渔阳》《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五)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