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上徐阁老书① [明]归有光 四月十四日, 进士归有光谨再拜献书少师相公阁下。有光幸生明公之乡, 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向仰, 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庚子之岁, 举于南都, 而所试之文, 乃得达于左右。顾称赏之不置, 时有获侍而与闻之者, 辄相告, 以为幸矣:“子之见知于当世之巨公长者如此!”自后数试于礼部, 遇明公之亲知, 未尝不传道其语以为宠。有光之试, 又辄不利, 退而归耕于野。以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 有知之而异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 知之者恨其异世。今获与明公同世, 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际, 有光之蹇拙蔽翳, 无复自振, 以为今已矣, 无以望明公之门矣, 是同世而有异世之感也。 往岁, 海虞瞿内翰见访, 以为“子之不遇不足忧, 即徐公当国, 子之进有日矣”。今幸而适明公之当国, 又幸随多士之末, 而自获举以来, 几又二月, 不一望明公之辉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者也。 有光尝读《易》, 观消长变更之际, 虽圣人不能无惧。而汉、唐、宋之君子, 每履其际, 其气不能不动, 其色不能不形, 而天下不能无惊以疑。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 有之矣。今明公处之宴然, 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 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此古之大臣之所难也。 又尝读史, 见汉文帝疏贾谊之少, 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 而隆桓荣之经。两汉风俗治体, 超轶后代, 实在于此。今明公于科举之际, 稍示意向, 而海内枯槁之士, 已于于焉乐观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时, 稍有蕴抱, 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今兹辄有干于阁人者, 独以数十年之知, 而不一见于明公;明公以数十年之知其人, 而不见其一来, 其亦不能无怪也。 昔曾舍人巩②《上范资政书》云: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王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平生颇有所撰述, 去家时, 不及襄汇成编。橐中得杂稿十九首, 谨以为贽。明公试览其文, 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严, 伏增惶恐。有光再拜。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本文写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 作者时年近六十。②曾舍人巩:曾巩, 曾任中书舍人。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虞瞿内翰见访 见访:探望, 访问 B.每履其际 履:经历 C.今兹辄有干于阍人者 干:请求, 请托 D.谨以为贽 贽: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获与明公同世 ②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B.①有光之蹇拙蔽翳 ②渺沧海之一粟 C.①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 ②敛赀贵财以送其行 D.①其亦不能无怪也 ②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科举不顺, 仕途坎坷。自从庚子年南都乡试中举以后, 曾多次参加礼部会试, 都失意落第, 直到年老才考中进士, 可见其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出仕入世之心执著强烈。 B.本文引经据典, 说服力强。如列举汉文帝重用贾谊、冯唐, 光武帝尊宠冯衍、桓荣的史事, 意在表明自己老当益壮, 希望徐阁老提携自己, 以施展才干, 为国建立功业。 C.作者措辞得体, 颇有分寸。高度赞扬徐阁老有古大臣之风, 治世颇有成效, 对于这位有司乡之谊的当权者不无景仰感佩、恭谨奉迎之言语, 但并无卑躬屈膝的媚骨丑态。 D.本文叙议结合, 层次分明。先从作者生平遭际及与徐阁老的知交起笔, 紧扣“幸”字, 倾吐怀抱;后谈读书心得, 联系徐阁老品性, 不忘自荐;结尾表明自己独特志趣。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土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明公处之宴然, 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 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 (2)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 答案: 14.A 15.A 16.B 17.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18.(1)现在您安然(或译为“安闲地”“安乐地”)对待世事, 而风俗世道因此无声无息地变迁, 就像寒冷炎热、下雨晴朗的天气到来而人们却浑然不知觉。 (2)谁不想争着加强自我修养(或直译为“洗涤磨炼”), 而向您荐举自己?都不愿湮没无闻(或译为“被埋没”“默无声息”“无所作为”)罢了!何况我在几十年前就被您赏识的(或译为“就被您了解呢”)?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见访:访问我。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②均为介词, 和、与。 B.①结构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取独;②结构助词, 表修饰, 的。 C.①介词, 因为;②连词, 表目的, 来, 用来。 D.①助词, 表揣测语气;②助词, 表判断语气。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汉文帝重用贾谊、冯唐, 光武帝尊宠冯衍、桓荣”说法错误, 依据原文“汉文帝疏贾谊之少, 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 而隆桓荣之经”可知, 汉文帝疏远贾谊, 光武帝弃用冯衍。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原句子译为:“希望归附您门下的士人很多�。梦以挥胫谌擞兴�, 这本来不是我的志向, 也是您所鄙视的。”我平素敬慕曾巩, 所以不曾思量自己不能像曾巩一样, 而想学曾巩自我区别于他人的做法。 “者”“矣”“也”一般放在末尾。需要断开, 故文段中“者”“矣”“也”后面断开; “固非巩之志”译为“这本来不是我的志向”, 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故“固”前和“志”后要断开; 在“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中, 前半句提到“不能如巩”, 后半句提到“学巩”, 根据逻辑关系可知, 转折连词“而”前后应该为两个句子, “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 均为省略主语“吾(我)”的独立句子, 故可在“而”前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中, “宴然”, 安闲地;“潜易”, 无声无息的变迁;“不觉”, 浑然不知;“雨旸”, 下雨晴朗。 (2)句中, “濯磨”, 自我修养;“自致”, 荐举自己;“没没”, 湮没无闻;“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 被动句式, “况……乎”为固定句式。 参考译文: 四月十四日, 进士归有光恭敬地行两拜礼, 向少师相公阁下呈上书信。我有幸生于您的故乡, 两家相距不超过百里。我年轻时已知道向往仰慕您, 可是没有机缘能亲聆您的言谈, 目睹您的风采。庚子年, 我在南京参加乡试并及第, 而试场文章竟然能传到您的身边。您却不住地称赞文章, 时常有在您手下服侍并且参与知道内情的人, 就把当时的情形告诉我, 并认为我幸运:“您被当今年高望重的公卿大夫这样赏识!”此后我多次参加礼部会试, 遇见了您的亲戚朋友, 我未尝不因为他们转告您的话语而深以为荣。我科考又总是不顺利, 回家耕种田野。我认为古人有生于同时代而不能相知的, 有相知却生于不同时代的。不相知的人遗憾自己与他人生于同时代, 相知的人遗憾自己与他人生于不同时代。现在能有幸与您生于同时代, 又与您相知。而您正当位高权重之时, 我却艰难困拙, 不为人所知, 再也振作不起来, 以为自己如今已经完了, 没有办法到您的门下去拜访您, 这是我与您生于同时代却有与您生于不同时代的感受啊。 往年, 海虞县翰林院学士瞿景淳访问我, 对我说:“您遇不到知音, 不值得忧伤, 徐公即将主持国政, 您晋升职位就指日可待了。”如今有幸恰逢您主持国政, 又庆幸自己名列于众多同科进士之后, 自从我科举中第以来, 差不多过了两个月, 不曾拜望您的风采。这就是我吃不香甜、睡不安稳的原因啊。 我曾经阅读《易经》, 观察事物生长消亡、变化发展的关系(规律), 深感即使圣人对此也不能不敬畏。而汉代、唐代、宋代的君子, 每当经历世事变迁, 他们的精神不能不触动, 他们的面色不能不显现, 而天下人不能够没有惊讶又疑惑。因为稍微不顺利而急剧改变神色的人, 是有的。现在您安然对待世事, 而风俗世道因此无声无息地变迁, 就像寒冷炎热、下雨晴朗的天气到来而人们却浑然不知觉。这就是古代贤能的大臣也难以做到的。 我又曾经阅读史书, 看见汉文帝疏远年轻的贾谊, 却求教年老的冯唐;光武帝弃用冯衍的文采, 却尊宠桓荣的经学。两汉风俗、政治法度, 超越后代, 其原因确实就在这里。现今您在科考选材时, 稍微表明意图和方向, 天下困苦的士人, 已经安然自得, 乐见您的教化。正当此时, 稍有抱负, 谁不想争着加强自我修养(或直译为“洗涤磨炼”), 而向您荐举自己?都不愿湮没无闻(或译为“默无声息”“无所作为”)罢了!何况我在几十年前就被您赏识的?如今就有请托看门人而拜见您的人, 唯独我有着几十年的相知, 却不拜见您一次;而您也有着几十年来对我的了解, 却没看见我来拜望您一次, 大概也不能不感到奇怪吧。 过去中书舍人曾巩在《上范资政书》中说:“希望归附您门下的士人很多�。梦以挥胫谌擞兴�, 这本来不是我的志向, 也是您所鄙视的。”我平素敬慕曾巩, 所以不曾思量自己不能像曾巩一样, 而想学曾巩自我区别于他人的做法。我平时多有著述, 离家时, 来不及编辑成册。囊袋中找到十九篇诗文, 恭敬地以此作为拜见您的小礼物。您试着浏览我的这些诗文, 就会明白我不是那种要在人世间追逐名利的人。冒犯您的尊严, 我徒增惶恐之感。归有光行两拜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