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 或言:“自黄龙、竟宁时, 单于朝中国, 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 以问公卿, 亦以为虚费府帑, 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 未发, 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 贵于未乱;兵家之胜, 贵于未战;二者皆微, 然而大事之本, 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 国家不许而辞之, 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 三王所不能制, 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 请引秦以来明之, 以秦始皇之强, 蒙恬之威, 然不敢窥西河, 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初兴, 以高祖之威灵, 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 卒其所以脱者, 世莫得而言也。孝武即位, 设马邑之权, 欲诱匈奴, 徒费财劳师, 一虏不可得见, 况单于之面乎!其后深惟社稷之计, 规恢万载之策, 乃大兴师数十万, 使卫青、霍去病操兵, 前后十余年, 袭王庭, 穷极其地, 追奔逐北, 封狼居胥山, 禅于姑衍, 以临翰海, 虏名王、贵人以百数。自是之后, 匈奴震怖, 益求和亲, 然而未肯称臣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辞, 开将来之隙?夫疑而隙之, 使有恨心, 终无北面之心, 威之不可, 谕之不能, 焉得不为大忧乎!夫明者视于无形, 聪者听于无声, 诚先于未然, 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不然, 壹有隙之后, 虽智者劳心于内, 辩者毂击于外, 犹不若未然之时也。且往者图西域, 制车师, 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 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 一日失之, 费十而爱一, 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 以遏边萌之祸!”书奏, 天子寤焉, 召还匈奴使者, 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雄帛五十匹, 黄金十斤。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B.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C.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D.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五帝: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 为后人所歌颂。 C.封狼居胥:封, 祭地, 指在狼居胥山祭地, 后用来比喻建立显赫功绩。 D.都护:官名, 意为“总监”, 汉宣帝时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以从黄龙、竟宁年间起, 匈奴单于每到中原朝见, 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为由来阻止匈奴行朝见天子之礼一事, 遭到了扬雄上书驳斥。 B.扬雄以秦始皇不敢窥伺西河, 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来防范匈奴的事例, 劝说皇帝不能因不接受匈奴单于朝见与匈奴之间产生嫌隙猜忌。 C.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 汉代皇帝开拓了西域, 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 D.扬雄上书使皇帝醒悟过来了, 于是皇帝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 答应了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之事, 并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布帛、十斤黄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费财劳师, 一虏不可得见, 况单于之面乎! (2)虽智者劳心于内, 辩者毂击于外, 犹不若未然之时也。 14.扬雄奏章中“夫明者视于无形, 聪者听于无声”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0.B 11.C 12.C 13.(1)结果白白浪费钱财, 使军队劳累, 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 更何况单于本人呢! (2)虽然有智慧谋略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 能言善辩的人出使在外奔忙劝说, 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 14.①“夫明者视于无形, 聪者听于无声”是说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 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 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②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今匈奴单于心怀仁义, 怀着诚恳之心, 准备离开王庭, 来长安朝见陛下, 这乃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和平之策, 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景象, 国家虽然要为此破费些钱财, 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归义”是动宾短语, 作句子的谓语部分,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CD; “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是对称结构, “想望”是同义连用, 与“所”构成短语, “望”后断开, 排除A。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封, 祭地, 指在狼居胥山祭地”错误。封, 祭天。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 C.“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错, 根据原文“且往者图西域, 制车师, 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 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可知, 汉代皇帝开拓西域, 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是为了遏制匈奴。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徒”, 白白地;“费财劳师”, 浪费钱财。 (2)“劳心于内”, 状语后置, 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辩者”能言善辩的人;“毂击于外”, 出使在外奔忙劝说;“然”代词, 这样, 指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先根据原文阐述“夫明者视于无形, 聪者听于无声”的意思, 再结合文中内容阐明道理及扬雄这样说的目的。 “夫明者视于无形, 聪者听于无声”意思是, 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 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 “诚先于未然, 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意思是, 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 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结合“书奏, 天子寤焉, 召还匈奴使者, 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可知,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 参考译文: 匈奴单于上书汉朝, 请求明年到长安行五年一朝见天子之礼。这时哀帝正患病在身, 有的大臣就说:“黄龙、竟宁年间起, 单于每到中原朝见, 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哀帝因而感到很为难, 询问公卿, 公卿也认为朝见一次要白白花费国库很多钱, 可以暂且拒绝。单于使节告辞离去, 还没动身, 黄门郎扬雄上书规谏说:“我听说儒学《六经》中所说的治理国家之道, 推崇在变乱未形成时就把它消弭于无形;军事上的取胜之道, 推崇不通过战争厮杀就把敌人制服;以上二者都是高明精妙的策略, 然而也是一些大事件之本因, 不能不洞察。现在单于上书请求朝见, 汉朝不准许而拒绝, 我愚昧地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从此种下了嫌隙猜忌的种子。句奴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 三王对其无法控制的强国, 不能使汉匈之间产生嫌隙猜忌是至为明显的道理。我不敢追溯遥远的历史, 谨以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 以秦始皇的强大, 蒙恬的雄威, 仍然不敢窥伺西河, 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等到汉朝兴起之初, 以高祖的威力和英明, 三十万汉军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 当时高祖手下善于出奇计的谋士、筹划决策的谋臣非常多, 最后之所以能脱身的原因, 世人无法知道, 因而也没有流传下来。孝武皇帝即位, 设下马邑之谋, 想引诱匈奴主力深入, 结果白白浪费钱财, 使军队劳累, 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 更何况单于本人呢!此后武帝深为国家存亡大计着想, 规划安定万年的策略, 于是动员数十万大军, 派卫青、霍去病统率, 前后十余年, 袭击单于王庭, 跑遍了匈奴的国土, 追逐弃逃的单于和匈奴的残兵败将, 在狼居胥山祭天, 在姑衍山祭地, 到达翰海, 擒获名王、贵族数百人之多。自此之后, 匈奴震惊恐惧, 越发迫切要求和亲, 然而仍不肯向汉朝称臣。而今匈奴单于心怀仁义, 怀着诚恳之心, 准备离开王庭, 来长安朝见陛下, 这乃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和平之策, 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景象, 国家虽然要为此破费些钱财, 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怎么能用虚妄之词予以拒绝, 开将来产生裂痕的端倪呀!现在单于因猜疑而生嫌隙, 含恨在心, 最后放弃了臣服之心, 那时, 威胁震慑不住他, 好言谕令也说服不了他, 怎能不成为大患呢!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 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 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 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否则, 一旦产生嫌隙之后, 虽然有智慧谋略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 能言善辩的人出使在外奔忙劝说, 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况且从前开拓西域, 控制车师, 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城三十六个城邦国家, 难道是为了防备康居, 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乃是为了遏制匈奴。一百余年艰苦奋十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 一天之内就全部丧失掉, 花费了十钱却吝惜一钱, 我真为国家担忧不安。希望陛下能稍微考虑一下事情没有混乱、没有发生战争时该采取的策略, 从而遏制边境上就要萌生的灾祸!”奏章呈上, 皇帝醒悟, 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 更换国书, 表示欢迎单于来长安朝见。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帛, 十斤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