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6~9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 巩 庆历八年四月, 抚州菜园僧可栖, 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 以佛之像置其中, 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 菜园有籍于尚书, 有地于城南五里, 而草木生之, 牛羊践之, 求屋室居人焉, 无有也。可栖至, 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 人不争, 吾得之以老, 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 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 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 自度其力不能为, 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 有得辄记之, 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 期月而用以足, 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 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 凡有所兴作, 其人皆用力也勤, 刻意也专, 不肯苟成, 不求速效, 故善以小致大, 以难致易, 而其所为, 无一不如其志者, 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 捃摭①纤悉, 忘十年之久, 以及其志之成, 其所以自致者, 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 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 习圣人之道, 既自以为至矣, 及其任天下之事, 则未尝有勤行之意, 坚持之操, 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 安能必世百年, 为教化之渐, 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 故历千余载, 虽有贤者作, 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 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 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 不独以著其能, 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杉�。 6.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菜园有籍于尚书 籍:户籍 B.而即其处立寝庐 即:靠近 C.期月而用以足 期:整、满(年、月) D.则未尝有勤行之意 则:表转折, 却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 草木满地, 牛羊践踏, 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 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 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 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 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 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 有得辄记之, 微细无不受。(4分) (2)相薰以此, 故历千余载, 虽有贤者作, 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4分) 9.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6.(3分)A(登记) 7.(3分)C(佛法被天下人推重, 除了自身经义, 还有僧众们的努力推广) 8(1)(4分)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 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 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乃”“乞”“得”各1分, “乞民间”句式1分) (2)(4分)用这样的思想相互熏染, 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 即使有贤者出现, 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相薰以此”“得志于其间”句式各1分, “以此”“作”各1分) 9.(4分)勤奋努力, 专心致志, 认真扎实,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每点1分,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参考译文】 庆历八年的四月, 抚州有个菜园僧, 法名可栖, 得到同州人高庆、王明、饶杰等人一起出资, 率领民众在他的院子里建成了佛殿, 把佛像安放在里面, 然后过来要我写文章来作记念。 起初, 菜园在尚书省有登记, 在城南五里有块土地, 但是地里长满了草木, 牛羊随意践踏, 想找个能住人的房子, 都找不到。和尚可栖来到这里, 却高兴的说:“这是世间荒废的土地, 世人都不来争抢, 我得到这里用来养老, 这就足够了。”于是靠行医从世人那里收集资金, 然后靠近这个地方建立起寝庐、讲堂、重门、斋庖等房舍和客房, 于是召集他的门徒住进去。唯独佛殿的工程量最大, 他估计自己的力量完不成, 于是让他的门徒拿着簿册到民间化缘, 一有收入就登记在上面, 再小的施舍也没有不接受的。慢慢积累, 满一月后费用凑够, 工程得以完成。从可栖来到这里居�。ǖ较衷冢�, 一共十年了。 我看佛教徒们, 凡是要做什么事情, 他们这些人都是勤奋努力, 专心致志, 不肯马虎完成, 不追求做得快, 所以善于由小成大, 变难为易, 而他们所做的, 没有一件不如他们心愿的, 哪里只是他们的说词足以打动人呢?这其中也有智慧使然啊。像可栖这样辛苦经营, 一点一滴详尽细致地选择累积, 忘却十年时光的漫长, 而达成他的志向, 他能做到的原因, 难道不近似这个道理吗?�。》鸱ㄔ菊惶煜氯送浦�, 而学习佛学的人又这样善于耕耘。至于世间的儒生, 学习圣人的道理, 他们自以为已经学到了本事, 等到他们出任天下之事, 却一点没有勤勉的心志, 坚持不懈的节操, 老少聚集一起议论:“不过图一时的好处罢了, 怎么能希望传世百年, 达到教化的熏陶, 获得久远的功效呢!”用这样的想法相互熏染, 所以经过了一千多年, 即使有贤者出现, 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志向啊。由此看来, 反而比不上佛家学者坚持长久了。那么他们佛家兴盛的原因, 不正是儒家所固守的衰落了的原因吗?为他们写这篇记, 不只是用来彰显他们佛家的才能, 也是为我们儒家之道不再通行而惭愧罢了。曾巩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