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二年春正月, 帝召司马懿于长安, 使将兵四万讨辽东。议臣或以为四万兵多, 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 虽云用奇, 亦当任力, 不当稍计役费也。”帝谓懿曰:“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对曰:“渊弃城豫走, 上计也;据辽东拒大军, 其次也;坐守襄平, 此成禽耳。”又曰:“唯明智能审量彼我, 乃豫有所割弃, 此非渊所及。又谓今往孤远, 不能支久, 必先拒辽水, 远守襄平也。”帝曰:“还往几日?”对曰:“往百日, 攻百日, 还百日, 以六十日为休息, 如此一年足矣。” 公孙渊闻之, 复遣使称臣, 求救于吴。吴主曰:“善。”乃大勒兵。帝问于护军将军蒋济日:“孙权其救辽东乎?”济曰:“彼知官备已固, 利不可得。今所以外扬此声者, 谲其行人, 疑之于我。” 六月, 司马懿军至辽东, 公孙渊使大将军卑衍、杨祚将步骑数万屯辽隧, 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 懿曰:“贼所以坚壁, 欲老吾兵也, 今攻之, 正堕其计。且贼大众在此, 其巢窟空虚;直指襄平, 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 佯出其南, 衍等尽锐趣之。懿潜济水出其北直趣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 秋七月, 大霖雨, 辽水暴涨, 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月余不止, 平地水数尺, 三军恐, 欲移营。懿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 斩之, 军中乃定。贼恃水樵牧自若, 诸将欲取之, 懿皆不听。懿曰:“夫兵者诡道, 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 故虽饥困, 未肯束手, 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 非计也。”朝廷闻师遇雨, 咸欲罢兵, 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 禽渊可计日待也。”雨霁, 懿乃合围。壬午, 襄平溃, 渊与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 大兵急击之, 斩渊父子于梁水之上。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皆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平辽东》,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懿潜济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 B.懿潜济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 C.懿潜济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 D.懿潜济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大破之/遂进围襄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安, 西安的古称。中国古都之一, 西汉、隋、唐等朝代曾都建都于长安。 B.吴, 文中指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 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 C、三军, 春秋时, 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 以上军为主力。后泛称军队。 D, 壬午、干支之一, 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组合来纪年、月、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帝命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 有的大臣认为士兵太多, 军费难以提供, 皇帝却认为远征讨伐虽要出奇制胜, 也要依靠实力, 不应斤斤计较军费。 B.皇帝一问公孙渊如何对抗魏军的讨伐;二问往返所需时日。司马懿的回答很有条理, 表现出其知己知彼的远见卓识和必定取得胜利的决心。 C、襄平地区大雨连下数日, 有人打算迁移营垒, 司马懿坚决不移营;有将领想要攻打敌军, 司马懿不允许、他认为应当显示无能来使敌军安心。 D.朝中大臣都担心吴军支援敌军会对魏军不利, 再加上忽逢大雨, 都认为应退兵回朝, 皇帝却认为司马懿可以控制局面, 能够很快擒获公孙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唯明智能审量彼我, 乃豫有所割弃, 此非渊所及。(4分) (2)今所以外扬此声者, 谲其行人, 疑之于我。(4分) 14.初到辽东时, 面对敌军的“坚壁”, 司马懿采取了什么样的战术?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B(原文标点:懿潜济水, 出其北, 直趣襄平。衍等恐, 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 渊复使衍等逆战。懿击, 大破之, 遂进围襄平。) 11.C(“以上军为主力”错, 应是以中军为主力) 12.D(“朝中大臣都担心吴军支援敌军会对魏军不利”错, 原文只是说朝中听说大军遇雨, 都认为应退兵回朝, 并没有说朝中大臣都担心吴军支援敌军会对魏军不利) 13.(1)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审慎度量敌我(双方的实力), 才会预先有所舍弃, 这并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得分点:“明智”“审量”“豫”各1分, 大意1分) (2)如今(吴国)向外宣扬出兵的声音的原因, (不过是)欺骗辽东来使, 使我们产生疑惧。(得分点:“所以” “谲”“行人”各1分, 大意1分) 14.司马懿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1分)司马懿佯装向南出兵, 以此来吸引敌军主力, 却率军暗渡辽水, 向北挺进, 逼进敌军襄平本营。(2分) 【参考译文】 魏明帝景初二年春季正月, 明帝从长安召回司马懿, 命他率军四万人讨伐辽东。谋议大臣有的认为四万兵员太多, 军费难以提供。明帝说:“四千里远征讨伐, 虽说要出奇制胜, 但也应当依靠实力, 不应斤斤计较军费。”明帝对司马懿说:“公孙渊将用什么计策对待你?”司马懿回答说:“公孙渊放弃守城先行逃走, 是上策;据守辽东抗拒大军, 是中策;如死守襄平, 必被生擒。”又回答说:“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审慎度量敌我(双方的实力), 才会预先有所舍弃, 这并不是公孙渊的才智所能达到的。他又会认为我军是孤军远征, 不能支持长久, 一定会先在辽水抗拒, 然后退守襄平。”明帝说:“往返需多少天?”回答说:“进军一百天, 攻战一百天, 返回一百天, 以六十天作为休息日, 这样的话, 一年足够了。” 公孙渊听到魏国进兵的消息, 再次遣使节称臣, 向吴国求救。吴王说:“好。”于是大规模地整顿部队。明帝向护军将军蒋济问道:“孙权会救援辽东吗?”蒋济说:“孙权知道我们戒备严密, 不可能从中渔利。如今(吴国)向外宣扬出兵的声音的原因, (不过是)欺骗辽东来使, 使我们产生疑惧。” 魏明帝景初二年六月, 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 公孙渊命大将军卑衍、杨祚统率步、骑兵数万人驻扎在辽隧, 围城挖掘了长达二十余里的壕沟。诸位将领想要攻城, 司马懿说:“敌人之所以坚守壁垒不肯决战, 是打算拖垮我军, 现在攻打他们, 正中其计。而且敌人主力在此, 他们的老巢必定空虚;我军直指襄平, 必能攻破。”于是魏军打出许多战旗, 装作要向南方出动, 卑衍等人率领全部精锐部队随之向南。司马懿率军暗中渡过辽河, 向北挺进, 直扑襄平。卑衍等大为惊恐, 率军连夜撤回。魏国各路大军进抵首山, 公孙渊又命令卑衍等人迎战。司马懿迎击, 大败卑衍, 于是进军包围襄平。 魏明帝景初二年秋季七月, 天降大雨, 辽河暴涨, 运粮船队从辽口直抵城下。大雨下了一个多月不停, 平地水深数尺, 魏国三军恐惧, 打算迁移营垒。司马懿下令军中:“有敢说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抗命令, 被斩, 军心这才安定。敌人依仗水势, 砍柴放牧镇定自如, 将领们想要俘获他们, 司马懿都不准许。司马懿说:“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 要善于随机应变。敌人倚仗人多雨大, 虽然饥饿窘困, 还不肯束手投降, 我军应当显示无能以便使他们安心。如果因贪图小利使他们惊吓逃跑, 这不是好的计策。”朝中听说大军遇雨, 都认为应退兵回朝, 明帝说:“司马懿有能力临�?刂凭置嬗Χ允卤�, 擒获公孙渊指日可待。”大雨停止, 司马懿随即合拢包围圈。壬午日, 襄平城被攻破, 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带领数百骑兵从东南突围逃走, 魏军急忙追击, 在梁水岸边斩杀了公孙渊父子。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
|